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震祖坟风水(王震有几个孙子)
1985年10月22日,开国上将许世友在南京病逝,享年80岁。许世友生前最大的遗愿,是死后能够土葬,与母亲葬在一起;但建国初期,毛主席带头表示中央领导去世后一律火葬,除了任弼时在提议之前就去世仍用土葬外,后面的中央领导去世后都是用火葬的形式。
中央以及中央军委对许世友的这个请求不敢决定,最后这份报告送到了邓小平的桌上,邓小平慎重思考后,作出了“照此办理,下不为例”的指示。
但鲜为人知的是,邓小平虽然同意许世友土葬,但却要求不准开追悼会,这是为何呢?
许世友
许世友不仅是一位令敌人闻风丧胆的猛将,也是我军中有名的大孝子。许世友的父亲在他年幼的时候就去世,母亲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
许世友长大后,就参加红军投身革命,南征北战,随着名气越来越大,反动派对他恨之入骨,派人将许世友的家烧了,母亲无奈带着孩子流浪。
鄂豫皖红军主力撤出根据地前,已是红四方面军团长的许世友深知接下去的战斗将会非常地惨烈,能不能活着都是未知数,最牵挂的,就是家中的母亲。
部队开拔之前,许世友抽出时间连夜回到了家中,看着白发越来越多的母亲,许世友的心头一酸,不禁流下了眼泪,因为哥哥在不久前的一次战斗中壮烈牺牲,许世友怕母亲会伤心,一直隐瞒着这个消息,如今自己又要跟着大部队转移,红军走后反动派肯定会压上来,作为红军的家属,母亲的日子会过得很艰难。
许母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是一个深明大义的人,她知道儿子在做大事,安慰道:“孩子,自古以来尽忠就无法尽孝,你尽孝只是为了我一个人,尽忠却是为了全天下的穷苦百姓……
母亲的话,让许世友的心里更加内疚,扑通跪在了母亲面前,说道:“娘,我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我活着不能侍候您,死后一定要葬在您身边,日夜陪伴您…….”
自古忠孝两难全,在“忠”与“孝”面前,许世友先选择了“忠”,因为他非常地清楚,只有将反动派推翻,才能让千千万的穷苦百姓翻身做主人。
许世友说完,就大步走出家门,奔赴战场......
别时亦难见更难,令母子两都没有想到的是,这一别就是20余年;这段时间里,母亲一直没有许世友的确切消息,有的说他早已死亡,有的说他当了共产党的大官,你一言我一语,许母不知道要相信谁的,但作为一个母亲,她相信,许世友一定还活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地下党才告知她,许世友不仅没有牺牲,而且还是山东军区的司令,手上掌管着好几万的人马。作为母亲,他不在意许世友当了多大的官,只要他能在乱世中活下来就好。
新中国成立后不久,许世友思母心切,向军区请了一个假回到了家乡。
许世友与警卫员走在那条通往家里的小道上,很快就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20余年不见,母亲已苍老了许多,当年离开时母亲的白发还不是很多,如今却满头白发。20年弹指一挥间,许世友身材发生了变化,更加地壮实,但母亲一眼就认出了他,许世友扑通地跪在地上,两人相拥而泣。
后来许世友将母亲接到了身边,准备给她养老送终,但老人勤劳了一辈子,不适应部队大院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日子,待了一段时间之后,就回到了老家。
但许世友仍在担心,母亲的年纪很大,一个人待在老家也不是办法,又在城市住不习惯,怎么办?
思来想去,许世友作出了一个决定:让大儿子许光代替他回乡照顾奶奶。
许光是许世友与发妻朱锡明生的第一个孩子,许世友跟随大部队离开鄂豫皖根据地后,许光从小就跟着母亲还有奶奶东躲西藏,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的老战友王树声率部跟随刘邓挺进中原,时局稳定后,王树声就派人找到了许世友的家人,因为山东大部分的地区已解放,王树声就将许光送到山东与父亲许世友团聚。
许世友见到许光后很高兴,他离开许光只有三四岁,如今已是一个壮小伙,当问到他长大后想做什么时,许光毫不犹豫地回答:“我想参加解放军,报效国家”
许光的回答让父亲很满意,因为这与许世友的想法不谋而合,许光过去没有什么上过什么学,许世友就将其安排到山东军区下辖了学校读书。许光学习刻苦,成绩优异,后来考入了大连舰艇学院,成为新中国首批拥有高学历的海军军官。
众所周知,解放军是一支从山沟里走出来的部队,海军的起步比较晚,人才奇缺,像许光这种科班出身的人才更是“香饽饽”,短短几年就成为了一名舰长。
但许世友有更深层的考虑,他打电话将许光叫回了家中。
许世友(左)
因为以许光的条件,留在海军部队中前途无量,如今却要将孩子调回老家工作,许世友一时不知道怎么开口。
父子俩交谈了一会儿后,许世友说道:“许光,我要你回老家照顾奶奶”
许光听完后,一时难以接受,因为老家只有山没有海,回老家就得脱下这身海军的军装......
但许光也明白,父亲是一个大孝子,自己从小就跟着奶奶一起生活,他能理解父亲的苦心,最后还是做出了他一生中最艰难的决定:回老家替父亲尽孝。
从滨海城市到山区小县城,从海军军官到县人武部的参谋,这么大的落差,一般人难以接受,但为了替父亲尽孝,许光很快就适应了新的生活。因为县城距离家里还有一段距离,许光特地买了一辆自行车,隔三差五地回去,有了许光的照顾,许世友的心可以暂时放下了。
许母去世时,许世友军务实在繁忙,无法抽出时间回乡送母亲最后一程,这让他感到非常地遗憾和内疚,暗暗作出了一个决定:死后一定要葬在母亲身边。
许光
1979年,许世友深知自己到了“阎王不招自己去”的年龄,他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给在老家的儿子许光写了一封信:
许光:
邮去现金伍拾元整,用这笔钱给我买一口棺材我死后不火化,要埋到家乡去,埋到父母身边,活着精忠报国,死了要孝敬父母,我今年74岁了,身体很好,活到八九十岁,也只有十多年了,你们可以先做准备。
许光收到信后,立即根据父亲的要求,为他准备棺材以及选好墓地。
其实许世友土葬的要求,在当时难住了很多的中央领导。早在50年代时,毛主席就带头提倡火葬,后面在中央的一次会议上,专门提到了这件事:所有的人身后都进行火化,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
毛主席
毛主席很重视这件事,不仅提议,还让工作人员拟成文件:
人们由生到死,这是自然规律。人死以后,应当给以妥善安置,并且采取适当的形式进行悼念,寄托哀思,这是人之常情。我国历史上和世界各民族中有各种安葬死者的办法。其中主要的办法是土葬和火葬,而土葬沿用最广。但是土葬占用耕地,浪费木材......
因此,我们倡议,在少数人中,首先是在国家机关的领导工作人员中,根据自己的意愿,在自己死了以后实行火葬......
凡是赞成火葬办法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请在后面签名。凡是签了名的,就是表示自己死后一定要实行火葬。后死者必须保证先死者实现其火葬的志愿……
毛主席率先在这份倡议书上签上了自己的名字,其他领导人见毛主席都带了头,也纷纷表示支持,签下了自己的名字,除了任弼时是毛主席提出倡议前就去世,故当时仍用土葬,之后中央领导去世,都是采用土葬的方式。
因为许世友心里有自己的想法,对毛主席的提议没有发表任何的意见,也没有在倡议书上签字,大家议论纷纷;后来许世友找了一个机会面见毛主席,表示自己死后想要用土葬的方式,陪葬在母亲身边,活着尽忠,死了尽孝。
许世友是毛主席的爱将,毛主席也非常地了解许世友的为人,但因为提倡火葬是他发起的,而许世友不仅是一位猛将,更是一位大孝子,毛主席一时也难办。最后,毛主席对许世友采取了默认的态度,也没有公开表示支持或者反对,这让许世友十分地感动。
进入1985年后,许世友身患多种疾病,深感时日不多,于是再次向中央打报告,要求死后土葬。但因为中央领导去世后火葬已实行多年,许世友请求火葬的文件在中央高层传阅,但都没有一个人敢决定。
最后,许世友要求土葬的报告被送到邓小平的办公桌上。
许世友与邓小平在革命战争年代就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许世友曾一度在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工作。
两人的交往还得从抗战时期说起,当时三大红军主力改编成八路军,原来的红四方面军大部分改编成129师,由刘伯承担任师长,张浩担任政委,但后来因为张浩疾病缠身回延安治疗,毛主席就派八路军政治部副主任邓小平,接替张浩担任129师的政委。
邓小平与许世友
此时许世友还在延安抗大工作,见战友们都上前线杀敌,他也坐不住了,多次主动请缨要求上前线,最后被派到129师386旅担任副旅长,与陈赓搭档,当时邓小平担任129师的政委。
虽然两人交往的时间并不长,后来许世友就被调去山东作战,但许世友却给邓小平留下深刻的印象。新中国成立后,许世友担任南京军区司令,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两人都没有忘记过彼此,许世友一直很敬重这位老首长。
在70年代时,许世友为了保护邓小平的安全,还让其到广州住过一段时间,邓小平十分地感动,这也让两人的感情迅速地提升。邓小平复出后不久,边境问题十分地严峻,亲自点将许世友指挥作战,足可见对他的信任。
1985年春,邓小平南巡经过南京时,第一个要看望的人就是许世友。
许世友
邓小平让江苏省委书记韩培信去当面转告许世友。见老首长要来看自己,许世友心里很高兴,立即跟韩培信说:“小平同志要来看我,那我要到车站去迎接”
邓小平知道许世友现在身体不好,而且天气又寒冷,表示一定不要去车站接,让他到下榻的地方等候就行。
这一年许世友刚好80岁,邓小平特地带来一瓶80年的陈年茅台,许世友最喜欢喝的就是茅台,两人交谈甚欢……
邓小平看着桌上许世友要求土葬的报告,不禁回想起了往事。许世友不仅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而且还是有名的孝子,自古忠孝两难全,这件事可以特事特办,最后批了八个大字:照此办理,下不为例。
随后,王震带着邓小平的指示来到南京军区,说道:许世友在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战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经历、特殊贡献的特殊人物。邓小平同志签发的特殊通行证,这是特殊的特殊。
邓小平给了许世友如此之高的评价,大家对于许世友的土葬要求也就不好说什么了;但也考虑到许世友土葬带来的影响,邓小平要求不允许开追悼会,只能搞遗体告别仪式,同时媒体不能宣传这件事,邓小平的顾虑不无道理,因为本来就是特事特办,如果大张旗鼓地进行,就会表明中央的态度,后面如果再有中央领导要求土葬怎么办?因此许世友的葬礼只能“秘密”举行。
南京军区根据许世友的遗愿,先派工程兵到新县为其挖墓穴,灵柩则暂时存放在南京。
工程兵到了新县许家坟后,发现了一个问题,许世友之前选定的墓地地势比较低洼,如果遇到下雨天容易积水,不利于棺木以及尸骨的保存,最后经许世友家人的同意,将许世友的墓地移到许父母墓东北方向约40米的地方。
工程兵在挖墓穴的同时,也将许世友之前在老家定制的棺材运到了南京准备入殓,但又出现了一个问题,之前定制棺材太小无法用,必须重新制作一个新的棺材。
许世友墓
时间非常地紧迫,要到哪里去寻找优等的木材呢?许世友的老部下,时任广州军区的司令员尤太忠得知后,连夜派人到广西的原始森林寻找楠木,赶制了一口新的棺材送到许世友的墓旁。
许世友土葬的消息并没有公开,一切准备妥当之后,决定在1985年11月7日启灵。
车队走了两天两夜,一路上不鸣喇叭不开车灯,于9日到达了许世友的墓地,来的时候是深夜,到达的时候也是深夜,加上许世友的土葬没有对外公开,知道的人少之又少,当许世友的灵柩到达墓地时,没有外人来迎接,一切都是在秘密进行着。
下葬时,四周都有解放军在警戒,外人不准入内,也不允许拍照和录像,仪式非常的简单,南京军区的领导站在墓前简述了许世友生前的事迹,而后就将许世友的遗体放进尤太忠刚为他制作的棺材中,并用水泥浇筑出半球形的坟头。
许世友墓
起初许世友并没有立墓碑,直到第二年,才加设了一块低调朴素的墓碑,由书法家范曾手书“许世友同志之墓”七个大字。
众所周知,许世友生前最爱喝的酒是茅台,可以说是“无酒不欢”,甚至晚年住院时,医生为保证治疗的效果,对他“禁酒”,但许世友却想方设法弄来几瓶茅台,趁着医护人员不注意,躲在厕所偷偷喝几口。
因为许世友是土葬在老家,很多来祭拜他的人,都会带上一瓶他生前最爱的茅台酒,摆在墓前,久而久之,就筑成了一堵墙,也成为一道“特殊”的风景线。
本文完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