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根清净是什么意思?六根清净方为道的解释
清净我们都知道,是心清净,心无污染、无挂碍、无分别,这个清净是一尘不染,远离污浊。这个清净是相对的清净,清净和污浊是相对的。但佛法讲的清净是远离相对,远离分别,远离污染,它是无分别的状态。
世间人一说清净,肯定要相对于污染,就像有黑有白、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天有地,都是相对的,我们要远离于相对。世间人都是在用分别心,是相对法,要么站这边、要么站那边,永远达不到中道之义。就像一个木棍,总想找中间,用刀从中间切一下,切断了,发现还有两边,再切一下,又有两边,怎么都是在相对法中。
人的思想总是在善恶、是非当中分别,总是在两边,这就叫相对法。《六祖法宝坛经》讲过十八相对,我们由于长久的熏染,习惯于相对法,所以,清净一定要远离污染。真清净一定是无分别,心无挂碍,心无分别,这是我们心地风光本有的状态。
六根是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眼看世界,耳听声音,鼻闻臭香,舌尝其味,身感触觉,我们对外在事物要靠六根去感应:这个衣服很好很舒服,这个衣服很粗糙;口也是这样,贪着好吃的;眼睛则喜欢看好看的,看到好看的就开心,痴迷在上面,看到不喜欢的,就心生反感;耳朵也是这样,喜欢听世间的音乐,听得如痴如呆,现代的音乐让人听起来心潮澎湃,甚至一听音乐就手舞足蹈。
我们总是被外界沾染,心的力量不够,闻到香味,就口舌生津。所以,六根对六尘,六尘再显现种种境界,六根总是跟外界呼应,呼应的同时又会反过来熏染,使我们的六根不断厚重,熏染我们的内心。
心就是“意”,意就是意识,也叫第六意识。第六意识属于“分别识”,它分别好坏,不断地把信息流进来,放到第八识里边。第八识是储藏,储藏之后再出去,通过意识分别好坏。实际上我们的前五识(眼耳鼻舌身)它不起分别,耳朵听到声音它也不分别好坏,身体也是这样,主要是我们的意识在分别。我们用功要在妄心上用,我们说环境、身体上的冷和热,你只要心不感应,不受,它对身体的影响就不大。
心要起分别就不同了,所以,最坏的就是我们的意识,它什么都要分别,穿好的用好的,要开开心心,所以我们要满足它,为了满足它,你就要通过我们的六根不断地摄取。
六根清净方为道。就是说六根无分别,也就是我们的心无分别,心无分别就是我们的真心,这是修道的根本。这个平常怎么用?就是要不断地锤炼,我们又不舍得锤炼,为什么呢?我们吃到好的东西,吃一口两口、三口,把这一盘都吃完了,吃完这一盘,我们有句俗话: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这就是欲望。欲望是不断累加的,我们有了一百块钱,还想再有一千块钱,有了一千块钱,还想再有一万块钱,有了一万块钱,还想有更多更多,人心的欲望是不断累加的。所以,我们要生出一种警觉之心,要生一种观照,不要被它牵引、左右。这个时候就要控制和制止我们,就衍生出佛法所谓的“戒”。
“戒”就是限制,扬善止恶,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眼睛该看什么,心该取舍什么。儒家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佛法里有五戒十善、菩萨戒、八关斋戒,目的就是降服我们的妄念,让心不外散。久而久之,心就有力量了,不论做什么事情,心能放能收,这就是定力。
心有定力,就会有智慧,因为你的心越来越清净,行为越来越安住,慢慢就不被外界所染,你智慧的力量就展示出来了。反过来,有智慧了你看什么事情就看的透,看的明白了,看什么事情都不会再沾染。所以,戒、定、慧三无漏学,互相的熏染,最终解脱。反过来,如果不在这方面修学,那就在贪、嗔、痴上边修学,贪心越来越厚重,嗔心越来越厚重。就像我刚才说的,得到一点还想得到更多,得不到心里就嗔恨,心嗔恨就会有一些不正规的行持,那就是愚痴。
所以贪嗔痴也是在熏染,熏久了之后,我们的业习就越来越重,你想再解脱,怎么解脱呀?就像人身上挂碍的东西多了,蹦都蹦不起来,欲望厚重,它就会拽着我们。《楞严经》说“清者上浮,浊者下堕”。我们的心清净,人格是高尚的,人往高处走,说的不是地位和名利,也不是财色,说的是我们的心地越来越高尚;欲望则会拽着我们,不堕都不行,欲望很厚重,我们会没有力量,都被它拽着跑了。
所以修学的时候,在贪嗔痴方面要不断的减少,损之又损;在戒定慧三无漏学方面,要不断的增加。
修学佛法不要急、不要贪,不要贪大、不要贪殊胜。有人说这个法太殊胜了,修行成就也快,你就跑去,这也是贪,这是贪法。
修学要踏踏实实,按照佛讲的教理,依法而不依人,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照四依去学修,直至我们修学佛法越来越有把鼻。有一定的定力,有一定的智慧,这样在修学当中就上道了。这样就越修越自在,反过来又再熏染我们的修道之心,道心就会越来越坚固。一生都在修道当中,这一生都是修行者,多好,这是很受人尊重的,自己也觉得很自在。
文章转自:千佛山兴国禅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