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十喻诗的作者是谁?十喻诗解释
十喻诗①
鸠摩罗什
十喻以喻空②,空必待此喻。
借言以会意③,意尽无会处。
既得出长罗④,住此无所住⑤。
若能映斯照⑥,万象无来去⑦。
【诗人略历】
鸠摩罗什(344~413),后秦高僧,原籍天竺,出生于西城龟兹国(今新疆库车)。从小出家,精通大乘般若之学,兼擅汉语。后被秦姚兴接到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和弟子僧单等八百多人,建立译场,大译佛经,计译出《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妙法莲花经》《维摩诘所说经》《阿弥陀经》《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以及《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等七十四部,三百八十四卷。和历史上的真谛、玄奘,并称为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注释】
①十喻:《大日经》有“十喻观”,以梦、影、水月等比喻以弘阐佛法,打破执迷。此“十喻”不知何指。
②空:佛教认为,世界上的一切物质现象都是缘合则生,缘散则灭,因而无不处在刹那生灭之中。正是因为世间万物并没有一个独立的实质可言,所以从假而不实的视角出发,就有了“空”的概念。
③“借言”两句:借比喻之言以领会佛法的真谛,一旦意会,便得鱼忘筌,进入通脱无碍之境,这时就再也不必为语言所拘了。
④长罗:长长的罗网。
⑤“住此”句:《维摩诘经》注曰:“住即不注,乃真无住也。本以住为有,今无住则无有,无有则毕竞空也。”“住”为一切现象的实在性,现在“住此无所住”则无生无灭,不生不灭,所以要领仍然在于阐述一个“空”字。
⑥映:明白。斯照:如此观照世界。
⑦“万象”句:世上万事万物就不存在什么生灭来去了。
【阐说】
佛教认为,世事无常。对于“无常”,小乘和大乘佛教各有不同的理解:小乘从有生有灭的视角出发,理解无常;大乘从不生不灭的视角出发,理解无常。因而同样一个“无常”,大乘佛教的理解,较之小乘就更为彻底。
鸠摩罗什的这首诗,就从大乘教义出发,以十喻来阐明佛门的“无住”“空”观,从而使得被物质得失搅得困惑不堪的人们从思想上彻底摆脱束缚,进入一个大自在、大逍遥的境界,在万象无来去,得失不萦于心的愉悦观照中,共趋精神上的极乐彼岸。
诗偈语言朴素,阐述明白,在我国早期佛诗中占有重要的一席。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