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阿姐鼓》_九曲处通幽,慰浮躁灵魂

神秘《阿姐鼓》:九曲处通幽,慰浮躁灵魂

神秘《阿姐鼓》:九曲处通幽,慰浮躁灵魂.mp312:03来自行梵行

♬ 点播放收听·行梵行·音频朗读 作者:谢鸿明

藏文化中有一种理念,对生死非常达观,尤其是对死亡,所持的是一种顺乎自然的平和心态,不嗔不悲,不怨不哀,一切都来自空灵,也就归于虚无。

而《阿姐鼓》既深邃又遥远,凸显出强烈的心灵召唤的力量,十分准确而又传神地表达出藏文化的精神本质。

谢鸿明 第6篇 原创文

神秘《阿姐鼓》:九曲处通幽,慰浮躁灵魂

巴尔扎克曾说:

灵魂不能像肉体那样愚蠢地忍受痛苦,

灵魂能支持肉体,但肉体却不能支持灵魂,

灵魂有办法在思考中治愈自己的创伤,

就像女裁缝的炭斗可以烫平衣缝一样。

01

第一次感受

在上一篇《〈西藏生死书〉:一本令人伏案沉思、圣神高洁的书,告诉了我们生死的秘密》的原创文音频最后播放了,朱哲琴演唱的《阿姐鼓》。

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朋友,可能会起鸡皮疙瘩、头皮发麻或者非常震撼,我第一次听《阿姐鼓》时,内心的震撼非同寻常,绝不敢相信在寒冷荒茫的高原上,阵阵鼓声中,怎么会交织诞生出如此高贵而又悲怆的天籁,击穿了我的心脏,带来生命的本来和原色。

那么这篇原创文,就一起聆听这个遥远的传说,有关《阿姐鼓》的缘起和故事。

02

音乐缘起

《阿姐鼓》这张专辑取材中国西藏风土民情,是何训田创作多年的作品,期间何训田多次去到西藏寻找自己。其所蕴含着的是一种残酷的美丽,已经超越了艺术的范畴,进入到了哲学的境界,促发人的感悟和思考,诠释着五色斑斓的生命价值。

1994年,何训田多年的积累和创作上的感觉重合了,于是最终完成这首歌。同一年的夏天,朱哲琴为体验《阿姐鼓》的创作去到西藏。

一天深夜,朱哲琴来到布达拉宫山脚下,独自蜷坐至天明,看月亮和星星。

早晨四五点钟,朱哲琴听见远处传来叮叮咚咚的声响,是去天葬的人经过那个地方。

中秋节的上午,在前往哲蚌寺的路上,经过一个藏民的小院时,朱哲琴看到一位藏族母亲在给婴儿抹酥油。

听着人们晨起安抚已逝灵魂的早祷声,看着日光下双手拥抱着初生的婴儿,她在那一刻体验到,最后的死去和最初的诞生一样,都是很温馨的时光。

在经历了很多事情从西藏回来后,朱哲琴唱起《阿姐鼓》中的歌已有了一种发自内心的感悟。

03

祭神的故事

“阿姐鼓”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故事说起来令人毛骨悚然。在西藏农奴制时代,敬神祭祀的鼓是要用处女的人皮来制作的。

那时在人们的观念中,为祭神而献身是一件高尚的功德事业,因此,每逢制鼓时节,就有许多符合条件的少女自愿报名。一旦被选中,要受礼朝拜,沐浴净身,再由礼制上的操刀人将整张人皮剥下来。

据说剥的方法是先在头顶上打一个洞,然后将滚烫的酥油从洞里灌入,人的皮肤受热膨胀,与肉骨分离,可以一次性完整地从头剥离到脚。

刚才描述的画面,血腥而让人感到残忍,也不是一般人能够想像的。现在,这种习俗随着解放后,已经严令禁止,只留下血淋淋的记忆和传说。

04

聆听天籁

人类的灵魂真是个精灵,它能把一根稻草变成金钢钻;

在它的魔杖指挥下,迷人的宫殿出现在眼前,

就像田野里的花儿,一朵朵在太阳热力的烘暖下绽开那样。

点个在看,让你我再次感受这种揉合着祭神传说,时而低吟,时而激昂的乐曲,聆听天籁之音,尽管它滴着殷红的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