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人体生理学》形考题库3

电大《人体生理学》形考题库3

模块21

关于头期胃液分泌的叙述,正确的是()。

只有食物直接刺激口腔才能引起

传出神经是迷走神经

是纯神经调节

不包括条件反射

酸度高、胃蛋白酶含量很少

关于胃液作用的描述,错误的是()。

胃蛋白酶原不能消化蛋白质

壁细胞大量减少不会出现贫血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能阻止胃酸对黏膜的侵蚀

胃酸缺乏会影响蛋白质消化

黏液有保护胃黏膜的作用

可抑制胃泌素释放的条件是()。

注射组织胺

迷走神经兴奋

胃内肽和氨基酸浓度升高

胃内pH值低于1

扩张胃窦

胃大部分切除的患者出现严重贫血,表现为外周血巨幼红细胞增多,其主要原因()。

HCO3-减少

黏液减少

内因子减少

胃蛋白酶原减少

HCL 减少

胃黏膜处于高酸和胃蛋白酶的环境中,却并不被消化,这种自我保护机制有赖于()。

碳酸氢盐屏障

黏液细胞保护

黏液屏障

黏液-碳酸氢盐屏障

黏液凝胶层保护

胃酸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杀死进入胃内的细菌

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

促进胰液和胆汁的分泌

激活胃蛋白酶原

促进钙和铁的吸收

胃液的主要组成成分不包括()。

盐酸

胃蛋白酶原

糜蛋白酶

黏液

内因子

胃液中可激活胃蛋白酶原、促进铁和钙吸收的成分是()。

H2CO3-

黏液

HCL

内因子

维生素B12

模块22

胆盐的作用不包括()。

乳化脂肪

促进胆汁的分泌

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凝乳作用

调节胰液分泌的三个重要因素是()。

乙酰胆碱(迷走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胃泌素

去甲肾上腺素、促胰液素、胃泌素

肾上腺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

去甲肾上腺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

乙酰胆碱(迷走神经递质)、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

关于胰液分泌的调节,错误的是()。

胆囊收缩素可促进胰酶分泌

促胰液素促使胰液中碳酸氢盐大量增加

促胰液素促使胰液中水大量增加

迷走神经兴奋可促进胰酶分泌

促胰液素促进胰酶大量分泌

可激活胰蛋白酶原的是()。

胰脂酶

核酸酶

肠抑胃素

促胰液素

肠致活酶

某胆瘘患者胆汁大量流失至体外,胆汁分泌比正常人少数倍,这是由于减少了()。

胃泌素

胆囊收缩素

胆盐的肠肝循环

合成胆盐的原料

促胰液素

为检查胆囊的收缩功能,在胆囊造影时让受检者进食油煎荷包蛋,从而促进()。

胃泌素分泌

迷走神经兴奋

胆囊收缩素分泌

胆固醇合成

胆盐合成

消化力最强的消化液是()。

小肠液

胰液

唾液

胃液

胆汁

胰液的组成成分不包括()。

胰脂肪酶

胰蛋白酶

胰淀粉酶

碳酸氢盐

模块23

关于糖的吸收,错误的是()。

在已糖中,又以半乳糖和葡萄糖的吸收为最快

已糖的吸收很快,而戊糖则很慢

单糖的吸收是不消耗能量的被动转运

糖类只有分解为单糖时才能被小肠上皮细胞所吸收

单糖的吸收属于继发性主动转运

吸收途径以淋巴为主的是()。

脂肪

维生素

钠离子

蛋白质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胃液中的盐酸有促进铁吸收的作用

维生素D不利于小肠对钙吸收的作用

胃大部切除的病人,常常会伴以缺铁性贫血

维生素C能将高铁还原为亚铁而促进铁的吸收

维生素B12必须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才能在回肠内被吸收

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发生于()。

直肠

食道

小肠

结肠

营养物质的吸收主要发生于小肠的原因,不包括()。

小肠吸收面积巨大

小肠能分泌大量消化酶

食物在消化道中已被分解为可吸收的小分子物质

小肠绒毛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较长

模块24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谢,即在基础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

能量代谢

能量储存

基础代谢

新陈代谢

基础代谢率

对机体能量代谢影响最大的是()。

精神因素

性别

食物特殊动力作用

环境温度

肌肉活动

关于能量代谢的描述,正确的是()。

平静思考问题时,脑组织产热量明显升高

在睡眠和在活跃的精神状态下,脑中葡萄糖代谢明显不同

精神紧张可致机体产热量显著增加

安静时,脑组织耗氧量与肌组织接近

情绪激动时,可直接引起脑组织代谢率显著增加

基础代谢率的测定常用于诊断()。

胰岛功能低下或亢进

垂体功能低下或亢进

胸腺功能低下或亢进

甲状腺功能低下或亢进

肾上腺功能低下或亢进

基础代谢率与下列哪项具有比例关系()。

体重

年龄

环境温度

身高

体表面积

模块25

给高热病人酒精擦浴是为了增加()。

蒸发散热

传导和对流散热

不感蒸发

传导散热

辐射散热

关于体温的描述,错误的是()。

体温是指机体深部的平均温度

临床上通常用口腔温度、直肠温度和腋窝温度来代表体温

肝脏的温度可以代表重要器官温度的平均值

清晨2~6时体温最低,午后1~6时最高

肌肉活动时代谢加强,产热量增加,体温升高

关于体温的生理变动,正确的是()。

新生儿的体温较低

早产儿体温不易受环境温度的影响

人体体温呈无规律波动

体温昼夜波动的幅值超过2℃

老年人的体温较高

关于育龄期女性体温的叙述,错误的是()。

月经周期中体温变化与血中孕激素浓度有关

排卵日体温最低

排卵后体温升高

排卵前体温低

基础体温变化无规律性

有关调定点的叙述错误的是()。

正常规定数值为37℃左右

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调定点上移引起机体寒战和发热

发热时,体温调节功能并无障碍

不属于体温调节系统

增强传导散热的降温方式是()。

用药物退烧

用电扇降温

用酒精擦浴

用空调降低室温

用冰袋、冰帽降温

模块26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与肾血浆流量之比

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不包括()。

肾小球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动脉血压升至140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尿路阻塞

循环血量减少

输尿管结石引起少尿的原因是()。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肾小管内溶质浓度增加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肾小囊内压增高

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不包括()。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循环血量减少

动脉血压升至140mmHg

尿路阻塞

肾小球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的现象发生在()。

囊内压升高

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血压降至90 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在肾脏病理情况下,出现蛋白质的原因是()。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肾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减少

血浆蛋白含量增多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滤过膜上的唾液蛋白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的现象发生在()。

血压降至90 mmHg

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囊内压升高

输尿管结石引起少尿的原因是()。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肾小囊内压增高

肾小管内溶质浓度增加

与肾小球滤过率无关的因素是()。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血浆流量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与肾血浆流量之比

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的因素不包括()。

动脉血压升至140mmHg

循环血量减少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肾小球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尿路阻塞

某外伤患者大出血后血压降低到60/40mmHg,尿量明显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肾小囊内压升高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

肾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滤过膜面积减小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囊内压)

某外伤患者大出血后血压降低到60/40mmHg,尿量明显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肾小囊内压升高

肾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滤过膜面积减小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在肾脏病理情况下,出现蛋白质的原因是()。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血浆蛋白含量增多

滤过膜上的唾液蛋白减少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肾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减少

某外伤患者大出血后血压降低到60/40mmHg,尿量明显减少的原因主要是()。

滤过膜面积减小

肾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降低

肾小囊内压升高

滤过膜通透性降低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在肾脏病理情况下,出现蛋白质的原因是()。

肾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减少

血浆蛋白含量增多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滤过膜上的唾液蛋白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的现象发生在()。

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血压降至90 mmHg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囊内压升高

在肾脏病理情况下,出现蛋白质的原因是()。

肾小管对蛋白质重吸收减少

血浆蛋白含量增多

肾小球滤过率升高

滤过膜上的唾液蛋白减少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升高

输尿管结石引起少尿的原因是()。

肾小囊内压增高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肾小管内溶质浓度增加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

与肾小球滤过率无关的因素是()。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血浆流量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血浆晶体渗透压

输尿管结石引起少尿的原因是()。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肾小囊内压增高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明显下降

肾小球滤过面积减小

肾小管内溶质浓度增加

与肾小球滤过率无关的因素是()。

血浆晶体渗透压

滤过膜的面积和通透性

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肾血浆流量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与肾血浆流量之比

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肾小球有效滤过压等于()。

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囊内液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囊内液胶体渗透压)

肾小球滤过率是指()。

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原尿量与肾血浆流量之比

两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一侧肾脏每分钟生成的尿量

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保持不变的现象发生在()。

滤过膜通透性增大

血压降至90 mmHg

囊内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有效滤过面积减少

模块27

关于葡萄糖重吸收的叙述,错误的是()。

只有近球小管可以重吸收

与钠离子的重吸收相耦联

正常情况下可以全部吸收回血

近球小管重吸收糖的能力有一定限度

是被动重吸收

关于肾小管与集合管的转运方式,错误的是()。

重吸收是指物质从肾小管液中转运至血液中

肾小管和集合管的转运包括重吸收和分泌

Na+的主动转运在肾小管上皮细胞的转运中起着关键作用

分泌是指上皮细胞本身产生的物质或血液中的物质转运至肾小管腔内

物质通过细胞的转运方式只有主动转运一种形式

肾小球滤过流经近球小管后,滤过液中全部被重吸收的物质是()。

Na+

HCO3-

葡萄糖

K+

以下关于重吸收的描述,错误的是()。

许多溶质,包括水的重吸收都与Na+泵的活动有关

近球小管和远曲小管是重吸收的主要部位

利尿药具有共同的作用模式即抑制肾单位重吸收钠,从而抑制水的重吸收

近球小管重吸收的关键动力是基侧膜上的Na+泵

大部分Na+与葡萄糖,氨基酸同向转运而主动重吸收

正常人的肾糖阈为()。

80mg~100mg/100ml

160mg~180mg/100ml

1800mg~2000mg/100ml

100mg~180mg/100ml

1600mg~1800mg/100ml

模块28

大失血时尿量显著减少的原因,不包括()。

肾血流量减少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使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容量感受器兴奋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容量感受器抑制使抗利尿激素释放增多

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酫固酮系统

可促进抗利尿激素释放的因素是()。

血浆晶体渗透压下降

血浆胶体渗透压升高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

血浆白蛋白含量升高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醛固酮的主要作用是()。

保Na+排K+

保K+排Na+

保K+排Ca2+

保Cl-排K+

保Ca2+排K+

糖尿病病人尿量增多的原因是()。

水利尿

醛固酮分泌减少

渗透性利尿

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引起渗透性利尿的情况可以是()。

肾血流量显著升高

静脉滴注5%葡萄糖100ml

静脉注射甘露醇

大量饮清水

静脉快速注射大量生理盐水

引起ADH释放的有效刺激是()。

饮大量清水

静脉注射5%葡萄糖溶液

大量出汗

静脉注射0.85%的氯化钠溶液

严重饥饿

注射抗利尿激素后尿量减少,其主要机制是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管腔外渗透压升高

管腔内溶质浓度降低

对尿素重吸收增多

对水的通透性增高

对Na+重吸收增多

模块29

不属于胆碱能纤维的是()。

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副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交感神经节前纤维

导致内脏血管收缩的肾上腺素能受体为()。

β1受体

M受体

α受体

N1受体

β2受体

关于突触传递过程的叙述,错误的是()。

突触前膜去极化,膜对钙离子的通透性减少

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促进囊泡向突触前膜移动

囊泡内递质释放至突触间隙

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打开某种离子通道

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释放的递质是()。

乙酰胆碱和去甲肾上腺素

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

乙酰胆碱和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

外周神经递质不包括()。

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

嘌呤类

肽类

单胺类

心交感神经释放的递质是()。

肾上腺素

乙酰胆碱

多巴胺

脑肠肽

去甲肾上腺素

心迷走神经释放的递质是()。

肾上腺素

脑肠肽

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在化学突触传递的特征中,错误的是()。

总和

兴奋节律的改变

双向性传递

后放

对内环境变化敏感

模块30

非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

调节内脏功能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协调肌紧张

维持觉醒

内脏痛的主要特点之一是()。

对牵拉剌激不敏感

对刺激性质的分辨能力强

不伴有情绪反应

定位不准确

对电剌激敏感

牵涉痛是指()。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皮肤痛觉感受器

内脏和腹膜受牵拉时所产生的感觉

伤害性刺激作用于内脏痛觉感受器

肌肉和肌腱受牵拉时所产生的痛觉

内脏痛引起体表特定部位的疼痛或痛觉过敏

全身体表感觉区在大脑皮质的投射区主要位于()。

中央前回和岛叶之间

中央前回

中央后回

颞叶

枕叶

特异性投射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协调肌紧张

维持和改变大脑皮质的兴奋状态

调节内脏功能

维持觉醒

引起特定的感觉并激发大脑皮质发出神经冲动

模块31

不属于牵张反射的是()。

膝跳反射

肱三头肌反射

条件反射

肌紧张

跟踺反射

脊休克的表现不包括()。

血压下降

大小便潴留

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肌紧张减低或消失

发汗反射消失

动物失去一切感觉

脊休克的主要表现是()。

血压上升

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痉挛

发汗反射增强

粪尿积聚

动物失去一切感觉

叩击膝腱引起相连的同块肌肉收缩,属于()。

姿势反射

突触反射

肌紧张

腱反射

牵张反射

某人在意外事故中脊髓受到损伤,丧失横断面以下的一切躯体与内脏反射活动。但数周以后屈肌反射、腱反射等比较简单的反射开始逐渐恢复。这表明该患者在受伤当时出现了()。

疼痛性休克

脊休克

脊髓水肿

脑水肿

脑震荡

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反射是()。

屈肌反射

翻正反射

肌紧张

牵张反射

腱反射

模块32

关于视野的描述,错误的是()。

同一光照条件下,不同颜色的目标物视野大小不同

检查视野有助于视网膜和视觉传导通路疾患的诊断

红色视野最小

单眼固定注视正前方所能看到的空间范围,称为视野

白色视野最大

视近物时使成象落在视网膜上的调节活动是()。

眼球前后径增大

房水折光指数增高

晶状体前、后表面曲率半径变小

瞳孔缩小

角膜曲率半径变大

视远物时,平行光线聚集于视网膜之前的眼称为()。

远视眼

近视眼

斜视眼

散光眼

正视眼

下列关于瞳孔的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在强光刺激下,瞳孔缩小

瞳孔对光反射为单侧效应

瞳孔对光反射的中枢在中脑

瞳孔的大小可以控制进入眼内的光量

视远物时瞳孔扩大

眼做最大调节时所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称为()。

视野

远视

远点

近点

近视

由于晶状体的弹性减弱或丧失,看近物时的调节能力减弱,近点变长,此称为()。

远视

散光

老视

近视

夜盲症

模块33

不属于生长素的作用的是()。

升高血糖

促进脂肪分解

促进软骨生长发育

促进脑生长发育

促进蛋白质合成

关于生长激素的作用,错误的是()。

间接促进软骨生长

促进脂肪分解

升高血糖

促进脑细胞生长发育

促进蛋白质合成

生长激素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促进全身生长发育和调节物质代谢,对机体各个器官与各种组织均有影响,尤其显著的作用体现在()。

神经、肌肉及骨骼

血细胞、骨骼及肌肉

骨骼、肌肉及内脏器官

骨骼、生殖及泌尿器官

大脑、肌肉及骨骼

腺垂体分泌量最多的激素是()。

生长激素

黄体生成素

催乳素

促黑细胞素

促肾上腺激素

幼年时,生长激素缺乏会导致()。

侏儒症

肢端肥大症

糖尿病

黏液性水肿

呆小症

模块34

关于甲状腺激素的作用,错误的是()。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

对生长素具有允许作用

降低基础代谢率

降低血胆固醇的水平

促进脑与长骨的生长发育

甲亢病人怕热多汗,是因为甲状腺激素具有()。

增加绝大多数组织细胞的耗氧量和产热量的作用

使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的作用

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作用

促进三大物质合成的作用

促进组织分化、生长发育的作用

甲状腺功能低下可引起的疾病是()。

侏儒症

甲状腺肿瘤

手足抽搐症

地方性甲状腺肿大

呆小症

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不包括()。

抑制糖元合成

提高神经系统兴奋性

促进外周组织对糖的利用

减慢心率和减弱心肌收缩力

生理剂量促进蛋白质合成

影响神经系统发育最重要的激素是()。

胰岛素

生长素

甲状腺激素

醛固酮

肾上腺素

模块35

当机体受到各种有害刺激,血中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浓度急剧增加,糖皮质激素也相应增多,引起机体一系列生理功能变化,以适应上述种种有害刺激,称为()。

应急

反射

应对

反馈

应激

克服“水中毒”应补充()。

胰岛素

糖皮质激素

盐皮质激素

抗利尿激素

甲状腺激素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病人不会出现()。

血糖升高

嗜酸性粒细胞减少

红细胞增多

向中性肥胖

淋巴细胞增多

糖皮质激素分泌的调节,正确的是()。

自身调节为主

主要受下丘脑-腺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调节

只有正反馈调节

主要受交感神经调节

体液调节为主

与应激反应有关的激素是()。

胰岛素

雄激素

甲状旁腺素

生长素

糖皮质激素

模块36

雌激素的作用不包括()。

促进阴道上皮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

通过正反馈诱导LH峰出现

促进输卵管运动,利于精子、卵子的运行

促使卵泡发育和排卵

可促进钠水排出

雌激素的作用不包括()。

促进子宫肌的增生

增加成骨细胞的活动和钙、磷沉积

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减少子宫颈黏液的分泌量

提高子宫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雌激素的作用不包括()。

促使卵泡发育和排卵

促进阴道上皮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

通过正反馈诱导LH峰出现

可促进钠水排出

促进输卵管运动,利于精子、卵子的运行

雌激素的作用不包括()。

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增加成骨细胞的活动和钙、磷沉积

促进子宫肌的增生

提高子宫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减少子宫颈黏液的分泌量

雌激素的作用不包括()。

可促进钠水排出

通过正反馈诱导LH峰出现

促使卵泡发育和排卵

促进阴道上皮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

促进输卵管运动,利于精子、卵子的运行

雌激素的作用不包括()。

提高子宫肌对催产素的敏感性

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增加成骨细胞的活动和钙、磷沉积

减少子宫颈黏液的分泌量

促进子宫肌的增生

雌激素的作用不包括()。

通过正反馈诱导LH峰出现

促进输卵管运动,利于精子、卵子的运行

促进阴道上皮增生、角化并合成大量糖原

促使卵泡发育和排卵

可促进钠水排出

关于孕激素的作用,错误的是()。

与雌激素一起促进乳腺的发育

有产热作用

降低母体子宫对胚胎的排异作用

使子宫内膜呈增殖期变化

降低子宫平滑肌的兴奋性

女性基础体温在排卵后升高0.5℃左右,并在黄体期维持在此水平。与基础体温的升高有关的是()。

孕激素

卵泡刺激素

黄体生成素

甲状腺激素

雌激素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孕酮绝大部分作用是以雌激素的作用为基础

雌激素可使子宫内膜呈分泌期改变

孕激素的生理作用主要是使子宫内膜为孕卵着床作准备

雌激素可使子宫内膜呈增殖期改变

雌激素可降低血浆低密度脂蛋白

模块37

关于月经周期的调控,错误的是()。

LH峰是由于孕激素高峰而引起的

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具有负反馈调节作用

是在下丘脑-腺垂体-卵巢轴的调节下进行的

雌激素对下丘脑和垂体的分泌具有正反馈调节作用

LH峰是引发排卵的关键因素

关于月经周期的描述,错误的是()。

增殖期持续时间最短,大约3-5天

月经期主要表现为子宫内膜剥脱、出血

月经周期可分为月经期、增殖期、分泌期

分泌期表现为子宫内膜进一步增生变厚,血管扩张充血,腺体分泌

增殖期表现为子宫内膜增生变厚,血管和腺体增生

关于月经周期的叙述,错误的是()。

子宫内膜的增殖依赖于雌激素

子宫内膜剥落是由于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降低

切除两侧卵巢后月经周期消失

妊娠期月经周期消失的原因是血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很低

排卵与血液中的黄体生成素分泌高峰有关

卵泡期生长发育的卵泡能分泌()。

孕激素

黄体生成素

卵泡刺激素

催乳素

雌激素

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下丘脑和垂体功能亢进,其原因是()。

孕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的正反馈调节

原发性下丘脑-腺垂体功能失调

雌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的正反馈调节

卵巢功能亢进所

雌激素分泌减少,对垂体的负反馈作用降低

模块38

关于“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目的的描述,错误的是()。

以发生血液凝集的时间为指标

改变血液某些条件

观察对血液凝固的影响

向血液中加入或去除某些因素

观察对止血过程的影响

关于“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实验原理的描述,正确的是()。

血液凝固分为内源性凝血系统与外源性凝血系统

温度不会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各种凝血因子可间接影响血液凝固过程

凝血过程分为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原形成

实验直接从动物动脉放血,其凝血过程主要由外源性凝血系统所发动

加入肝素的实验结果是血液不凝固,其原理是()。

增强抗凝血酶的作用

使血浆中K+显著减少

抑制酶促反应

使血浆中Ca2+显著减少

凝血因子Ⅻ不易激活

取干净的小试管,准备各种不同的实验条件,然后加入血液2ml,经观察凝血时间最短的是()。

试管置于有冰块的小烧杯中

试管内加入肺组织浸液0.1ml

空白管

试管保温于37°C水浴糟中

试管内放棉花少许

实验过程为动物准备,试管的准备,放开动脉夹,每管加入血液2ml步骤,记录凝血时间等。以下为记录凝血时间的具体要求,其中错误的是()。

血液成为凝胶状不再流动为止,记录所经历的时间

每隔15s倾斜一次,观察血液是否凝固

加肺组织浸液0.1ml的试管加入血液后,用拇指盖住试管口将试管颠倒两次

每个试管加血2ml后,即刻开始计时

加肝素8单位、草酸钾1-2mg的试管加入血液后不得摇动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不凝固的原因,不包括()。

XII因子激活缓慢

有抗凝物质存在

血管内膜光滑完整

血液流动快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的作用

模块39

关于“间接测量人体动脉血压”的原理,错误的是()。

用听诊法根据动脉音的产生、减弱或消失测定收缩压和舒张压

继续放气,使袖带内压逐渐降低直至等于舒张压时,动脉音突然由强变弱或消失

从血管外面加压

向袖带内打气,使其压力超过收缩压时,听诊器中听不到任何声音

缓慢放气,当袖带内压低于肱动脉的舒张压时,形成逐渐增强的动脉音

关于动脉血压的叙述,正确的是()。

心室舒张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称为舒张压

平均动脉压是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平均值

心室收缩时,血液对动脉管壁的侧压称为收缩压

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压

其它因素不变时,心率减慢,脉压变小

间接测量人体动脉血压的注意事项,错误的是()。

左、右肱动脉有5-10mmHg压力差,测血压应固定一侧

受试者上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

听诊器胸件压在袖带底下进行测量

动脉血压通常连测2-3次,以最后一次数值为准

室内必须保持安静,以利听诊

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收缩压

脉压

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

心动周期中主动脉血压的最高值称为()。

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收缩压

平均动脉压

舒张压

脉压

模块40

低氧对呼吸的刺激作用是通过()。

直接剌激呼吸中枢

外周化学感受器所实现的反射性效应

直接兴奋脑桥调整中枢

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而兴奋呼吸中枢

直接兴奋延髓吸气神经元

动物实验中,气管插管连接一根0.5~1.Om长的橡皮管时,呼吸加深加快的主要原因为()。

无效腔减小

动脉血中PC02升高

气道阻力减小

动脉血中P02升高

呼吸肌本体感受性反射减弱

二氧化碳(CO2)引起的呼吸变化主要刺激的是()。

中枢化学感受器

肺牵张感受器

外周化学感受器

肺扩张感受器

本体感受器

关于H+对呼吸的调节,下列叙述中哪一项是错误的()。

H+通过血脑屏障的速度很慢

脑脊液中的H+才是中枢化学感受器的最有效刺激

主要通过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再兴奋呼吸中枢

剌激外周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地加强呼吸

动脉血H+浓度增加,呼吸加深加快

血液中C02浓度对呼吸的调节主要是通过()。

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剌激延髓化学感受器

牵张反射

刺激脊髓运动神经元

刺激脑桥调整中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