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六种烦恼是所有人的痛苦来源,师父教你如何对治它
修菩提,若不审观烦恼根本,则不能知虚妄根尘何处颠倒,处尚不知,云何降伏取如来位?
——《楞严经》
我们放不下的六种根本烦恼
如果归纳起来,我们放不下的有六种根本烦恼,那就是我贪、我瞋、我痴、我慢、我疑、我见。
“我贪”是什么?
有的人喜欢特定的垫子或座位,换了就不舒服,就坐不下了。还有,喜欢宁静的环境、柔和的光线、舒畅的空气,才能修行,这虽是初心学禅者应有的选择,但却都属于贪。
“我瞋”是什么?
比如说不喜欢太硬的坐垫、吵闹的环境、粗重的身体、散乱的心。有一次,一位居士来报名打禅七时,先问:“某某人来不来?他来了我就不报名了。上次禅七中我本来可以打得好一点的,就是他那几个经常的动作教我讨厌,结果一坐下去就想到他,就没办法坐得好了。”这种容易对环境起瞋心的习气,是修行的大障碍。
“我痴”是什么?
自己彷徨无主,又不知信仰三宝,不愿相信因果;自己愚昧无知,既不希望听闻佛法,也不愿意知道修行佛道的门径;自己盲目附和,信奉鬼神,还指正统的佛法是迷信。
“我慢”是什么?
自以为是,恃才傲物,气势凌人,得少为足;自己才能不够却处处逞能;小有些微感应的灵异,便以为得大神通;自己实未解脱烦恼而以为已得解脱;或者自暴自弃而又嫉妒贤能之士;小有修行而以大修行者自视。我曾遇到好多位中外人士,说出我的修证位次,或要收我为他们的弟子,或者说出他们自己的果位,这些都是我慢的例子。
“我疑”是什么?
就是对自己的能力和立场没有自信,对人对事对物不敢信赖,稍有风吹草动,便疑神疑鬼、杯弓蛇影,时时刻刻都在忧虑自己的安全问题,为了保护自己,往往会伤害别人。许多人怀疑他们自己的根器,以为不是修行的材料;只要在修行的道路上略受挫折,立即生起退心,不但不学佛了,而且反过来怀疑释迦佛教法的可行性和正确性。
“我见”是什么?
是坚持先入为主的看法,不论是来自宗教、哲学、科学、常识或生活经验的任何见解,只要违背因果原则及因缘观念的,便落于邪见及我见。依据因果的原则,人人应该为善去恶地修福修慧;依据因缘的观念,无一物不是暂时的假现。所以遇顺境不致贪著,遇逆境不会失望,既能提得起,也能放得下。总之,若对自己的身心及所处的环境有执著心,便是我见。
禅的修行,在帮助我们放下如上的烦恼,若不能从修行过程中把烦恼放下,便无法窥见禅的堂奥。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如何对治烦恼习气
我们在用功的时候,之所以难以保持觉照,就是因为我们无始以来的烦恼、习气太多太重。如果烦恼、习气有体积的话,恐怕整个虚空都难以容受。
想想看,各位一天二十四小时,不是都在烦恼中打滚吗?一天二十四小时,烦恼不断,连在梦中,还是离不开烦恼。看看我们的烦恼有多少,烦恼和习气本质上是一回事,但有粗细之不同。
烦恼比较粗重,容易觉察,好比一个人心中有无明火,马上脸就跟着红起来,怒发冲冠。习气则比较微细,而且普遍,不容易觉察。
烦恼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克制,习气要克制起来则相当困难。修行就是要跟烦恼习气作斗争,烦恼、习气合起来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妄想。
烦恼习气虽然很多,很厉害,但是一旦我们认清了它们的本质,并不是不可战胜的。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首先我们要知道,妄想并不是心之外的某种实在的东西,它如同觉照一样,同是心的一种作用,只不过觉照是清净的,妄想是染浊的而已。换句话来说,真妄不二,离真无妄,离妄无真。
我们现前这一念心,既有真的一面,也有妄的一面。若不具真的一面,我们根本无法修行,修行也没有益处。真是心本自具足的,妄亦由心起,真妄同是一个心。明白了这一点,那我们在修行的时候,就应当注意,不要有意识地去断妄,也不要有意识地去趣真。因为你一动念就是妄。
六祖大师讲:“净心在妄中,起心即是妄。”妄想来了,随它去,你只管提起话头,不要有意去压它。妄想是压不住的,你只能不理它,不随它转,时时刻刻把心系于“无”字上,让“无”字连成一片,这时它自然就会消失。
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
古人讲,“不怕念起,唯恐觉迟,念起即觉,觉之即无”。对付妄念的最好办法就是提起觉照,用觉照把现前的念头照住,把它孤立起来,让它再也不能够继续下去。你若能把现前的每一念都孤立起来,那你当下就与情识脱离了。
我们平常的心念总是在不断地攀缘。你要想让它不再攀缘,唯一的办法就是不去寻思分别。所谓“但能情不附物,物岂碍人”就是这个意思。把现前一念孤立起来,让它“不续前”“不引后”,这样念念都在当下,念念都成无念,念念都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所谓无念,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无住的意思。念念无念,就是念念无住。若能做到念念无住,即可达到一念万年、万年一念。
这种功夫是非常微细的。你只有真正地静下来了,静观自己的心态,静观自己现前这一念心,你才有可能体会到这一点。
平时,我们总是心浮气躁,总觉得自己没有问题,总觉得自己活得明白,若是这样,我们便不能够真正地发起了生脱死的心、向道的心、求觉悟的心。一定要万缘放下,收摄身心,好好地观照一下自己的心态。
文章参考 | 圣严法师开示、净慧长老开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