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跨文化交际与汉语教学》形考题库

电大《跨文化交际与汉语教学》形考题库

1. 文学、艺术等是文化,但桌椅、服装等物品不是文化。

A. 对

B. 错

2. 文化是一个变动的系统,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改变。

A. 对

B. 错

3. 如果交际行为是发生在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往往会因为不同文化对于同一信息的解码和阐释不同,而在交际中发生误解。

A. 对

B. 错

4. 跨文化交际学诞生于法国。

A. 对

B. 错

5. 国际汉语教师对其他文化应该始终保持好奇和开放的态度,并宽容和尊重不同的文化行为及观念。

A. 对

B. 错

6. 在安排教学活动时,来自个体主义国家的人可能不适应团队合作的方式,教师需明确每个人需完成的任务,才能保证团队的效率。

A. 对

B. 错

7. 在多维时间文化中,结果的效率比过程的规则更重要,重点是人的参与和事务的完成,而不是僵守事先安排的日程表。

A. 对

B. 错

8. 有些学生为了尽快达成用汉语交际的目的,要求教师不教汉字,只教发音和拼音。这种要求体现了长期导向思想,是可行的。

A. 对

B. 错

9.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描述的是整体思维的特点。

A. 对

B. 错

10. 对立思维的特点在于强调对立,不承认统一。

A. 对

B. 错

11. 在跨文化交际中,很多人都倾向于认为对方也用与自己同样的方式进行思维。这种误解常会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

A. 对

B. 错

12. 一个国家的阴柔气质程度会更清晰地反映在该国女性的价值观上,而不是该国男性的价值观上。

A. 对

B. 错

13. 跨文化交际学研究的重点是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所进行的面对面的交际。它包含两个侧重点不同的研究领域:跨文化对比研究和跨文化交际过程研究。

A. 对

B. 错

14. 根据霍夫斯泰德的研究,拉丁美洲国家、拉丁语系的欧洲国家、地中海国家和地区、俄罗斯,亚洲的日本、韩国为不确定性规避倾向弱的国家。

A. 对

B. 错

15. 美国女学生夏天穿着吊带背心和短裤来上课是故意对教师不尊重。

A. 对

B. 错

16. 在提倡“孝道”的韩国,面对长辈需要说敬语,走路的时候要让长辈先行。与长辈一同进餐的时候,要等长辈先动筷子。对饮的时候需要侧过脸去,避免与长辈直接面对面。年长的人在整个社会都获得更多的尊敬和优先权。这体现了文化的什么特点?

A.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

B.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C. 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 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17. 下面这个案例,体现了跨文化交际的什么特点?

我刚到吉尔吉斯做志愿者时,刚好是九月,碰上他们的教师节。学生们热情地准备了小型演出,表演了一些赞美老师的歌曲和诗歌。令我惊喜的是他们用汉语做成小卡片,写着“祝老师们节日快乐,身体健康!”每人拿一个字,站成一排表达祝福。我也上台参与了两个互动小游戏,心情别提有多好了。演出结束时,学生把所有老师请上台去,为我们送花。当接到由3朵白色菊花组成的花束时,我心里一顿,先说了谢谢,然后和同事对视一眼,都笑了。那天系主任收到了3朵黄色的菊花,其他老师都是白色。老师们大都穿着套装,尤其我和Z(另一名志愿者)还是全黑西服套装配白衬衫,看起来非常诡异……我接到花的第一反应是心理上轻微的抗拒,但瞬间就理解这是文化差异,便欣然接受了。

——胡炯梅《跨文化交际中折射出的文化差异研究——基于中亚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案例分析》

A. 双方文化的共享性差

B. 各文化之间的差异程度不同

C. 固有的文化习惯干扰交际

18. 被称作“跨文化交际学之父”的是:

A. 霍夫斯泰德

B. 吕斯高

C. 奥伯格

D. 爱德华·霍尔

19. 我们把文化看做一个层级结构,这个层级结构的核心是:

A. 符号层

B. 英雄层

C. 仪式层

D. 价值观

20. 请看下面的案例:

一个马来西亚留学生写道:李老师是我大一时候的班导师,当时我们班上都是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李老师想要以比较轻松的方式和我们相处,希望我们可以跟她聊聊心事,更多地了解我们的日常生活,希望我们能朋友般地和老师相处。但我们却感到不舒服。

学生们之所以感到不舒服,是因为马来西亚是一个:

A. 高权力距离国家

B. 低权力距离国家

C. 强不确定性规

21. 喜欢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更青睐独创性的学习活动的学生更可能来自:

A. 高权力距离国家

B. 低权力距离国家

C. 集体主义国家

D. 个体主义国家

22. 下列不属于单维时间文化国家的是:

A. 美国

B. 德国

C. 瑞典

D. 墨西哥

23. 在教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时,很多中国老师发现:背诵类的作业很受学生反感。老师向学生们解释,从长期来看,背诵对语感的建立非常有用,然而美国学生仍然表示不能理解。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分歧,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是因为美国是:

A. 强不确定性规避国家

B. 弱不确定性规避国家

C. 长期导向国家

D. 短期导向国家

24. 请看下面的案例:

某中国企业需要进口一批螺丝加工车床,通过外贸公司联系上了一家外国的车床工厂。对方的代表来中国商谈业务时,中方企业反复向对方表示,希望能够进口能生产各种不同规格螺丝的车床,但外方代表一次次地回复说自己工厂出品的车床只专精于加工一个规格的螺丝,且加工工艺是最优的。双方最后没有谈成生意,并且互相不能理解:中方认为老外头脑僵化,不能灵活满足顾客的需求;外方认为中国人的要求很无理,不重视专精和工艺。

在这个案例中,双方不能互相理解是因为彼此的思维习惯存在以下差异:

A. 整体思维和分析思维

B.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C. 直线思维与曲线思维

D. 统一思维与对立思维

25. “福祸相依”“否极泰来”这样的成语,表现出中国人具有哪种思维特点?

A. 形象思维

B. 抽象思维

C. 对立思维

D. 统一思维

26. 不属于果敢型文化的是:

A. 澳大利亚

B. 北美白人

C. 泰国人

D. 以色列人

27. 认为不分男女都应该关注生活质量,并且积极参与家务与育儿活动的男士更有可能来自于:

A. 长期导向国家

B. 短期导向国家

C. 阳刚气质国家

D. 阴柔气质国家

28. “狼吞虎咽”“车水马龙”这样的成语,表现出中国人具有哪种思维特点?

A. 形象思维

B. 抽象思维

C. 对立思维

D. 统一思维

29. 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不习惯称呼自己父母的朋友为“叔叔”“阿姨”。这体现了文化的什么特点?

A. 文化是社会的产物

B. 文化是后天习得的

C. 文化以符号为基础

D. 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

30. 用五个维度理论解释文化差异的是:

A. 霍夫斯泰德

B. 吕斯高

C. 奥伯格

D. 爱德华·霍尔

31. 下面哪些属于交际文化?

A. 紫禁城

B. 礼尚往来

C. 贴面礼

D. 发红包

32. 下面属于主观文化的是:

A. 可口可乐

B. 必须守时

C. 日本料理

D. 男女七岁不同席

33. 下面属于客观文化的是:

A. 日本料理

B. 男女七岁不同席

C. 韩国连续剧

D. 参加音乐会必须穿着正式

34. 下面各选项中,体现了文化“解释世界”作用的是哪几项?

A. 天命神授

B. 吃月饼象征着团圆

C.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D. 盘古开天辟地

35. 下面各选项中,体现了文化“为行动赋予意义”作用的是哪几项?

A.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B. 盘古开天辟地

C. 予人玫瑰,手有余香

D. 人是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创造的

36. 下列属于高权力距离文化国家教育环境特色的是:

A. 教学过程往往以教师为中心

B. 教师从不会当众遭到反驳或批评,并且在校外也广受尊重

C. 学习是否有效取决于在师生之间是否真正建立了双向交流渠道,学习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优异程度

D. 一个人的学习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优秀程度

37. 符合阴柔气质国家教育方面特点的是:

A. 与表扬优秀的学生比起来,教师更倾向于鼓励较差的学生

B. 试图表现突出的学生令人嫉妒和不快

C. 孩子在社会化过程中降低了攻击性

D. 在学校考试中不及格是场重大灾难

38. 正式性程度高的文化,往往体现出以下特点:

A. 与年长者或地位高者交流需要正式

B. 大量地使用头衔去确定人们在社会体系中的身份和地位

C. 对衣着要求符合社会礼仪规范

D. 将社交空间的大多数场合都视为正式性场合

39. 国际汉语教师的跨文化交际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以下要素:

A. 能够在情感层面拥有积极的情感

B. 能够在认知层面上正确认识文化差异

C. 能够在行为层面上采取合适的行为和技巧

D. 能够在心理层面保持平静

40. 一个国家或社会不确定性规避倾向的强弱,一般体现在以下方面:

A. 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文化常常向其成员提供稳定性,通常会制定正式的规则,不容忍偏离“正道”的观点和行为

B. 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的国家,一般标准不那么精确,规则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C. 不确定性规避程度高的国家,人们喜欢主动性,不喜欢等级关系

D. 不确定性规避程度低的国家,人们乐于冒险,灵活性强,认为规则越少越好

1. 语用规约,实质上就是言语交际中语言运用的正确性问题。

A. 对

B. 错

2. 一般说来,在西方文化中通常可以随便讨论的话题是天气、工作、业余爱好、地方和全国性事件。

A. 对

B. 错

3. 在那些集体主义文化的地区如拉丁美洲、阿拉伯、非洲等地,人们交谈时往往离得比较远。

A. 对

B. 错

4. 当我们身处东南亚一些佛教国家,如泰国、老挝、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尼、斐济等时,不可以摸当地小孩子的头。

A. 对

B. 错

5. 竖起大拇指这个动作在不同文化中都表示赞成、棒等意思。

A. 对

B. 错

6. 副语言是一种重要的非言语交际行为,人们通过非语词的声音,借助调节语速的快慢、音调的高低变化等来实现言语的情感表达。

A. 对

B. 错

7. 认知自身文化与其他文化之间的差异,是跨文化适应的第一步。

A. 对

B. 错

8. 跨文化适应最终会以心理调适的方式表现出来。

A. 对

B. 错

9. 进入异文化的头四个月是跨文化适应的关键期,抓紧时机广泛参与、多方接触东道主文化,可以使文化适应达到较好的水平。

A. 对

B. 错

10. 那些外语学得特别好、心态特别开放的人,在进入一个陌生文化时能立即适应。

A. 对

B. 错

11. 很多旅游热门地甚至有可能改变自己的文化习惯去适应旅行者,致使当地民俗民情变得不再本土和纯粹。

A. 对

B. 错

12. 外派到国外的国际汉语教师需要关注跨文化适应的问题,在国内任教的国际汉语教师就没有这个必要了。

A. 对

B. 错

13. 在多元文化环境中相处,不是要求每个人放弃自己的文化,而是每个人都应该努力适应其他人。

A. 对

B. 错

14. 跨文化敏感的发展模式大概可以用五个阶段加以概括:防范、最小化、接受、适应、整合。

A. 对

B. 错

15. 正确的跨文化情感和态度是移情。

A. 对

B. 错

16. 关于中美两国在“恭维”这一程式化言语行为方面的主要差异,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围绕能力或成就所进行的恭维,在美国社会中通常是地位较高的人恭维地位较低的人,而中国社会恰好相反

B. 美国的恭维语往往是高度程式化的,句式比较固定,语义明确,很容易识别;而中国人的恭维语则比较隐蔽

C. 在恭维语的回应方式上,美国人一般会接受并表示感谢,而中国人则多会否定或表示谦虚

D. 美国人不喜欢恭维别人的外貌,但中国人普遍喜欢恭维别人的外貌

17. 具有下面哪类特点的文化更可能要求服饰庄重得体:

A. 高权力距离、个体主义、长期导向

B. 高权力距离、集体主义、正式性

C. 低权力距离、个体主义、正式性

D. 低权力距离、集体主义、短期导向

18.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一个中国学生向美国留学生朋友提起自己的宠物狗在不久前遭遇了车祸,这位美国留学生脱口而出:对不起!中国学生感到莫名其妙。这个案例说明:

A. 语用存在文化差异

B. 语境存在文化差异

C. 语篇存在文化差异

D. 语义存在文化差异

19. 语境这一概念最早是由下列哪位学者提出的?

A. 马林诺夫斯基

B. 乔姆斯基

C. 甘柏兹

D. 格莱斯

20. 非言语行为对交际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 重复

B. 补充

C. 替代

D. 以上皆是

21. 请看下面的案例:一位国际汉语老师想引起来华短期学习汉语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就在她的中国饮食文化讲座里,大量介绍了吃猴脑、吃狗肉、吃各种稀奇食物的内容,令学生惊叹不已。案例中这位老师的做法:

A. 可以充分引发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

B. 可以提高留学生学习汉语的积极性

C. 可以增强留学生对中国人的好感

D. 可能加重留学生们对中国文化的偏见

22. 一些留学生只跟本国人相处、只愿意呆在自己文化舒适圈里的态度,对应于跨文化敏感发展模式中的哪个阶段?

A. 否认

B. 防范

C. 最小化

D. 接受

23. 请看下面的案例:小陈读研究生期间,入选了学校的交流项目,被派往法国学习一年。到达法国后,法国方面的导师一家热情地接待了她,并很快与她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小陈留法期间,导师多次邀请小陈参加自己的家庭、友人聚会以及各种文化活动,给小陈提供从学习到生活方面的各种指导。在留法的一年中,小陈通过导师一家深入了解了法国的人文环境和日常生活,并在导师的悉心指导下顺利地完成了在法的学习任务。最后,小陈带着满满的美好回忆离开了法国。回忆在法国的生活时,小陈觉得自己非常幸运,也几乎没遭遇过什么跨文化冲突。从上面的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小陈能够良好地完成跨文化适应,归功于:

A. 生活变化不大

B. 法国和中国的文化差异小

C. 小陈留学法国的时间长

D. 小陈获得了良好的社会支持

24. 跨文化适应的最高境界是:

A. 最小化

B. 接受

C. 整合

D. 适应

25. 下面的这段话摘自《澳大利亚移民手记》:现在,中国国内手机流转的文章里,有很多心灵鸡汤,总是灌输人们出国后,一定要积极融入当地社区和当地人群,笑脸、PARTY、酒吧、野营、BBQ、主动沟通……这些听起来都没错。然而,作为成年移民,你语言再溜,也还是有障碍。只要身处一群澳洲人中间,差距立马就显现——对他们互相间的“侃大山”只能一知半解。在这样的聚会中,你的笑容再灿烂,恐怕也只能是为了掩饰内心的无奈与尴尬。此外,由于文化背景和教育底蕴所造成的点点滴滴差异,也会在交流的过程中被无限放大。很多时候,你好不容易在聚会场合逮着个机会,自以为敞开心扉说了一些很幽默很正能量的东西,对方或许表面哼哼哈哈,但心底里却犯嘀咕不以为然。至于西方人表面上那种特有的外向、热情、奔放,东方人就更学不来了,自然显得腼腆。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影响成年移民跨文化适应的主要因素是:

A. 年龄

B. 语言能力

C. 跨文化接触经验

D. 对当地文化的刻板印象

26. 根据交流所表达的意义是来自于交流的场合还是来自于交流的语言,跨文化交际学的开山鼻祖、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提出了:

A. 情景语境与文化语境

B. 高语境与低语境

C. 语言性语境与非语言性语境

D. 委婉语境与直接语境

27. 请看下面这个案例:一位汉语老师有一次问一个意大利女学生平时喜欢看什么书,这位女学生说喜欢看黄色的书。老师有点儿吃惊,就接着问她黄色的书在意大利语中指的是什么意思。女学生说黄色的书就是侦探小说。这位老师告诉她汉语中黄色的书表示的意思时,两人都忍不住笑了起来。这个案例说明:

A. 语用存在文化差异

B. 语境存在文化差异

C. 语篇存在文化差异

D. 语义存在文化差异

28. 请看下面的案例:当飞机降落在汤加机场的时候,我的心凉了半截,机场小而破旧。到达首都后我的心彻底凉了,首都就像一个大村子,连交通信号灯都没有。第二天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彻底崩溃了,黑板只剩下一半,没有粉笔,没有黑板擦,几套残缺的桌椅根本不够用,一半学生席地而坐,老师的拖鞋丢在讲台下面,教师自己则赤脚在教室里巡视着。难道这就是汤加最好的高中吗?怎么还赶不上20年前我在农村就读的小学?来到汤加的前两天,心情特别差。气候炎热,潮湿多雨,蚊子肆虐,紫外线强,物价奇高,学校破破烂烂,学习风气差,教学理念不同,看汤加人的服饰也特别丑……反正什么都不适应,什么都觉得讨厌。当时觉得自己倒霉,选了这样的国家,就盼着任期快点结束,赶快回国。这是赴汤加担任汉语教师的志愿者刚到就任国时的感觉,跨文化交际学把这种现象叫作:

A. 文化适应

B. 文化调整

C. 文化休克

D. 文化偏见

29. 请看下面的案例:一个刚到美国的国际汉语教师在小城里散步时,发现周围很多人对她微笑、打招呼,而她并不认识他们。她知道这是当地人的习惯。一开始,她有些不习惯,但在一段时间以后,她开始调整自己,不仅能回应人们这种与陌生人打招呼的行为,自己也主动与陌生人打起了招呼。后来她去纽约曼哈顿住了几天,发现那里的美国人很少和陌生人打招呼,她又调整自己的行为,收起了自己的微笑。这位老师可以根据当地价值观作出相应的行为调整,说明她已经进入了跨文化敏感发展的哪个阶段?

A. 最小化

B. 接受

C. 适应

D. 整合

30. 请看下面的案例:小李被派往美国工作。在美国工作时,小李常常感到孤独,觉得在美国人与人之间缺乏互相的照顾与体贴,人际关系冷淡,很难交到知心朋友。过了一段时间以后,她慢慢适应了美国的生活方式与交际风格。在美的任期结束后,小李回到中国,本以为回到熟悉的环境自己可以完全放松下来,没想到周围的亲戚朋友常常不提前打招呼就上门拜访,而且言谈中对她在美国的生活非常感兴趣,常常向她询问“在美国交男朋友了吗”“在那边收入怎么样”之类的私人问题,这让已经习惯了美国那种凡事需要预约、个人隐私不得随意打听的文化的小李感到很困扰。这个案例中的小李正在经历的困扰在跨文化交际学中被称为:

A. 返乡休克

B. 文化休克

C. 文化震荡

D. 文化偏见

31. 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容易不自觉地将母语中的言语行为规则迁移到第二语言中,这样就会造成社交语用失败。下列情况,哪些会造成社交语用失败?

A. 一位中国小伙子对来自澳大利亚的60多岁的男性旅游者称呼“大爷”

B. 中国学生称呼自己的英国外教为“Teacher Smith”

C. 一位美国男士跟名为胡杨的中国女同事打招呼时,说:“Hey,杨,你怎么样?”

D. 一位中国学者在美国发表英文演讲,演讲结束时谦虚地说:“I am sorry that I’ve wasted your precious time.”

32. 致谢这种程式化言语行为存在着一些有趣的文化差异,在致谢方面,中国与西方社会的主要不同表现为:

A. 亲密关系的双方一般不互相致谢

B. 当受到别人夸奖或赞扬时一般不表示感谢,而应表示谦让

C. 接受礼物时一般不会表示感谢

D. 职责、义务范围内的事情一般不需要致谢

33. 高语境文化与低语境文化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A. 重视“传播者效能”还是“听者敏感力”

B. 委婉与直接程度的差异

C. 批评方式的差异

D. 幽默方式的差异

34. 交谈时眼神接触的多寡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差异,下列国家中,哪些国家的人们在交谈时会更习惯于直视对方的眼睛?

A. 日本

B. 美国

C. 沙特阿拉伯

D. 德国

35. 在与他人保持怎样的身体距离方面,不同文化有不同的标准。关于身体接触的文化差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鼓励情感外露的文化中,人们的身体接触较多;强调情感抑制和社会地位差别的文化中,人们的身体接触较少

B. 不同文化对异性之间、同性之间的身体接触的接受程度有差异

C. 身体部位禁忌因文化的不同而不同

D. 恋人当众拉手、亲吻这样的行为在亚洲的大多数国家是被接受的

36. 跨文化适应包含以下层面:

A. 社会文化适应

B. 环境适应

C. 生活适应

D. 心理适应

37. 跨文化适应的策略包括:

A. 整合

B. 分理

C. 同化

D. 边缘化

38. 下列哪些学说是用来描述跨文化适应过程的?

A. U曲线假说

B. W曲线假说

C. 山形曲线假说

D. 情感过滤假说

39. 关于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外部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进入异文化环境生活时,如果生活变化较大,人们就要面对较大的跨文化适应挑战

B. 对旅居国外的人来说,除了家庭之外,他们的社会支持资源可以划分为同胞和当地人

C. 去文化距离小的国家,跨文化适应相对更为困难

D. 旅居国对外来者的宽容度会对旅居者的跨文化适应产生很大影响

40. 关于影响跨文化适应的内部因素,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A. 对旅居国抱有过高的期望往往会给心理适应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

B. 一般来说,旅居者年龄越小,文化适应越困难;年龄越大,文化适应越容易

C. 了解相关文化的知识和培养跨文化适应的技巧有利于对新文化环境的适应

D. 刻板印象容易引发偏见,从而影响跨文化适应

1. 国际汉语教学环境不仅是多元文化的分享空间,也是培养师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训练场。

A. 对

B. 错

2. 课堂讨论是中高级国际汉语课堂经常采用的练习形式,话题的选择很重要,最好不要涉及文化核心价值观,如宗教、政治等。

A. 对

B. 错

3. 在海外进行国际汉语教学时,即使当地文化价值观与正常教学秩序冲突,也应该顺应当地的文化价值观。

A. 对

B. 错

4. 当学生批评中国文化中的一些现象时,国际汉语教师应该立即提出反驳,为中国文化辩护。

A. 对

B. 错

5. 国际汉语教师的责任主要是介绍与讲解中国文化,所以应该专注于了解自己的文化,而不是了解学生的国家的文化。

A. 对

B. 错

6. 不管在哪个国家任教,教师都应该严肃而严格,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

A. 对

B. 错

7. 当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就某一问题在课堂上产生文化冲突时,教师应该立即打断并就此回避这一问题,以免矛盾升级。

A. 对

B. 错

8. 文化教学最简单有效的方法是教师进行讲解。

A. 对

B. 错

9. 在语言课堂上进行文化教学,会挤占学生进行语言技能训练的时间,所以应该越少越好。

A. 对

B. 错

10. 与语言学习和交际密切相关的文化因素应该是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A. 对

B. 错

11. 在进行国际汉语教学时,汉语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汉语的语用规约,学会地道的中国人的社会交往方式。

A. 对

B. 错

12. 国际汉语教师作为中国人,熟悉自己的文化,因此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解释具有权威性,无需参考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观察视角。

A. 对

B. 错

13. 中国电影电视中那些优秀的作品有助于外国人正确了解中国,适合作为文化教学的资源。

A. 对

B. 错

14. 组织文化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充分地向汉语学习者展示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A. 对

B. 错

15. 在国内的对外汉语课堂上组织小组活动时,教师应尽量把不同国家的学生分在一组,以淡化他们自己的文化意识,更好地融入中国文化。

A. 对

B. 错

16. 既属于传统文化,又是文化传统的是:

A. 刺绣工艺

B. 尊老爱幼

C. 三从四德

D. 书法篆刻

17. 国际汉语教学中,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包括:

A. 用于营造中国文化教学环境

B. 用于开展有趣的文化体验活动

C. 用于彰显中国文化的魅力

D. 用于增强国际汉语教师的权威

18. 下面哪一项最适合拿来作为文化教学的内容?

A. 四大名绣

B. 春节习俗

C. 京剧

D. 科举制度

19. 关于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必须在语言教学中揭示隐藏在语言之中的文化因素,并将其传授给外国学生

B. 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教学既是碎片化的,也是系统化的

C. 因为要在汉语教学中同步引入文化教学,所以在开始学习“你好”时就应顺便告诉学生中国人不同的打招呼方式

D. 给学生讲解“知音”这个词时,可以顺便讲讲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

20. 请看下面的案例:朱老师在日本教汉语时,打算利用校园文化节展示馄饨和饺子的制作,并给参加文化节的日本学生品尝。经过周密的策划和分工,一切准备就绪。然而就在文化节开幕的前一天,突然接到校方的通知,不可以制作和给学生吃有肉馅儿的食品。在这个案例中,临时更换展品肯定来不及了,面对这一突发情况,朱老师正确的做法应该是:

A. 向校方提出抗议,全力争取能按原计划进行

B. 表面上接受校方的通知,但第二天仍按照原计划使用肉馅儿

C. 放弃参加此次文化节,以表示对校方无理要求的抗议

D. 顺应校方的要求,并紧急将肉馅儿更换为素馅儿,展示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21. 在国际汉语教学中,如果我们能加强学习者的_________,培养他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和感情,那对他长期的汉语学习无疑有更大的推动力。

A. 工具性动机、内在动机

B. 融合性动机、内在动机

C. 工具性动机、外在动机

D. 融合性动机、外在动机

22. 汉语教学中,选取文化因素的角度不包括:

A. 语用的角度

B. 语境的角度

C. 语篇的角度

D. 语体的角度

23. 看下面的图片,以“日历”为道具,可以整理出的文化点为:

A. 牛年(十二生肖)

B. 惊蛰与春分(二十四节气)

C. 龙头节(传统节日)

D. 以上皆是

24. 皮蛋是很多中国人喜欢的食品,但在一些外国人眼中,这简直无法理解,网上甚至出现了“最恶心的中国食物”的负面评价。假设你的学生向你提出:“老师,我真不能理解,为什么中国人喜欢吃皮蛋这么恶心的食物?”下列回复中不合适的是:

A. 你们国家的人吃XXX,中国人也觉得挺恶心的

B. 我挺喜欢吃皮蛋的,你为什么觉得皮蛋恶心呢?

C. 其实皮蛋又叫松花蛋,因为蛋的表面有松叶一样的花纹,仔细看的话不但不恶心,还很有趣呢

D. 中国好吃的东西很多,如果你不喜欢皮蛋,也可以尝尝别的

25. 请看下面的案例:李老师在日本一所大学教汉语。他喜欢在课堂上带领学生做游戏,认为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但是一些学生觉得一节课下来什么也没学到。这个案例中,李老师的教学效果不好,是因为日本学生在学习风格上具有 __________的特点:

A. 场独立型、冲动型、听觉与动感型

B. 场依存型、冲动型、动感型

C. 场依存型、深思型、视觉型

D. 场独立型、深思型、听觉与动感型

26. 请看下面的案例:王老师曾在某次课堂教学中讲到用筷子吃饭很卫生,如果直接用手去抓饭不太干净。当时王老师只是想简单讲一下用筷子的好处,没想到立刻引起了塔吉克斯坦学生的不满。他们说:“我们国家很多美食都是用手抓的,我们的手很干净、很卫生。”关于这个案例,下列哪种说法不正确?

A. 王老师无意中用自己文化的价值标准来评判了其他文化的行为,因此引发了文化冲突

B. 王老师在教学工作中应当以中立的态度来对待文化的差异,加强文化对比的意识和跨文化敏感性

C. 王老师应当对筷子的好处进行进一步介绍,并耐心地说明为什么用手抓饭不干净

D. 王老师可以对自己的言论诚恳地道歉,并表示尊重塔吉克斯坦学生的文化习俗

27. 关于学习策略,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 了解不同文化背景学习者的学习策略特点可以使教学活动得到学生更积极的响应

B. 母语环境下的学习者比目的语环境下的学习者更多地使用社交策略

C. 高级水平的学生往往更喜欢交际性活动

D. 阿拉伯与拉美国家的学生偏爱预测、推断等认知策略。

28. 下列话题中,不适合拿到国际汉语教学课堂上进行讨论的是:

A. 网购带来的影响

B.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

C. 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

D. 婚姻中爱情重要还是金钱重要

29. 请看下面的案例:郎老师的一门课程是孔子课堂的小学五年级汉语兴趣班。意大利的小学汉语教学一般由中国老师负责教汉语、意大利老师负责管理班级纪律,双方合作来保证汉语课程的进行。过了一段时间以后,郎老师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搭班的意大利老师有时会跟学生一起听课,看到一些郎老师不完全正确的注释会帮助她向学生解说,在解说的过程中,有时候就会和学生用意大利语争论起来或者聊起来,这个时候郎老师就会很尴尬,不知道该不该打断他们。因为这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聊天的情况在中国是不可能发生的,所以郎老师感觉非常困惑。后来通过与同事们的讨论,了解到意大利人爱聊天,往往一件小事就可以聊得火热。而且意大利中小学教育环境并没有中国中小学教育环境那么严格,学生的行为和思想比较自由,课堂上经常会出现学生跟教师一起聊天讨论的情况。面对这样的情况,郎老师合适的做法应该是:

A. 将课堂上发生的情况报告校长,请校长制止这种上课聊天的行为

B. 给学生树规矩,要求他们必须按照中国课堂的规矩来

C. 等搭班老师再跟学生聊天时,明确地打断他们

D. 与搭班老师坦诚沟通,感谢对方对自己的配合,并要求对方不要过多地加入课堂讨论

30. 在设计文化活动时,需要注意:

A. 要制造流动性,侧重于文化体验,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锻炼

B. 要有明确的任务意识,必须考虑如何使学生运用语言,完成文化交流

C. 要能使所有语言水平的学生都能参与其中

D. 以上皆是

31. 国际汉语教师到海外任教时,可能面临的文化冲突主要有:

A. 教师与任教学校、同事之间的文化冲突

B. 教师与学生家长之间的文化冲突

C.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

D. 文化背景不同的学生之间的文化冲突

32. 教学过程中,当我们遇到文化冲突,我们可以遵循下面的方法来尝试解决:

A. 确定发生冲突的原因

B. 用彼此理解化解冲突

C. 采取顺应或调适的文化适应策略

D. 回避冲突,含混过去

33. 解决学生之间文化冲突应遵循的原则包括:

A. 鼓励来自不同文化的学生进行平等的文化交流

B. 悬置道德判断

C. 聆听与对话

D. 避免片面

34. 在国内进行对外汉语教学,为什么理应依附于中国文化?

A. 对于来华留学生来说,学习汉语是首要任务,所以可以抛掉他们自己的文化

B. 留学生生活在中国,依附于中国文化有利于更好地掌握汉语,成功地与中国人交际

C. 在国内的对外汉语课堂上依附于中国文化能够有效地保证公平性

D.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35. 在海外进行国际汉语教学时,依附于哪一种文化,应明确以下原则:

A. 文化为教学服务,依附于何种文化,应该考虑哪种文化更有利于汉语教学

B. 区分地点和场合,汉语课堂和中国文化场合中一般应依附中国文化,其他场合可入乡随俗

C. 在汉语课堂中,鼓励学生在使用汉语时依附于中国文化

D. 汉语课堂中的中国文化依附不应是强制性的

36. 国际汉语教学界将语言中的文化因素进一步细分为:

A. 传统文化

B. 当代文化

C. 知识文化

D. 交际文化

37. 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

A. 在语言教学时揭示和解释语言和交际中的文化因素

B. 开设文化专题课,对学生感兴趣的文化点作介绍

C. 开设文化体验课

D. 组织文化体验活动

38. 根据所学内容,我们了解到文化教学的策略主要有:

A. 多多益善:尽可能多地进行文化介绍

B. 因地制宜:分清国内国外

C. 点到为止:根据需要量体裁衣

D. 看人下碟:根据水平因材施教

39. 在国内为留学生开设专门的文化课,老师会根据学生的水平来选择授课内容和语言难度。在内容方面,一般有以下几种:

A. 配合学生的语言学习而开展文化教学,如俗语、谚语的教学等

B. 开设一些技能培训性的课程,如中国茶艺、传统民乐等

C. 补充一些课本上没有的、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文化内容,如中文影视听说课等

D. 对信息文化和成就文化进行专题介绍,如中国历史课等

40. 根据所学内容,我们了解到在国内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时,文化活动的组织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A. 展示学生的语言文化学习成果,如举办演讲比赛、中国知识竞赛等

B. 在当地进行文化考察和实践,如参观名胜古迹、参加当地中国文化活动等

C. 双向文化交流活动,如中外学生结为语伴、举办国际文化节等

D. 举办游学活动,如组织留学生到各地参观游览等

一、案例分析(25分/题,共50分)

案例一

李老师是一名汉语志愿者教师,在美国大学教口语课。期末考试的形式为一对一的口语考试,考试的时候,她面对学生,认真倾听学生的口试,记录出现的语音语法错误,尽最大可能做到客观评分。然而,分数发布以后,一名美国学生对分数提出申诉,理由是:“我在进行口试的时候,老师一直对我微笑,并且频频点头,我以为她对我的口试非常满意,可是为什么给了我这么低的分数!” 李老师很迷惑:考试时对学生微笑,是为了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点头是为了鼓励学生继续往下说。

请问,如何理解学生对李老师的误解?如果你是李老师,这件事对你的教学有何启示?请你从非言语交际行为的文化差异、国际汉语教学环境中师生文化冲突两个方面对案例进行分析。

案例二

在国内一所大学的短期汉语班上,一位年轻的女汉语教师每次上课都直呼一位六十多岁的日本进修生的名字,这引起了班上一些日本和韩国学生的不满,他们觉得这位年轻的女老师直接叫长辈的名字是不敬的表现。而班上的法国和美国学生则认为,老师对所有的学生都叫名字,没有什么不对的地方。

请问,学生对老师称呼方式的不同反应体现了怎样的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假如你是案例中的这位老师,你会如何称呼这位年长的学生?如何解决这一文化冲突?可以结合文化依附策略来进行分析。

二、文化活动设计(50分/题,共50分)

假设你在美国一所小学任教,中秋节快到了,请你为他们设计一个“一起过中秋”的活动。围绕以下几点考虑:

如何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活动?可以设计哪些活动?

2.如何制造流动性,让学生动起来?

3.给学生布置什么任务,使他们用语言完成交际?

4.如何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其中?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