故事_原麦山丘行政主厨_面包职人这样炼成
没有人知道你为了一块面包花了多少时间,但若你没有花这些时间,就无法做出一块好的面包。
——林育瑋
师傅淡定地说:“这次做的不错,还可以再更好。” 还是学生的林育瑋喜不自胜。
多年以后,当他成为北京最潮面包店——原麦山丘的行政主厨,回忆起那个时刻,仍然能抑扬顿挫地模仿老师的语气,像得到糖果的孩子一样开心。
林育瑋在后厨制作面包
17岁成为面包学徒,29岁获得面包大赛冠军,在收获最多荣誉的时候,这个成长于台中的年轻人选择来到北京,在这个陌生的世界做面包的“传教士”。
面包之于林育瑋,不仅承载了少年时代的温情与梦想,记录了奋斗的迷惘与坚定,也永不停息地,投射着他对这个世界的好奇与探索。
面包师是一个美丽的梦
林育瑋和面包的缘分,是从家门口的流动面包车开始的。台中小城的清晨,被这一辆辆小车上散发的香味唤醒。菠萝包、奶酥包、肉松面包……新鲜出炉的手工面包从车后面的面包架来到男孩的手中,就成为了少年时代最深刻的回忆。那个时候林育瑋已经迷恋上了面包的味道,到了每天非吃不可的地步。
今天,在原麦山丘的面包名录中,也有那么几款像是献给家乡和童年的:“谷早味”里裹藏的是红豆肉松的经典搭配;“黑糖麻糬”一口下去是治愈感爆棚的Q甜软糯。
原麦山丘的谷早味 & 黑糖麻糬
但让林育瑋真正下定决心成为面包师,是在国中的时候。
对念书无甚热情的他,准备去学修车。但在成行之前,路过了一家面包店。透过透明的玻璃房,他看到身着雪白厨师服的师傅们在忙忙碌碌,生面团被整形成美好的样子,出炉就香味四溢。
据说在那一刻,这个男孩被面包师的形象打动了,理由很朴素:比起修车总是脏兮兮的,他更向往厨师工作的干干净净。这是17岁的林育瑋想要的未来。
面包房玻璃窗里的林育瑋
随后,他果断地放弃了学修车的计划,而是想办法走进面包店的后厨。起初,林育瑋只是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在面包店做打杂工作;正式成为学徒之后,则开始了一天12个小时的高强度培训。
这时我问:“学做面包是你一开始想象的那样吗?”林育瑋笑了:“不是。”
林育瑋正在做面包
站在面包店前的小男孩并没有想过,学做面包意味着,天还没亮的时候,就要去后厨准备发酵,准备食材,进行预处理;他也没想过,每天只能做一些打杂的事情和清洁工作;更重要的是,一天下来,身上还是会脏兮兮的,曾经期待的“洁白”未来似乎真的只是一个梦。
但是林育瑋并不害怕辛苦,事实上,他一直是一名十分勤奋的学徒。“慢慢去磨练、训练、要求自己,无论是态度上的,还是工作习惯上的。”不过饶是如此,他还是遭遇了学徒之路上最大的瓶颈期。
林育瑋在做面包
那是入行两年之后,林育瑋忽然意识到,自己的工作有点一成不变,甚至具体到每天的动作都是相同的。也是在这个时候,他开始体会到所有年轻人都要经历的,同辈群体的压力。当同学朋友们朝九晚五过着安逸体面的生活,打扮漂漂亮亮,拿着高收入,而自己却必须要在后厨中做完所有的清洁工作才能下班。林育瑋坦诚地说:“会有一些比较”。
如果那个时候放弃了,或许就不会有今天的原麦山丘面包。好在他终究还是舍不得:舍不得自己多年付出的心血,积累的技艺,以及最初的梦想和热爱。回忆当年的动摇,林育瑋感慨:“当年不太会想,没有办法看的比较远。”
当做面包成了一种享受
越过了瓶颈期,慢慢接触到一些更进阶的工作,林育瑋当初的焦虑就自然被抚平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层的成就感:当“创作”出来的面包有了稳定的品质,得到同行的认可,他意识到自己“当初选择这个专业是对的”。
林育瑋展示自己研发制作的面包
然而得到赞赏的过程也并没有那么容易。
在刚师从台湾面包名家吴宝春的时候,林育瑋一度被“骂得很严重”。第一次独立制作几款面包,他就觉得整个面团搅拌的质感和温度都不对头,结果便是与师傅的期望有很大落差。
骂完之后,吴师傅还是非常耐心地再教了他一次,又补充了许多小细节。林育瑋就拿着个小本子一点点把所有的时间、温度、面团状态记录下来,在操作上放慢速度,自己一步一步慢慢练习。
林育瑋在练习:“每天不断练习,从错误中学习成长。”
成功总是意外降临的。
某一次吴宝春离店,林育瑋悄悄地又独立制作了一次相同的面包,出炉之后被送到门店去贩售。所有人都不知道这是他的作品,直到面包店老板打电话称赞吴师傅,“这次的面包做的比上次好”。
当哭笑不得的吴师傅向徒弟核实之后,才有了文章开头的那句话:
“这次做的不错,还可以更好”。这样克制、又满怀期待的赞美,对那时的林育瑋来说,已经是莫大的鼓舞。以至于提到“第一次因为面包获得成就感”,他就会想起这个画面。
在不断进步的过程中,漫长学徒时代的训练起了作用。如今让林育瑋回忆曾经枯燥的工作,他会清醒地认识到,正是因为当年的基本功为后来的成长奠定了扎实基础。
更珍贵的是,他开始享受做面包的过程。特别是当面包整形好,发酵成有弹性的小胖子,外表和细节看上去近乎完美;又或者面包刚出炉的那一刻,热气腾腾扑面而来。满心的紧张化作喜悦,和香气一起氤氲满屋。
从17岁站在面包店前的少年,到在烤箱前等待出炉的主厨。好奇经历磨练,梦想化作现实,手艺升华为艺术,才是真的爱上了。
来到北京,创造传奇
2011年,林育瑋在吴宝春的鼓励下参加台湾“四大天王面包大赛”。那个时候他已经是一家面包店的主厨,但仍然花了大半年的业余时间来做准备。
比赛要求在6个小时之类做出七款面包,共计100多个。时间、经验和创意都无比重要。于是他找面粉、寻材料、试做、控制时间、寻找不足、再反复练习。真正到了赛场上,林育瑋的心态却很平静,“就是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发挥出来。”
一个新的冠军诞生了,看上去,这似乎已经是面包师职业生涯的顶点。但对于林育瑋来说,这只是开启了他通往更大世界的机遇。
林育瑋参加台湾面包大赛获得冠军
2012年,原麦山丘的创始人找到了林育瑋,邀请他一起前往北京,做一个连锁面包店的主厨。对于工作稳定、热爱家乡、又没有面包量产经验的林育瑋来说,这需要勇气。但他没有犹豫。
来到北京伊始,林育瑋多少有一些不适应:“这里是一个大城市,生活步调很快,人车都很拥挤,但也很热闹。”
但一份关于面包的事业必须适应这里。作为面包主厨,林育瑋更关心的是北京的室温、湿度以及面团的水分,一旦与台湾不同,相应的配方都要做调整。
林育瑋与原麦山丘团队
虽然“主厨”的角色对林育瑋而言并不陌生,但原麦山丘对这个职位有相当不同的要求。今天你走进原麦的分店,会看到林育瑋的易拉宝正在推销“高纤奶酪”这款招牌面包。在这里做主厨,不仅意味着他要负责后厨的配方开发,同时也要与市场部门沟通,与客户沟通。
在这个过程中,林育瑋自身的理念也渗透到公司的运营中。出于对面包本身的热爱,他乐于将自己的知识与激情传递给更多的人。也正是因此,就有了“不藏私”这个项目。通过与普通人分享面包配方和制作技术,面包不仅仅只是商品,也成为传递兴趣和情感的纽带。
林育瑋在不藏私讲堂
而他自己,也执着于不断开发新的产品,从不落窠臼。他去日本旅行,回来后就有了青芥辣风味的“红磨坊”;他琢磨属于情人节的那份浪漫,便有了荔枝与玫瑰交织在一起的柔情满满;他想念母亲做的菜,便用玫瑰盐做一款属于家的味道,只因母亲说做菜一定要用好盐。
原麦山丘的红磨坊 & 荔枝玫瑰
直到原麦山丘开了第十一家分店,他仍然不断地通过出国学习来给自己充电:比如在这次采访之前,他刚刚去过日本。在那里,他向专业的匠人学习巧克力的制作工艺,考虑未来如何呈现在面包里。
林育瑋在东京的Cacao Barry学习结束
哪怕就是在北京,林育瑋也迷恋那些陌生又独特的部分。他喜欢在胡同中漫步,体会属于当地的一种本土文化,探索着一款款面包的新颖要素。
以一种开放的姿态拥抱这个世界,这是一种传承。林育瑋说,他从吴宝春师傅那里学到的最重要的事,就是一种态度:不断地寻找可以让自己进步的办法。
未来
10月1日,原麦山丘已在天津设立北京之外的第一家分店。
而此时的林育瑋,正像他的微博签名一样,坚持“做面包的传教士”。7月份,在下厨房「厨Studio」的面包课上,林育瑋带给许多学生满满的感动;乐在其中的他,也也向往着一家自己的工作室,一个传递面包美好的地方。
林育瑋与厨Studio学员合影
从面包店前挪不动脚的少年,到今天世人眼中“成功”的面包师,林育瑋经历了热爱、动摇和坚持,才真正了解了内心的“召唤”。
或许需要非常非常努力,才可以真正爱上一件事。在这件事上,你看到未来,也看到一个充满可能、可以不断前进的自己。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