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阳的关键日!古人为何称冬至为“一阳生”?
冬至(Winter Solstice Festival),又叫做:“冬节”、“贺冬”、“长至节”、“亚岁”。《续修台湾府志》有载:“十一月冬至日,家作米丸,祀先祭神,合家皆食之,谓之‘添岁’;即古所谓‘亚岁’也。”
冬至是重要的节气
冬至不仅仅是一个能让人联想到“现在该要吃汤圆了”的重要节日,它还是进入冬季后的第四个节气,与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这七个节气同样被归类为表示寒来暑往变化的节气。冬至亦是八大天象类(八大节气划分成:四立、两分、两至三大类)节气中的“两至”之一。
其实,冬至是一个非常特别的节气,只是上述那些描述都还不能突显冬至的重要性。为什么说它很重要呢?因为它在二十四节气中,是最早被制定出来的,亦是一年之始。
换言细述,中国古人早就于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运用土圭来观测太阳而测定出冬至了。在传统中华文化中,是以干支纪年的,而十二地支之首支“子”则冠于冬至,冬至“一阳生”即为一年之始的意思。由于,冬至落于黄历十一月里,所以十一月又被称为“建子之月”,所以说周朝的正月等于现在我们所说的11月,故拜岁和贺冬并无差别,直至汉武帝采用黄历后,正月与冬至才真正区隔开来。然而,正因为古人曾把“冬至”视为一年的开始,所以它成为了重要的大节日。周朝甚至出现利用冬至这一天前往郊外祭祀天的仪式,唐宋两代,冬至还是个祭祀天与祖先的日子,不只皇帝要前往郊外举行祭天大典,连民间百姓都会在这一天举行祭拜先祖等仪式。
在《史记・天官书》有载:“岁始或冬至日,产气始萌。腊明日,人众卒岁,一会饮食,发阳气,故曰初岁。”因为是一年之始,故有些地区拥有“吃下冬至汤圆就长了一岁”之习俗。
冬至这时候的太阳是直射南回归线,而当太阳到达黄经270°时,冬至就开始了。在冬至这一天,正是代表着北半球一整年中白昼最短促、黑夜最漫长的日子,而对北极圈的人来说,则是永夜日。倘若从中国的阴阳五行理论来说,冬至则是阴消阳长的转折日。也就是说,北半球的“阴”达到了极至,开始转为消退之态,换成阳气开始萌发。曹植的《冬至献袜颂表》即载:“千载昌期,一阳嘉节,四方交泰,万物昭苏。”
因为冬至是阴阳的关键日,故出现了“一阳生”之说。然而,对南半球的人而言,则恰巧相反。
冬至过后,白昼渐长,古人视为阳气初动,故冬至被称为“一阳生”。
古人将冬至分成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虽然这时候的阳气已经逐渐旺生,但阴气依旧强盛,因此传说中属于阴屈阳伸的蚯蚓在此时仍然是蜷缩着的;麋与鹿虽同科,所属的阴阳却不同,所以因为角是朝后生长而被古人判定为阴的麋,则会在冬至(一阳生)到来后,感察了阴气渐消退而自行解角;由于这时候的阳气初步生发,因此流动着的山间泉水开始温热了起来。
冬至习俗
虽然如今的冬至不比古时那般受到重视,但部分地区仍旧把冬至视为一个重要节日来过,像苏南人在这时会习惯吃大葱炒豆腐;南方一带则习惯在冬至这一天吃冬至米团或长线面;闽南一带则延续“冬至节家家户户搓汤圆”的习俗,而所谓的冬至汤圆还被分成了红、白两种颜色,在老一辈长者之间则有“不吃金丸(红色汤圆)、银丸(白色汤圆),不长一岁”之说;北方一带沿袭着冬至吃饺子或吃馄饨的习俗,亦即民间俗谚所言的:“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南阳至今则传唱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从各地区传承的民间习俗来看,冬至在二十四节气中,确实仍是最受重视的一个节气。
2024年冬至:12月21日,黄历2024年11月21日。
2025年冬至:12月21日,黄历2025年11月1日。
2026年冬至:12月22日,黄历2026年11月14日。
2027年冬至:12月22日,黄历2027年11月25日。
2028年冬至:12月21日,黄历2028年11月5日。
2029年冬至:12月21日,黄历2029年11月17日。
2030年冬至:12月22日,黄历2030年11月28日。
2031年冬至:12月22日,黄历2031年11月9日。
2032年冬至:12月21日,黄历2032年11月19日。
2033年冬至:12月21日,黄历2033年11月30日。
2034年冬至:12月22日,黄历2034年11月12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