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青杨柳青风筝让非遗技艺翱翔蓝天
#西青非遗迹#
“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
和煦的春风温柔地吹来,出门后呼吸的第一口空气都带着春天的气息,幸福感蔓延全身,随即全身的筋骨舒展开来。
风筝带着春的讯息,带着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翱翔在蓝天白云间,然而对于放风筝的人来说,自己的风筝造型独特、画面精美、又飞得又高又远,那当然是一件特开心的事儿。
想要这样的风筝,在天津,就要去找杨柳青风筝。
杨柳青风筝的起源,和杨柳青年画有很深的渊源 ,当杨柳青年画在运河两岸名声大振、颇受欢迎时,据说,那时不少年画作坊都专门为风筝艺人设计花样,施粉彩绘。
风筝艺人和年画艺人合作完成风筝精品。一个扎制骨架,一个精心彩绘,于是一只只精美的风筝应运而生。年画作坊采用木版套色,批量制作风筝纸,风筝艺人直接剪贴裱糊制作,既保证了质量、提高了产量,又满足了市场的需求和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与文娱品味。
王建新老师从小就热爱杨柳青风筝,经过几十年的钻研和摸索,将这一制作技艺进行整理和传承。这位风筝制造界的“世外高人”是怎么做风筝的?今天我们就来探访一番!
跟随王老师来到他家,就来到了风筝的世界!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风筝,据王老师介绍,其中最大的蝴蝶风筝用了半年的时间才完成,而那些小风筝,里面的活也精细着呢!
杨柳青风筝的取材以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内容为主,类型有软翅、硬翅、平板、立体、纸制、绢制等,体积大的约两平米,微型的只有卷烟盒大小。
制作的方法概括起来为扎、糊、绘、放,简称“四艺”,具体步骤包括设计、备料、绑扎、蒙面、绘画、栓脚线等。
和其他风筝制作步骤相同的就是扎和糊。扎,即扎骨架,看起来简单,但要想把骨架绑牢,可不是就绑线和点胶就能行的。就拿常见的燕子风筝来说,首先是刮竹条,让竹条更易于弯折和支撑受力。然后得烤制定型,这可是个手艺活,多大火都有讲究。如果火大了竹条就脆,失去了韧劲,一弯曲就容易崩断。
扎好了,风筝的骨架就打好了,接下来就要——糊
糊就是把风筝纸面糊到骨架上之前,需得先用浆糊将骨架整体涂抹一遍。然后把纸面小心地调整位置,沿着骨架贴牢。
进行完这两个步骤,这只风筝工艺精湛,造型逼真,讲究扣榫穿插,已经在技艺上高出其他普通的风筝几个段位,到第三步,绘,就更突显杨柳青风筝的特别之处了。
正如杨柳青木版年画的制作技艺一样,绘,就是在风筝上绘画,要先画出底线,描绘出轮廓,再一点点上色。完成了这一步,即使不把这幅画放到风筝骨架上,也可以当成是一幅杨柳青年画,可想而知,绘得多么精细。
绘完之后,放风筝是最后一步。放,不止检验风筝的质量,也考验放风筝人的技术,能不能把风筝成功放飞也是一门学问。
风筝的种类主要分为“硬膀”和“软翅”两种。“硬膀”风筝翅膀坚硬,受风力大,飞得高。“软翅”风筝,翅膀柔软,飞不高,但飞得远。
2012年,杨柳青风筝制作技艺入选西青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建新成为该项目的传承人。
蝴蝶、燕子、大蜈蚣、章鱼……当三月的春风带着各式各样的风筝飞上蓝天,王建新老师总会把他的风筝也拿出来放飞,天上那些憨态可掬的“年画娃娃”和其他年画味儿十足的风筝,总会引来无数人的围观。
正是因为有王建新老师这样的手艺人,才会让我们在每一个春天都能感受杨柳青风筝的独特魅力,也祝愿杨柳青风筝在未来能继续展翅高飞,翱翔天际。
#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