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陈宏谋祖坟风水(广西韦将军祖坟)
古今经典和家训中劝学汇集.mp300:0026:48
古往今来,长辈对晚辈、先人对后人的劝学工作可谓是操碎了心。每个人生来天赋可能出现稍微不一样,但经过后天有序的学习改造,都可以成为一个有益于推动社会文明进步的公民。
《三字经》讲:人不学,不知道。假如人人都不学习,没有语言文字,也就不会有文明。当下的一些存在十五万年之久的原始部落,没有产生文明,没有文字和语言,仍然过着十五万年前的原始生活,与动物只差一副外壳不同。人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明白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规则方法。
《弟子规》讲:孝、悌、谨、信、爱众生、亲仁者、学文、力行,能使人明理。明理的人路越走越顺畅。俗话说,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明理是处世为人的基本功,也是提升在这个文明世界存在的信心源泉。
八百多年前的宋代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个观点被断章取义的说成是禁锢人们的思想和自由的封建言论,其实这里的天理即宇宙人生法则。一则新闻讲到二十四岁男子选择结扎,心想直接断欲不更省事吗?古人也没得结扎这回事。然而,寡欲无欲只有圣人可以做到,因为圣人是明理的人。人人皆可为尧舜,断欲是建立在明理上的,并非克制欲望。能不能断欲,就看能不能断荤腥及各类瘾习,若能,则能断欲,不仅能断欲,赌毒盗妄淫酒杀都能断。最基本的天理在《弟子规》中基本都讲到了。
马哲的物质观即自然法则,天理也是自然法则,描述的都是这个妙有的娑婆世界的种种现象及其中的运行规则。理在现在的哲学课中被定义为“客观唯心”,不明理,人都不能称为人了,再好的哲学又有什么用呢?郭继承教授在一次党史课上就讲到,自然科学上的理论成果,要向西方学习。社会科学哲学思想体系上,咱们老祖宗已经讲的很好,应当有相当的文化自信。
总结和反思能使人成长。总结能化零为整、化繁为简,能有条理有秩序,还能度散乱而使心常住禅定般若波罗蜜中,增长智慧。反思能自我监控、保持清醒、常住清净福田,增长福慧。
总结相当于精进,反思相当于自律,所以,《自律精进表》(也称《谦习表》)可以很方便地辅助自我成长。
《谦习表》有几个对治人性弱点的方面:
第一,计划不设具体时间约束,只有细分项,即《弟子规》讲的“宽为限,紧用功”。
第二,每个时间段都有细分项,不管前面的完成情况,只需专注当下的阶段任务。
第三,完全不会成为思想的束缚,却可以监控每日每时每刻的情况,出现偏离正轨则及时自我调整。
第四,减轻大脑记忆负担,相当于用最简洁的方法标记了一生中每年每月每日每时每刻的具体事宜,百年千年以后若经世事犹历历在目。
第五,从高维度、大心量、长远历史范围看问题,更加能体会到时间的流逝,生命的无常,世事的变迁,从而生发起精进猛力、惜时惜物惜人之心。
第六,若当天有特别体会深刻的事件、灵感、哲思感悟等都可以简单记录在当天的列表下方。
第七,方便每三个月季度总结。每季度有十三周不到,只需将《谦习表》每七天作为一周总结,十三周即一个季度总结。一年四个季度,等于一年的轮廓就浓缩到四篇月总结中。对于回顾过去某一时段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非常方便,《金刚经》讲一切如梦不应执着过去妄想未来,但《谦习表》的用途就是要止念,清空放不下的大脑,让数据暂且来代替,回顾过去脑袋里只有一个念头《谦习表》。这样做的目的相当于最大程度代替头脑,是宫殿记忆法在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为大脑减负,为记忆减负。
第八,若是修行者、精进者,还可以每天抄写忆念名号、信条,每天都不会忘记这一生的初心使命。同时,也相当于日日勤润笔,每天练练字,不至于时过境迁、淡忘久远、提笔生疏。
第九,谦习表的设计格式非常灵活,可以适用任何人。以一张A4纸为例,一张纸有两面,每页设置十七列,第一列填写适合自己的作息任务项目。比如晨起阶段可以设置诵读晨练分项,时间自己实践中慢慢调节;早上阶段,可以设置洗漱、早餐、整理房间、出行等分项;上午阶段可设置学习或工作大项,中间设置一个十来分钟的运动缓压分项;中午阶段设置午餐、饭后活动、午休(或静坐)分项;下午阶段与上午一致,中间也设置个运动放松或品茶赏花遛鸟斗蟋蟀分项;晚上阶段可以设置晚餐(不吃晚餐可以不设置或设置过午不食)、健身、阅读学习、日记总结反思分项。行孝、陪伴家人也可以设置,总之,只要是想要落实督促成长进步的项目,在可行的情况下,都可以设置。所有分项的行数分为上述晨、早、上、中、下、晚六块,每块内容根据分项行数设置,在所有行数最上一行是日期行,两面有32列,最多的一个月31天,因此每月一张表,一年十二张,一百年1200张两大包(一大包500张)多AA纸的厚度。
第十、可以潜移默化开启心智、建立志向,是消灭空虚无聊没有志向、对治瘾习的灵丹妙药。学习就是渡人渡己,学习就是度众生,不为君子成佛圣,易为小人作妖魔,不进则退,不学易堕。在劳动力极大解放之时,无聊的时光是娱乐消遣随波逐流度过,还是努力精进学习进步度过,只在一个原则。快乐不在酒池肉林中,而在心地清净智慧中,法喜充满比须臾享乐不知道快乐多少倍。
除了《谦习表》还有每日需要坚持写日记,日记可以很好的用来总结反思当天的情况。日记的类型也非常丰富,分为学习日志,工作日志,修行日志,旅行日志等等不一而足。
比如:禅定反思日志,顾名思义就是每天睡前半小时要边冥想禅定边反思总结,有时候词穷记不起来了,禅定深处有时候灵感如泉涌,这或许就是所谓的“禅定写作”,用日记中就是“禅定反思日志”了。
再比如:精进修行日志,也很好理解,那就是要改变多闻不实修的局面,实际修行,这就迫使一切从简,无论是生活环境,还是写作,一切以简洁凝炼为主,就连日记都要浓缩成每天三个话题就行,而不需要像其他日记每天在三个话题下还要写满满地展开论述。另外精进修行日志,主要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那么每日总结时第三条都可以写“除寝食作业必要外,一切时光,都应听经颂经持名”。这样做的好处,怎么也不可能忘记精进修行的初心使命。如果是要服务群众日志那么每天第三句话就可以写“除寝食作业必要外,一切时光,都应为人民服务”。这样应该不会再忘记初心了。总之,遵循一个原则,自己希望专注于那件事,那就把它当作主要工作投入,身体需要康复可以加入一点日常康复的信条,运动员可以加入一些激励的语句,情绪失控的人可以加入能使人心安的句子,恐惧无助的人可以加入一些增强胆识斗志的话语。
一般日记可以设置为:
第一行,写上年月日和农历某月某日,以及周几和天气。比如今天的日期:2021年6月29日 五月二十 周二,大雨。
第二行,留空白,在当日完成所有打卡项目后,比如准时醒睡作息、上下班打卡,网络课程学习打卡,谦习表填写等等都完成了后,可以在这一行打一个钩。这样做的好处,提醒自己养成准时应对细小但又很关键的小任务的习惯。不做好这些细节方面的工作容易增添不必要的麻烦。因而,这一行虽然留白,却意义深重。
第三行,写上“日总结:”。一是为了整体日记格式优美,二是提醒自己每日要认真总结。总结反思让人进步。
第四至六行分别写三条当天体会最深的三个事件、心得或灵感。如果不是修行日志,每一条都可以当作写议论文展开来阐述,写作水平也能在这个简短的举动中得到提升。
人们最难坚持的是定的目标太不容易达成,有本书叫做《微习惯》,那么就落实最简单的方式以达成大目标,比如每天一个俯卧撑,不喜欢动的大懒虫可以从滚来滚去开始,积小成大,积少成多,细微的转变看起来不起眼,却有四两拨千斤的巨大潜力。曾经有一个外国节目,测试的专家用小锤子捶打又大又重的铁球,人用力推也不能推动,用小锤子更难了,但是连续锤了很久大铁球真的动了。还有一个古代的典故叫做水滴石穿,也说明了微小的行为,可以作出大转变。对治非常坚固的不良习惯用最简单的方法最有效果,医生也常常奉劝病人少食多餐利于健康。不论身体、精神、习惯上的毛病,这种“小水滴“式的努力就能带来转变,那么,为什么要追求华而不实、花里胡哨的虚荣之举呢?
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认识自我阶段。是自然的阶段,天真,幼稚,单纯。
第二,建立自我阶段。是学习、奋斗、建功立业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培养和完善自身的素质和能力,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收获自己辛勤耕耘的成果,体验利害、宠辱与得失。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分水岭,有的人沉溺在名利和物欲的享受中,有的人超凡脱俗。
第三,超越自我阶段。是超凡脱俗的阶段。随着人格魅力的形成,能力、品德、胸怀、气度、修养、智慧都达到了极致,完成了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彻悟了人生的真谛。
嘱咐青年人成长谨记四识:
1.认识(即对人、事、物的基本识别和认识)
2.知识(即常识,需通过教育学习、自主阅读、交流培训等过程中积累)
3.见识(即对人、事、物的深层本质的认识。通常通过见多识广、实践获得,所谓实践出真知,实践的经验,更能深刻的体会)
4.胆识(遇事敢于做决策、做选择)
迷茫困惑是成长过程中非常正常的现象,如果不迷茫,那岂不是天生就是佛圣一样的觉悟者,真有这样的话,我一定要拜他为亲师。引用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重新定位人生标准:平凡也是伟大》的开篇几段内容来解释迷茫困惑产生的原因:
人的一生,在不同的阶段,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挑战。有时不免深陷泥潭,进入迷茫期。迷茫的原因,主要是自身的位置没有放对。位置不对,有两种情形。
第一,方向不对。心中的方向与自身所处的位置方向偏离,则会有各种不同程度、不同时长的迷茫期。这种情况非常普遍。
第二,德能不配。方向对了,但是自身的能力(认识+知识+见识+胆识,其中认识也叫做经验)和实力(能力+社会活动能量,社会活动能量。也即影响力,品牌,名气,意味着权威和信誉的象征,信誉能够给人安全感,是一种情感。社会活动能量,也可以称之为情商社交力。)与所处位置不匹配。
《易经》的智慧讲完乾(天)坤(地)两卦后,紧接着讲到的是屯卦蒙卦,屯卦相当于胎儿期,蒙卦相当于初来到这个世间的幼童期,这时候的孩子是天真烂漫的,也是懵懂无智、蒙昧无知的时期。这个时期要做的事就是童蒙养正,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现代人虽然接受了不少教育,但是都是技能教育为主,而古人的教学为先则是以教人做人为首要,古人收徒都要看人品是否忠厚踏实,人品有问题学到很多高精尖的技术知识对整个社会来讲都是一场灾难。所以古代人都想做一个德高望重的君子,做子孙后代的榜样,即“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会做人就是明理,有理路好走,《弟子规》就是一本很好的教人做人的经典。但也要警惕,不要学了以后以分别心来对待一些不良业习还未改正过来的人们,而应以慈悲心怜悯一切迷茫困惑中迷离的众生。有一些不分是非的人们,最开始认为《弟子规》是一个清代的秀才写的就瞧不上,而当他们真正与人交往中才发现,《弟子规》是把古圣先贤的教诲加以集结整理成朗朗上口、次第分明的教人做人的经典教案,可以说字字千金难买。
古人都会给子孙后代留家书,万变不离一个宗旨,学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
《大学》出自《礼记》,原本是《礼记》四十九篇中的第四十二篇。是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先秦时期贵族的教育分为两个阶段,八岁入小学,学习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修身治国的道理。《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经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诸葛亮《诫子书》【原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译文】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234),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他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就是今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
比起诸葛亮86字的家书,包拯的家训简洁得只有37个字:“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
包拯告诫后世子孙,当官不得贪赃枉法,否则开除族籍,不准再回包家;死后,不得入葬包氏祖坟;不遵家训,不从吾志,就不承认他为包氏子孙。包拯还嘱咐家人,把《家训》刻石,竖立在堂屋东壁,警诫后人。
最早成体系的家书是自叹为“三为亡国之人”的颜之推所作,557年北周取缔北齐被征为北周的御史上士,561年随取缔北周被隋文帝召为学士。在北朝时期,周之推写下了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部内容丰富、体系宏大的同时具有学术价值的散文式家训。《颜氏家训》是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的著作。共有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一、教子第二、兄弟第三、后娶第四、治家第五、风操第六、慕贤第七、勉学第八、文章第九、名实第十、涉务第十一、省事第十二、止足第十三、诫兵第十四、养心第十五、归心第十六、书证第十七、音辞第十八、杂艺第十九、终制第二十。
明代袁了凡先生的训子书《了凡四训》共分四篇:立命之学、改过之法、积善之方、谦德之效。全书围绕积善求福的要义,首先树立“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观念;再于行善之前改正缺点,不生邪念;进而以大量的事例说明行善的必要性,并讲善行细致分类,加以阐释分析,涉及传统伦理道德的方方面面;最后,当行善收效、获得福报后,不忘告诫子孙要谦虚谨慎,虚己待人。
《了凡四训》中的“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从后种种,譬如今日生。”被洪一法师作为修身格言,多次手书赠与他人。曾国藩受这句话影响为自己取名“涤生”,即洗涤旧迹、重获新生之意,并将此训视为教子之首选。
康乾盛世时期的理学名臣陈宏谋编写的《陈氏五种遗规》也是曾国藩要求子孙必读的一部修身之书,当代多位大德也极力推荐这部经典。其中《养正遗规》即教育童蒙如何修身、读书、立志,引用编选汇集了历代影响广泛的儿童教育经典十余本。
大部分人天资平平,甚至资质愚钝。在清代朱柏庐《朱子治家格言》即《朱子家训》)中,“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清代中后期名臣曾国藩,出生在普通农民家中,资质还不如小偷的典故被人们熟知,科举落榜三次,最后通过拜师求学、自省自戒,终学有所成。曾国藩的观念中“腹有诗书气自华”,曾无数次将自己的读书经验、学习方法告知子弟,留下了大量宝贵家书。曾国藩的光环惹来后人一代又一代的研习,在《曾国藩家书》中他写给一家老小的书信包含从修身、劝学、治家、为政、军事、交友、养生、理财等诸多方面与家人沟通、指教,互相提高,一起改进,不断进步和完善。
唐代颜真卿的《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告诫子孙后代要勤奋学习,“少壮不努力,老来徒悲伤”,趁年轻力壮应当奋发向上。如今时代,信息爆炸,从哪里学,学什么,何时是个头,困扰着许许多多人。前面也写过埃隆马斯克的学习方法,用第一性原理,把问题揉碎,寻根究底,从最根本来理解所学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以理解代替死记硬背。在《论意识力:探寻人生的终极意义》中也分析过古人在教育孩子珍惜时光学习上,通常用的是“你不努力,后果会怎么怎么样”逆向激励方法,一种负面消极的因果关系,孩子听到后首先就是恐惧不安。如果换成正向积极的激励方法,那就是“你要从现在开始努力学习,将来就会有大白牛车可以坐了”。
佛教人们按照“戒、定、慧”三学的步骤来修学。佛教育他的孩子罗睺罗,虽没有留下什么家训,但是在其成长过程中也会监督引导向正,在《大藏经》中的《杂阿含200经》佛在不同时段四观罗睺罗心解脱,慧未成熟,未堪能受增上法,分别随机缘讲解五蕴取、六入法、因缘法给罗睺罗让他学会后为人演说,最后一次又教他把上述所说诸法,独自在一静处,专精思惟,观察其义。
《杂阿含198-199经》里记载,罗睺罗向佛陀请问如何对于内识及外一切相,令我、我所、我慢系着不生,或无有我、我所、我慢系着。于是世尊教他从过去、未来、现在、内、外、粗、细、好、丑、远、近十一种情况如实观察,我此识及外一切相,一切非我、非异我、不相在(我在相中,相在我中)。
在此经中也即佛第五次观罗睺罗心解脱,知罗睺罗慧已成熟,就直接教导罗睺罗观照眼、色相、眼识、眼触、的因缘关系,以及由这几缘而生起的受、想、行、识的心法或名法,是苦聚和变异之法,不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自己;来引导罗睺罗观照它们的真相,而能正观它们是无常,是苦,是无我。
然后佛陀再教导罗睺罗观照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等根门与境生起的受、想、行、识的名法是苦聚和变异之法,不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自己,来引导罗睺罗观照它们的真相,它们是无常,是苦,是无我。
这样六根、六境、六触、六受、六想、六行、六识皆是苦聚,变异之法,不是我的,不是我,不是我自己,它们是无常,是苦,是无我。
因为正思惟,才能生起正见,所以才会对眼、色相、眼识、眼触,缘於触,生起的受、想、行、识的名法生起厌离心; 对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等根门与境生起的受、想、行、识等的名法生起厌离心;由于修行人生起厌离心,贪欲才会消灭;贪欲消灭后,心才会解脱于贪欲;心解脱于贪欲后;才会生起解脱知、见(正见),知道再也不来受生,生已灭尽,梵行已建立,所应作的修行已经完成,自知解脱。因此罗睺罗成阿罗汉。随席的数千天神也得法眼净,证得初果。
学习到底有没有止境?是不是人人都应该学习。需不需要学习,其实就在于这个人是否明理,明了宇宙人生真相,有没有智慧通达无碍。如果没有,那就继续精进修学,不要停止。所以,荀子作的论文《劝学》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矣”,要辩证全面的看待。包括“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学无止境”中认为学习没有尽头的论点,都是站在事物是发展的角度认识事物。
人类的学习活动随人类出现而开始,随人类的消亡而消失。学习的目的就是学会成为一个能够解决一切所要面临的终极问题的明白人。如果只是学会解决表面问题的知识技能,那么确实学无止境。因为时过境迁,一切表面的现象都将不停变化,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消亡。文明进程在不断迭代向前发展,万年之后的人类看我们,就像我们看万年之前的人类一样,啥印象也没有。
最爱学习的领袖毛主席,一生以读书为要,十五六岁一首“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槡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成为一生广泛求学的起点。他在给子女的学习建议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岸英刚从苏联回国两天后,就让他去机关和大家一样吃大锅饭,把苏式制服大皮靴换成和周围人一样的棉麻衣装。还告诫岸英融入群众,不搞特殊,拜农民为师,上“劳动大学”。
在1941年1月30日写给岸英、岸青的信中写到:惟有一事向你们建议,趁着年纪尚轻,多向自然科学学习,少谈些政治。政治是要谈的,但目前以潜心多习自然科学为宜,社会科学辅之。将来可倒置过来,以社会科学为主,自然科学为辅。总之注意科学,只有科学是真学问,将来用处无穷。人家恭维你抬举你,这有一样好处,就是鼓励你上进;但有一样坏处,就是易长自满之气,得意忘形,有不知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危险。你们有你们的前程,或好或坏,决定于你们自己及你们的直接环境,我不想来干涉你们,我的意见,只当作建议,有你们自己考虑决定。总之我喜欢你们,望你们更好。
领袖对子女的爱字字句句都满是珍惜,战乱时局,变化莫测,前程好坏,确实与环境直接关联。
《司马光家训》:积金以遗子孙,子孙未必守;积书遗子孙,子孙未必读;积阴德于冥冥中,以子孙长久之计!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对子孙后代最大的庇佑厚爱就是我们多种福田,多积阴德,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一个真正究竟圆满的明白事理人。
国外也有类似的家书影响他们的子孙后代。个人认为最具代表的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的《富兰克林自传》就将他年轻时学习修身断除不良习性的方法总结成“十三条道德准则”,并且用了类似于袁了凡先生用过的《功过格》方法来养成习惯。
实现道德完善的计划:
1.节制(Temperance)——食不过饱,饮酒不醉。
2.沉默(Silence)——只说利人利己的话,避免无用的谈话。
3.秩序(Order)——所有东西各归其位,事务的每一部分,各按其时。
4.决断(Resolution)——下定决心做应该做的事,决定做的事一定要成功。
5.勤俭(Frugality)——花钱只为他人或者自己有所助益,不浪费任何东西。
6.勤奋(Industry)——珍惜时间,做有用的事情停止,所有不必要的行动。
7.诚恳(Sincerity)——不要愚弄别人,思考和说话公正、诚恳。
8.正义(Justice)——勿伤害他人,该为他人做的事情,勿半途而废。
9.中庸(Moderation)——勿走极端,受到伤害时,勿动怒,即使你认为他们理应被如此对待。
10.洁净(Cleanliness)——保持身体、衣物和家里洁净。
11.平静(Tranquility)——勿因小事或者常见或不可避免的意外事件而庸人自扰。
12.贞洁(Chastity)——若非为身体健康或者生儿育女原因,勿行床帏之事。永远不要破坏自己和别人的名声和平静。
13.谦卑(Humility)——效仿耶稣和苏格拉底。
自我监察计划:
第一周:力求节制方面不犯错误;
第二周:力求节制、沉默不犯错误;
(此处省略N个字)
第十三周:力求无污点。
一年四个循环。
英国也有一本贵族社会流传较广的家书《教子圣经》,外交官父亲对孩子写的一百篇书信,包含惜时、善学、品德、礼仪、交友五部分。
学,可以已矣。只要真正明理,心不颠倒,志不迷失,学习也不需要过度追求多闻了。多闻而不明理,无益;明理广识多闻,有益。阿难多闻不实修无益,善财童子明理而遍参善知识有益。明理后不用执着于浩瀚的经典,否则容易神识转昏,得不偿失。最好的做法就是一门深入,长时熏修,这就是学习的终点。
劝学不是最大的困扰,怎么学,学什么,从哪里开始?成为二十一世纪困扰大多数想要学习的人最大的难题。想都没有用,学习这件事,干就是了,学就对了。一个新的知识点,要在自己的思想里酝酿很久才能成熟。应用过程中便发现,方法都是一样的。实践还真是检验真理的一个好办法。多动笔,多总结,好的素材,记录下来。慢慢的就会与灵魂融为一体,就是自己的东西了。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所有的智慧都是从大自然中学到的,苹果造就了牛顿,砸出了万有引力,推动了世界发展。同样,苹果不会只属于牛顿,属于每一个喜欢坐在苹果树下纳凉同时渴望被苹果砸中的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