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氏的几则传说

神农氏的几则传说 骨碎补 一天,神农氏在一座万丈悬崖上采药,不幸从崖上掉下来,腿摔成了粉碎性骨折,疼痛难忍。尽管神农氏会采药治病,但此时却是“医家难医自己的病”,心想这下可完了,恐怕会死在这深山峡谷里。凄凉之际,一群猴子来到神农氏身边,面带怜悯,眨着大眼,舔着嘴唇,每只猴子都拿着一块药根,药根上长着金黄色的绒毛。猴子将药根送给神农氏,他接过一尝,觉得管用,便吞咽了一些药汁,又将嚼烂的药渣敷在伤口处。顿时,伤腿疼止肿消,骨骼恢复了原形。他顺着猴子来的路径,寻到了这种草药,将其命名为“骨碎补”。又因是猴子献的灵药,别名“猴姜”。 炎帝赐剑斩恶龙 上古时期,大九湖水清如镜,镶嵌在高山之间。天宫的仙女常下凡到湖中洗澡,炎帝神农氏也常在湖中浸洗药草。后来,湖水被九条恶龙霸占,湖水被搅成了泥浆,腥气冲天。从此,仙女们再也不敢来洗澡,周围数百里的黎民百姓也不得安生。当时有一年轻猎人居住湖边,有一手生擒猛虎的好武艺,却未斩过蛟龙。一天,他偷偷观看着恶龙混战,有的口吐烈火,有的口伸利剑,有的飞砂走石,有的喷水千丈,撕来咬去,不分胜败,只搅得天昏地暗,狂风呼啸,暴雨倾盆。猎人万分愤慨,拉开弯弓,连射九箭,没伤恶龙一片鳞甲,它们依然搏斗不息。猎人回到家里纳闷,突然想起爷爷说过,斩龙要用斩龙剑,听说只有神农氏有此剑,于是,就去木城请求神农氏赐剑。猎人来到神农顶,看不见木城的踪影,疲劳极了,索性坐下歇息,一会儿便进入了梦乡,见一位白发老翁说:“这些孽龙,都是山中巨蟒,久炼得道,互相争夺九湖这个仙池,应该把它们斩了!”说着给他一把宝剑,银光闪闪,寒气逼人。猎人醒来果然发现手中有把宝剑,精神倍增,连夜急奔湖边,跳下湖中怒斩恶龙,一连刺杀了八条,龙血把湖水染得殷红,只剩下一条火龙无法斩获,口吐烈烟,向猎人身上喷来,猎人被烧起了大泡,疼痛难忍。正当急难之时,白发仙翁驾云降临,还随带上千怪人,个个三头六臂,五大三粗。仙翁袍袖一展,怪人飞身下湖,只几个回合,就将火龙砍成数节丢在湖边。湖旁很快就隆起几座大山,后人称它们为“横梁山”、“龙背”、“四方台”、“云盘岭”、“高脚岩”等。原来这位白发仙翁就是炎帝神农氏,上千个怪人是他手下的武士。以后,这些怪人变成了将军石、枪刀山,而斩龙宝剑变成了被誉为“石林剑峰”的南天门。至今,大九湖边、南天门下、风景垭上均可看到无数千奇百怪的石林,那就是被斩恶龙的尸骨。 木鱼的传说 在美丽的香溪源头,有一个旅游明星镇叫木鱼,这里山清水秀, 云蒸雾绕,仿古建筑鳞次栉比,观光游客摩肩接踵,现已成为神农架著名的旅游度假区,说起木鱼,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故事。 相传秭归有一个木匠,起屋造船无所不会,雕龙画凤无所不精,但他并不是住在长江边的茅坪,而是住在在森林茂密,盛产木材,距江边18里路的木坪。他出生贫寒,3岁丧父,母亲为此哭瞎了双眼。母子俩相依为命,以森林为居,与群兽为伴,常常是吃不饱穿不暖。母亲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一个高明的木匠,所以给他起名叫望成木。说来真巧,望成木自小聪明好学,长到12岁那年便能做一些桌椅板凳,橱具衣柜。16岁那年,一个白胡子老人路过他家门口时,见他如此聪明好学,便送给他墨线和角尺,从此后,他的技艺迅速提高,别人说什么他就能做什么,工艺十分精巧,人们都说他是得了鲁班的真传,望成木一时成了远近有名的“小木匠”。 小木匠以做木工为生,每天换取一升粮食来供养瞎眼老母亲,乡里乡亲无不称赞望成木是孝子。18岁时,望成木便成了长江三峡边非常高明的艺人,从根雕盆景到起屋造船,从亭台楼阁到雕鱼画龙,只要经过望成木手的,便无所不像,无所不精。住在茅坪的一位姓熊的大员外听说后,就请他去造船建阁。先造帆船,再建亭阁。这一去就是两年,由于小木匠聪明灵慧,人又长得很帅,员外家的小姐对他产生了爱慕之心。小姐温柔娴淑,天生丽质,小木匠早已爱在心里。两人情投意合,私定终生。熊员外知道这件事后老羞成怒,说什么也不让自己的女儿嫁给一个小木匠。木匠与小姐想逃离员外家,始终找不到机会,只好安下心来,专心造船建阁。一天,他看到长江鲤鱼打挺,于是灵机一动,用一块大木料雕刻了一条鲤鱼。鲤鱼活龙活现放入长江里居然活了!小木匠十分高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小姐,他们计划乘坐木鱼,在8月15明月之夜出逃。 8月15夜晚,月光撒满峡江,望成木与心上人来到江边的金沙滩,将藏在岩洞里的木鱼放入水中,他们双双跨上鱼背,只见木鱼张开鱼翅,在江边划了一个圈,游进了月色迷蒙的三峡。 木鱼溯江而上,穿过崆岭峡,掠过牛肝马肺峡,闯青滩过兵书宝剑峡,到了香溪河口,但见碧水清亮,芳香扑鼻,木鱼便调转鱼头,沿香溪河向兴山神农架进发,到了神农架的一个小村子。也许木鱼游累了停下来再不想往前走,木匠就与小姐下了鱼背,决定休息一阵,但见小村古木参天,木屋木器应有尽有,是天造地设的居家之地,两人心想,也许神灵的意思就是要他们在此安居吧?两人合计就在此安顿下来。安排好一切,小木匠在一个漆黑的夜晚,又乘木鱼返回茅坪去接瞎眼的老母亲,当他回到新家时,天亮了,那条鱼便又变成了不能动的木鱼。为了纪念木鱼,望成木就将这个山村叫作木鱼村。从此,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生息繁衍,代代相传,于是便有了今天的神农架木鱼镇。 尝草立书典医药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医药学的伟大创始人。 对于神农尝百草,古代典籍多有记载。《淮南子》说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通鉴前编》说。“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味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辩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书以疗民疾,而医道立焉”。《路史》记载的最为详尽,说“磨蜃鞭,茇察色腥,尝草木而正名之。审其平毒,旌其燥寒,察其畏恶,辩其臣使,厘而三之,以养性命而治病……病正四百,药正三百六十有五,著其本草,过数乃乱。乃立方书,命僦贷重,理色脉,对察和,齐摩踵,肫肫(shun shun)告以利天下,而人得以缮其生。” 民间的传说更为丰富,更为动人。 神农尝百草是从发现生姜妙用开始的。有一天,炎帝神农氏操着耒耜在田间耕作,因为天气闷热,加之劳累过度,他突然感到了不舒服。先是气喘胸闷,继而头晕眼花。当下便昏倒在地上。他迷迷糊糊,不知睡了多长时间,才被一阵暴雨淋醒。睁开眼睛,发现身旁有蔸草苗,便随手扯了起来·送进嘴里咀嚼着。这本是无意识的动作,不料却创造了奇迹。那嚼在咀里的东西,辛辣适口,越嚼越有味。一会几,胸中的闷气全消了,再过一会儿,不仅感到神志清醒。而旦还倍添精神了。咳!小小的玩意竟有如此神奇的效用?他特意用自己的姓为这种植物命名叫姜。姜因此而成了中华药物史上的第一味药。 姜的药用效能的发现,促使了炎帝神农氏一生生活的大转折。从此,他开始了尝草典药为民治病的新生涯。北方,他以山高林密的神农架地区为中心,足迹遍及秦巴山区。南方,他的汗水撒遍了五岭以北,武夷山脉和横断山脉之间的广大土地。他遍采天下草木,一一亲口品尝,反复进行实验,详细记录结果。他虽无数次因中毒而几乎丧生,无数次因履险而几乎陨命,却从未畏惧过,退却过。不知经过了几十年的艰难辛苦,他终于总结出了《神农本草经》计三卷。虽然,《神农本草经》的原文未能得存下来,但有关史料告诉我们,南朝时期的梁人阮孝绪在其《七录》中曾转录过,尤其是明代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仍流传至今,因而,我们今天仍能从中看到他的心血和成果,体味他的甘苦和艰辛,认识神农精神的实质和意义。 炎帝神农氏在尝草采药的生涯中,曾得到一条神鞭的极大帮助。这条神鞭是赭色的,所以又叫赭鞭。它还有个名称叫蜃鞭,大概是因以蛤蜊精髓为原料制做成的原因吧。这条神鞭不仅是一件威力无比的武器,而且是一架神奇的辩毒仪和解毒器。草木触到它,有毒无毒,是何种毒,毒到什么程度。立即能从鞭色上显示出来。妖魔碰到它,妖烟毒雾立刻化为乌有。这条神鞭是天帝特意赏赐给他的。自从有了神鞭,炎帝神农氏更加如虎添翼了。他人不离鞭,鞭不离身,用神鞭识药性,斗妖魔,驱邪恶,避伤害,终于成就了创始中华医药学的大业。 炎帝神农氏在尝草采药生涯中,还得到了一只神犬的极大帮助。这只神犬是为炎帝的精神所感动,志愿跑来协助的,它貌似獐狮,故又叫獐狮狗。它通体透明,故又叫玻璃狗。炎帝每发现二味新药,它都抢先吞进肚内,让炎帝透过玻璃皮肤,仔细观察药物通过各器官时的反应情况。既为炎帝分担了中毒之忧,又便于炎帝辩识药性,掌握药力。后世,中药铺的柜台上总爱供着一只獐狮狗,民间也广泛流传着“不经獐狮药不灵”的说法,正是由此而起的。 岐山之阳创耕桑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农业的开创者。,他的最伟大的贡献就在于“始作末耜,教民耕种”,“播种五谷”、“使民粒食”,从而,永远结束了我们民族“茹草饮水,采树木之实,食赢蝈之肉”的野蛮时代,他的尊号也是同这一贡献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礼畲文嘉》解释道。  “神者,信也,农者,浓也。始作耒耜,教民耕种,美其德信,浓厚若神,故为神农也。”《春秋命历序注》也说:“其教如神,使民粒食,故天下号皇神农。”   所谓耒耜,就是耕田用的犁的前身,只是当时没有铧尖配套而已。《通鉴前编》载道:“炎帝因天时地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始教民艺五谷,而农事兴焉。”耜就是犁头,耒就是木柄,合起来称做耒耜。切莫小看了耒耜,它是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工具,它的发明和使用,直接导致了中华民族原始农业的诞生。 岐山位于渭河流域。姜水又称淇水。在今陕西省境内。炎帝族本是西戎族的一支,西戎族最先游牧到渭河流域。《路史》说:“炎帝长于姜水,成为姜姓”,姜水流域因而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地。 有一天,炎帝神农氏躺在田垅上苦苦琢磨着如何改进耕作技术的问题,想入了迷,连大雨将自己淋成了落汤鸡也毫未感觉到。后来,大概是为自己始终未想出个门道来而生气吧,他竟将一只手猛地戳进地里,又使劲向前一推。当提起手来时五条泥沟清晰地呈现在眼前。尤其是中指犁出的那条沟,又深又直,两旁翻起的土也很整齐。这真使他喜出望外!他想,若能仿照手指向前,手臂悬空的样子做成一种农具,用这种农具耕田,岂不又省力,又利于作物生长吗?他当即叫来伙伴们,先把一截质地坚硬的木头削成一个前薄后厚,前尖后宽的三角形,再在三角形后部装上一柄木把,又找来两根山藤穿在木把的底部,他让伙伴们在前面拉,自己扶着木把掌握方向和深浅。果然,三角形所过之处,地上便留下了一条条平平直直,深浅一致的犁沟。耒耜制作成功了。大伙无不乐得合不拢咀。 炎帝神农氏制成耒耜后,就把注意力放到了五谷的种植上。《山海经》曰:“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耕而种之。”《甲谊新书》曰:“神农以为走禽难以久养,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成苦辛味,教民食谷。”《晋书建历志》曰:“炎帝分八节以始农功。”《淮南子》曰:“神农之播谷也,因苗以为教。”《路史》记载的最为详尽,说:“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烧、交、下。”又说他“般戏必以黍稷,日于淇山之阳求利民宜从,食之谷而艺之。天感嘉、生菽粟、诞苓。” 关于炎帝神农氏播种五谷的业绩,民间的传说更为动人。 一种说法是。天帝深为炎帝神农氏一心一意为百姓谋福利的精神所感动.就派遣一只遍体通红的神鸟,来到人间。神农氏叫神鸟飞播五谷良种,从此,黍、稷、菽、麦、麻才在大地上繁衍开来,成为人们的衣食之本。 另一种说法是,麦神厘牟奉天帝之命,带着他的五个儿子来到炎帝身边。炎帝知其可以养民,就封厘牟为掌管农事的大臣。炎帝还命雨师赤松子与厘牟密切合作,要雨就雨,保证大麦、小麦、燕麦、荞麦、羊麦生长的需要。炎帝又教百姓因天时,分地利,垡土壤,烧肥料,种五谷,嗣瓜瓞。因而,人类才开始进入了以农耕为主的新时期。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