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十种祈愿被q益大师列为“十大碍行”

哪十种祈愿被q益大师列为“十大碍行”

  “求菩萨保佑我科目二顺利!”“希望我儿能被交复录取!”“祈愿一夜暴富,今年脱单!”日复一日,佛菩萨的塑像听闻了无数雷同的祈愿,而其中有“十种”祈愿被q益大师列为“十大碍行”。本期讲堂,就让我们一起来避坑。

一、念身不求无病

  不少人会在佛前祈求健康无病,但从小到大,很少有人不生病,所以与其用被动的心态去祈愿,不如用积极的态度去面对。佛教讲因果,一件事的成立必然有其因,也有着许多推动它的助缘,我们如果“求无病”,就要去了解“某个病”是什么因缘产生的。

  比如夏天腹泻,是喝了冰饮、还是食物不新鲜?想要避免、减少这些因缘的产生又可以怎么做?通过这些主动的思考、行为来让自己减少“生病”的因缘。如果已经患病或为患者祈福,则可以祈愿患者能够遇到助缘来帮助自己调理这个身体,比如遇上好的医生、接受合理妥善的治疗等。

二、处世不求无难

  生活不易,人人叹气,也常有善信在佛前祈愿“处世无难,一切顺遂”。但即使是佛陀也会遇到僧团分裂、外道障碍、有人袭杀等等烦心事,如果真能处世无难,过得舒舒服服,佛菩萨们也不会反复告诫我们要修行、要出离。那这种苦难又从何而来呢?

  一方面其来源于共业感召,给彼此形成障碍,比如“内卷”;另一方面其源自于我们个人以往的业力感召。依照佛教“善恶有报”的因果观,这些业力所招致的障难必然会在我们身上受报。

  但正如前文所述,事物的成立必由因缘决定,对于已种下的因虽然无法改变,但却可以通过增加善缘、减少恶缘来使受到的伤害“最小化”,从而实现“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而增加善缘最好的方式莫过于“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三、究心不求无障

  第三个在佛前不求的是“修行没有障碍”。如今网络很发达,我们有着很多的渠道来听经闻法,掌握了许多理论知识,但未经实战总是不知道修学的成果如何?

  而这些烦恼、障碍就像一次次突袭考试,能够最直观地检验我们的修行功夫,看自己是否有足够的智慧能够转烦恼为修行的增上缘。

四、立行不求无魔

  相较于前者不求“究心不求无障”,此处“不求无魔”则更考验我们心行的功夫。因为外在境界固然会对我们造成一定影响,但如果内心仍然清净、坚定、具足正知正念,便可转境。

  如佛陀之所以能降魔成道,也是因为他降服了“内魔”,身心之中断除贪、嗔、痴、慢、疑、邪见等烦恼,因此前来干扰他证道的魔王波旬也束手无策。

五、谋事不求易成

  “易成”这是许多人都会在佛菩萨前祈求的愿望,如“早日发财/脱单/上岸……”等。

  但如果仅停留在祈愿,而不知古往今来能圆满所愿的人都是具足了众多的因缘才成就的、不愿去从踏实处着力,那么这种“易成”的祈愿不过是增长自己追求功利的妄心,自他两害,无有利益。

六、交情不求益吾

  在朋友交往方面,不要总是希望与他人结交对我有什么好处。如果总希望自己得益,就会产生贪欲执著的心理,便可能转善缘为违缘。

  佛菩萨在与他人交往时并不会加以拣择,而是思考自己可以如何帮助对方,这种没有分别的、利他的智慧和言行才是我们需要祈求的。

七、于人不求顺适

  在校园或职场的人际交往方面,也不应求所有人都顺适自己,把自己的姿态定的很高。

  如此便会形成“我慢的高山”,只选择去听自己想听的话,而无视那些有异的声音,那么听到的便只会是奉承,也就无法发现、完善自己的短处。

八、施德不求望报

  佛教将“布施”作为六度之首,因为它施行起来最为方便,而“布施”的修行便是让我们学会“放下”对物的执著和对布施对象的执著,如果此时又将“回报”这颗得失心生起,便与最初“放下”的初衷背道而驰了。

九、见利不求沾分

  “利”就像是一块磁石,总是能引动我们内心的“贪欲”,令迷妄的身心团团乱转:自己得利,则贪吝不舍、不愿与人分享;见人得利,则易心生嫉妒。

  因此佛陀曾将黄金比作毒蛇,称“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十、被抑不求申明

  有的时候,受到一些小的误解不要执着去申明,执着会引争执,争执会生怨恨,心生怨恨,就会损害我们修行的善法功德。

  最后恭录藕益大师开示,以作共勉:“佛祖圣贤未有不以逆境为大炉鞴者。佛四圣谛,苦谛居初。又称八苦为八师。苟稍存喜顺恶逆之情,终与夏草同腐而已,安能如松柏之亭亭霜雪间哉。

  美玉不琢不成器,顽金不煅不致情,钟不击不鸣,刀不磨不利。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欲为圣贤佛祖,必受恶骂如饮甘露,遇横逆如获至宝,方名素患难,行乎患难。方可于秽土净土因。方如莲出污泥,超登不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