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非遗_牛皮鼓制作技艺
牛皮大鼓作为中国传统乐器
自古以来在各种文艺节目中
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
手工制鼓的人却越来越少
在水北镇公塘村
有一位坚守手工制鼓的艺人——谢歌美
谢氏制作的牛皮鼓又称堂鼓、喜庆鼓
用于祠堂里面婚嫁迎娶级喜迎新年专用鼓
作为新余市第四批市级非遗
谢氏的这门独特传统手艺
打从祖师算起已有上百年历史
制鼓艺人谢歌美的天然“制鼓工厂”摆满了制鼓所用的各种器材。
谢叔的天然“制鼓工厂”
谢歌美,新余水北镇公塘村土生土长的农民,他说:这门手艺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早年跟随舅舅学习制鼓手艺,如今已做了三十多年。
“制鼓看似容易,但要制作出一个好鼓,却不是那么简单。”谢歌美说,制鼓材料非常讲究,鼓身要选用圆形杉木,根据大小需求,刨成有弧度木片,鼓皮要用冬天的母黄牛皮。
刨木
岁月的沉淀,让谢歌美对鼓有着精妙的把握。
按序号拼鼓身
一个完整的鼓主要由鼓身和鼓面两部分构成。首先根据鼓的大小需求,把木材锯成条状,刨出一片片有弧度的木片,再一片一片按序号拼装起来,形成鼓身,然后逐渐修正,用铁圈固定鼓身,让鼓身成型。
每片弧木都标有序号
接下来就是蒙鼓皮了,也是制作一面好鼓最关键的地方。鼓面以牛皮为原料,谢叔说为保证质量,最好是采用冬季的母黄牛牛皮。制鼓前,先浸泡牛皮,一般需要三、四天。牛皮质地坚硬,需要长时间用水浸泡松软。浸至牛皮变软、有韧性,再用剔刀去掉牛毛与赘肉,贴在墙壁上晒干。
蒙鼓皮
这道工序是制鼓技艺中最难的,剔除皮面赘肉讲究手上功夫,用力过猛可能刮穿牛皮;用力不足赘肉刮不干净,影响鼓的音质。这活没有几年的功夫难以掌握到家。
剔除牛皮面
其次将鼓身固定在木架上,将裁好的牛皮毛各边角穿孔系上拉绳。
穿孔系拉绳
覆盖住鼓面一端,不断嵌入木棒,拉伸牛皮使皮扩张。
嵌入木棒
把牛皮固定、拉好、绷紧后,再用木棒有节奏地敲打鼓面旁侧,并爬上鼓面开始踩鼓皮。踩鼓皮是为了让鼓面绷得更紧,声音更洪亮。
踩鼓皮并敲打鼓侧
再用鼓钉将鼓皮固定于鼓身后,用刀将多余的牛皮切割掉。谢叔切割多余牛皮时,文旅君也跟随绕鼓一圈,发现鼓面没丝毫划痕,可想其手法之娴熟。
钉鼓钉
另一鼓面也用相同方法制作,待两个鼓面完成后,一只牛皮大鼓就制成了。完整的工序下来,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才可以做成一面牛皮大鼓。
切割多余的牛皮
制鼓是个精细活,不仅对制鼓材料有讲究,而且对制作技艺的要求也很高。虽然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机器制鼓越来越多,但质量远远不如纯手工制造的鼓结实耐用。谢叔说他做的鼓,用上个二、三十年不成问题。
谢叔自制用来固定鼓的木架
谢叔每年做了多少只鼓,没去统计过,他说,每年春节前几个月,是他最忙碌的时候。以前只有他一个人做,妻子负责帮忙打下手,而今年纪大了,在外打工的儿子回来“继承祖业”,所做的鼓主要是湖北、吉安,以及周边市县订制,多为祠堂所用。有时为满足本地结婚人所需,也会做些战鼓,空余时会做些拨浪鼓送给亲戚小孩玩。
夫妻协力拼鼓身
其它季节谢叔大多用来备料,收存做鼓皮所用的牛皮。牛皮立春后不易收存,容易坏,影响鼓的质量,一般8月份后开始收皮。只要临村有黄牛皮卖的,他都会登门抢购,拿回家后除了先要去毛、刮油脂、削厚薄外,还要经裁剪、晾晒后囤积。这样做出来的鼓面,才会结实耐用。
屋中囤积的牛皮及战鼓
谢叔不善言辞,话语间透露着一种质朴,他明确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就像常年居住在村里的其他村民一样,他知道外面挣钱的机会更多,基于对做鼓的热爱,对黄土地的眷恋,他选择做一个不离不弃的守……
给鼓面画上八卦图案
大概所有的匠人都像这样,一群貌似普通却身怀绝技的人,择一事,便终其一生,在城市的一隅坚守着,几十年如一日,所有的风霜裂变都留在了手上。
谢叔说,他早年学习制鼓是为了讨生活,现在还在坚持制鼓则是出于情怀与责任。谢叔认为,手工制作牛皮鼓是一种传统文化,他会一直坚持做下去,也希望有年轻人加入这个行业,让这种民间技艺能够传承下去。
【免责声明】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出品: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来源:新余文旅
编辑:胡代江
投稿邮箱:jxtaxwzx@163.com
【热点】扫黑除恶宣传知识大全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