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难出贵子_贵子未必是幸福人生的唯一选择
选此题为开篇,我压力颇大。
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中不成功的一员,在我深处最谷底的日子里,在持续的自我否定、自我撕裂的痛苦中,我终于想做回曾经也深陷苦闷中的那个更年轻的自己了。
那时的我真好,敢恨不敢爱,敢于整个世界为敌,是个真正的年轻人。他盲目而自大,固执的认为现在自己的声音虽然渺小,但总有一天可以振聋发聩,自己就是黑暗世界里唯一的烛光,可以在指引无数人前行。
现在,这个年轻人白了头发、皱了面颊、唯唯诺诺地降低自己的道德标准,仰望着那些包装后更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期盼着他们提供的工作可以带来体面,等待帮助他们的实现“理想”后,带来下个月的“生活费”。
活着嘛,跪着听话换“生活费”,不丢人。
回到文章本身,之前这个选题最困扰我的是,在没有做深入研究,没有足够的调研数据,怎么可以讨论这个社会话题,正所谓没有调研就没发言权。但是现在明白,自己实际陷入了一个误区,我是个普通人,不是社会学家,我以普通人的视角看问题,又不是社会调研报告,用高射炮的态度来做打蚊子的事呢,想通此节后,我方才大胆动笔。
我是同意“寒门难出贵子”这个观点的。“寒门”原意一是指贫寒的家庭,二是指阶层地位低微的家庭。我认为“寒门”是一个相对概念,具有一定的区域特性,指的是在社会资源分配中更弱势的一方。就像非洲的豺狗群,虽然大家生活在一起,但相对最弱小、地位最低的个体,只有在其他豺狗瓜分完猎物后才有食用残羹冷炙的机会,于是强者恒强,弱者愈弱。“贵子”,古义指的是日后当显贵的子嗣,在这里指的是可以通过高考让人生改变“寒门”命运的那些孩子。
十几年前麦子写了一篇名为《我奋斗了18年,不只是为了和你喝一杯咖啡》的文章展示自己的生活。文中描述在别人看来已经是“寒门贵子”的他和一个朋友,在同一家外企上班,两个人偶尔一起喝喝咖啡。文中最触动我的是这样一段文字”我曾经以为,学位、薪水、公司名气一样了,我们的人生便一样了。事实上,差别不体现在显而易见的符号上,而是体现在世世代代的传承里,体现在血液里,体现在头脑中。18年的积累,家庭出身、生活方式、财务观念,造就了那样一个你,也造就了这样一个我。当我努力还贷时,你买了第二套住房;我每月寄1000元回去,承担起赡养父母的责任,你笑嘻嘻地说,养老,我不啃老就不错了;当我思考着要不要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会在多大程度上折损生活品质时,4个老人已出钱出力帮你抚养起独二代。“在他的这段文字里,我才明白温室里的花可以仰望星空,而石缝里的草只能埋头扎根,此时的“贵子”负重前行,背负着全家人努力弥补资源带来的先天不足。
原生家庭环境是“寒门出贵子”第一个鸿沟。在我看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只有一个,会投胎。
原生家庭背景、家庭教育投入和家庭社会关系网络这三者有机构成的家庭教育环境。寒门的父母往往忙于生计,用辛勤劳动换取更好的生活环境,而他们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与付出的艰辛是严重不成正比的,他们更多精力放在维系家庭正常生活上,可以给子女提供的资源十分有限,甚至在子女成长的过程中,父母的存在都是缺失的,在这里,我们能够表达的只有感谢,这世界上大多数人为了活着就已经用尽全力。
囿于家庭收入的困境,“寒门”父母投入子女教育的资源也非常有限,虽然我国有义务教育政策,但处在困境中的公立教育能做的,仅仅是提供相对平等且贫瘠的资源,一个班30-50个孩子,想做到教育公平是件很难的事情,只能任其自然生长。
家庭社会关系网络决定了家庭间的社会阶层差异,这种影响体现在对子女眼界和知识面的影响,仅从从外语学习这个小侧面来说,一个自幼接触熟练使用英语听说读写的孩子和一个上学后为了应试学习英语的孩子,前者更容易取得高分。
如果说原生家庭环境是”寒门出贵子“的第一道坎,那第二道坎就是失去公平的公立教育体系。国家为了提高人口素质,把公民的受教育权写进宪法,为了保证公民的受教育权顺利施行,国家决定从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拨款支持,于是公立教育成了铁饭碗,教育产业化的浪潮给这个铁饭碗镶了金边。
区域间、区域内公立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的现象长期存在。全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均衡,各地方教育投入也就不均衡,同样的比例,广州一个小学拿到的教育拨款可能比青海一个县所有的小学都多。这种不均衡导致区域间学生的受教育条件、教育资源有较大区别,虽然国家通过政策进行了区域间招生名额的调整,但是区域内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还是长期存在。
公立教育管理部门只重视结果的考核指标化,加剧了公立教育资源区域内分布不均衡,甚至两极化。比起一碗水端平的教育观念,所谓的”集中力量“办大事,集中资源让少数学校“优质”,更容易产生的好看、高光的教育结果,于是重点学校、“示范校”出现了。于是出现了《西虹市首富》里,庄强和大聪明囤的烂尾楼直接变成了“学区房”,赚了十个亿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笑话,于是深圳某外国语小学的学区房稳定在1500万,甚至还持续走高。原本为了解决区域内教育资源公平分配目的的学区政策,变成了拉动房地产经济的手段。不是这个学区的怎么办?没学区房的怎么办?于是”择校费“盛行天下,对于学校来说只是多开几个班而已。
公立教育管理部门关注点的偏差让,公立教育考核逐渐僵化。升学率、各级优秀教师、优秀课程、竞赛成绩等一系列量化指标考核成为公立学校”业绩“的关键结果。更好的结果,可以带来更多的资源,带来更多的财政拨款,可以换回更好的教育结果。于是公立教育工作本身被弱化,开始为了教学结果”集中力量办大事“,于是火箭班、尖子班产生了;于是教学本身不再是老师工作的重点,跟工资、晋升挂钩的考核、评比让他们疲于应付,这样的教育环境下公立学校的学生上课相对来说比较宽松,只要不影响其他人,老师般不会管的太多;对学生的管理强度弱化了,于是家长们被拉入公立教育管理体系内,负责学生的课后作业和管理,这时的老师只要反馈孩子表现就可以了。
在不均衡的公立教育资源下,公立教育完全“功利”,所谓的“示范校”如此,普通校也如此,公立教育资源的失衡的空洞让资本有了可乘之机,仅2018年我国应试教培市场规模5205亿,增速11.2%,其中小学到高中的在线教育市场规模443亿,增速48.4%。既然公立教育单独解决教育公平问题,市场介入之后可以解决教育公平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用金钱换取额外的教育资源,更多的金钱换取更好的教育资源,在市场的调节下,越优质的教育资源价格越高,1对1,1对4的高端课程到处都是。笔者一个朋友的女儿最近两年,每年花费在补习班的钱有30多万。优质教育资源如此高的市场准入门槛,让“寒门”遥不可及。
艾米莉·狄金森说:”我本可以忍受黑暗,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然而阳光已使我的荒凉,成为更新的荒凉。“但是,我想说因为见过太阳的耀眼,我想带着光明照进黑暗。“寒门难出贵子”
豪门-优质学区-优质学校-优质补习班-赢得高考-优质人生,寒门-无学区-普通学校-无补习-参与高考-一般人。当然有例外我见过一把好牌彻底打烂,最后锒铛入狱的天才硕士;我也见过身无长物、胸怀天下最后逆袭成功的“寒门新贵”,但是更多都是我们这些介于二者之间的芸芸众生。
在“寒门难出贵子”的现实里我们该怎么做呢?首先我们要问两个问题。
第一,什么是更好的人生?
第二,教育的产品是什么?
我一直想证明自己应该是比现在更有成就,我一直否认自己只能是个普通人,直到写这篇文章的开始,我终于释怀了,做一个普通人挺好的,半个侠客半个市井小人,半个愤世嫉俗者半个超脱隐士,在自我纠结中平衡,在我要求中普通,两千年前的孔子早就告诉过我,这种状态叫中庸。
对我来说最好的人生就是当下的人生,担心未来不如专注当下,“寒门”虽寒但是可以更有爱,既然大城市获取不到可以主动“内卷”,如果可以用更多的陪伴和关心,对孩子来说这样的人生是不是更好呢?
教育的产品不是结果,而是效果,维克多·雨果说:“凡是多建一所学校就可少建一座监狱。”如果我们的公立教育继续长期只向“高精尖”发展而罔顾公平,纵容资本推高教育资源价格,而不管控,那高杏欣、许可馨这样的教育恶果只会越来越多。
“寒门难出贵子”是一个很残酷的现实,但是我不认为“贵子”是孩子的幸福人生唯一出路。
我是妖稻,一个喜欢瞎写的看客。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