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溪九鼎铁刹山是东北道教之祖庭,宗教要从《封神演义》说起

本溪宗教史话 :从《封神演义》说起

对于宗教我们是门外人。宗教对人类的影响历史悠久,非我等凡夫俗子就能领悟。我们以地域为空间,以宗教文化为骨架主导编辑思想,结出的果子就叫《本溪宗教史话》。

东北道教祖庭铁刹山,坐落在本溪满族自治县南甸镇境内。

早在明代隆庆、万历年间(1567年—1619年)成书的长篇小说《封神演义》,就有关于九顶铁刹山的传奇记载。

《封神演义》,俗称《封神榜》,又名《封神传》、《商周列国全传》、《武王伐纣外史》,是一部百回中国古代神魔小说。作者陈仲琳(或许仲琳,抑或明代道士陆西星),在南宋《商周演义》、《武王伐纣白话文》和《昆仑八仙东游记》的基础上,博采古代魔幻神话故事精华,并参考古籍与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再创作了这以篇幅宏大而幻想奇特的艺术名著。

小说以商灭周兴为历史背景,以武王伐纣为空间线索,从女娲降香开书,沿着哪吒闹海、子牙下山、文王访贤、三抢封神榜、众仙斗阵法等情节,展现了古人对腾云驾雾、呼风唤雨、搬山移海、撒豆成兵、水遁土遁,以及风火轮和火尖枪等丰富的想象力。书中神佛杂出,各助一方,分逞法术,互有伤亡。助周者为阐教,助商者为截教,前者因系道教正统而得到西方佛教支持,周武王、姜子牙推行仁政,儒释道三教完全合流。最后商败周胜,纣王自焚,武王入殷,分封功臣。

在《封神演义》第四十五回“燃灯议破十绝阵”中,对九顶铁刹山作了这样的描写:

众仙启燃灯道人:“风吼阵明日可破么?”燃灯道:“破不得,这风吼阵非世间风也;此风乃地水火之风,若一运动之时,风内有万刀齐至,何以抵挡?须得先借得定风珠,治住了风,然后此阵方能破得。”

众位道友曰:“哪里去借定风珠?” 内有灵宝大法师曰:“吾有一道友,在九鼎铁叉山,八宝灵光洞,度厄真人有定风珠,弟子修书可以借得。子牙差文官一员,武将一员,速去借珠。此阵自然可破。”

子牙忙差散宜生、晁田文武二人,星夜往九鼎铁叉山,八宝灵光洞来借取定风珠。二人离了西岐,迳往大道,非止一日,渡了黄河,又过数日,到了九鼎铁叉山。

只见得:嵯峨矗矗冲霄汉,峻岭巍巍碍碧空。 怪石乱堆如坐虎,苍松斜挂似飞龙。岭上鸟啼娇韵美,崖前梅放异香浓。涧水潺潺流出岭,巅云黯淡过来 凶。又见飘飘雾,凛凛风,咆哮饿虎吼山中。寒鸟拣树无栖处,野鹿寻窝没定踪。可叹行人难进步,皱眉愁脸把头蒙。

话说宜生、晁田二骑上山,至洞门下马,只见有一童子出,散宜生曰:“师兄请烦通报老师,西周差官散宜生求见。”童子进里面去,少时童子道请。宜生进洞,见一道人坐于蒲团之上,宜生行礼,将书呈上。

道人看书毕,对宜生曰:“先生此来,为借定风珠,此时群仙聚首,会破十绝阵,皆是定数,我也不得不允。况有灵宝师兄华札,只是一路去须要小心,不可失误。”随将一颗定风珠付与宜生,宜生谢了道人,慌忙出来,同晁田上马,扬鞭急走……

以上说的是“借珠”。《铁刹山的传说》中还有一段“还珠”的故事:一日,长庚面壁之后,下了元始顶对四个弟子道:“如今山下蝗虫遍地,百姓受此大灾,我们理应相救,但不知如何是好?”青龙说:“这有何难,我一股风就把它们都吹到黄海去喂鱼了。”度厄真人摇了摇头说:“百姓遭了虫灾,你再刮起大风,岂不灾上加灾。”

师徒几个正说着,只见山下走来一个人。长庚远远一瞧,就知道是西岐的散宜生,急忙迎了出去。两个相见,十分高兴,长庚问:“不知风吼阵破了没有?”散宜生说:“自打从这里借了定风珠回到西岐,不仅用它破了风吼阵,还用它抵住了菡芝仙的风袋黑风。这定风珠可立了大功。今天特来道谢,并奉还宝珠。”

长庚唉声说:“这定风珠能治风,可什么能治虫呢?我地近来蝗虫成灾,不知您有何高见?”散宜生想了一会说:“小弟来时,路过定州,见到一只千年蟾蜍,大如碾盘,也许他能治虫。”长庚一听,就急着说:“那就请您劳神帮我把他请来。”于是,长庚和散宜生一道骑着水眼金睛兽前往定州。

有人依据散宜生、晁田借珠时“渡了黄河”的去向,说《封神演义》中的“铁叉山”并非本溪地区南甸境内的铁刹山,而是横卧于山东荣成南部黄海之滨的“铁槎山”。

此山主峰清凉顶海拔539米,面积约为30平方公里,因其峰连九顶色泽如黛,故而著称“九顶铁槎山”。又因九顶连绵,危峰兀立,巍峨峻拔,山海相映,且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名胜古迹繁多,自古便有“大东胜境”之誉。

铁槎山亦为道教重要发祥地,传说金代大定年间,王重阳东来授徒,创立道教全真教。东牟王处一(字玉阳),于昆嵛山烟霞洞拜王重阳为师演习道法,创立了全真教昆山派,又在云光洞写成著名教义《云光集》。

然而,访遍此山却不见度厄真人的仙迹,银杏树、咸水洞、龙泉井、仙人桥、石雕坟、痒痒树、菩萨庙和藤萝等八宝之中,更没有那举足轻重的定风珠踪影。

为探究和廓清《封神演义》中“九鼎铁叉山”的真正属地,张华曾撰写《浅析〈封神演义〉中对铁刹山描写的真实程度》一文。

文中指出,铁刹山属长白山龙岗支脉,这一地区的地理环境,构成了独特的地容地貌。小说中描写:“ 嵯峨矗矗冲霄汉,峻险巍巍碧碍空”——嵯峨矗矗,意指山势高兀直立,峻险巍巍,形容山势险峻高大。铁刹山中主峰海拔912.9米,在周围群山中当为魁首,其山顶或悬崖峭壁,或岩石高耸,实有令人望而却步之感。

“怪石乱堆如坐虎,苍松斜挂似飞龙”——铁刹山中怪石嶙峋,有的形如坐虎,有的形如立熊,大大小小千姿百态。山上苍松为东北地区稀有树种,有的直立崖畔,有的斜生崖头,树枝或直或曲,恰似飞龙者不可胜数。

“岭上鸟啼娇韵美,崖前梅放异香浓”——铁刹山中树种繁多,良好的生态环境适合多种鸟类生长。从春到冬,都可见到不同的鸟类穿梭于林中,鸣叫声不时传入耳郭。映山红、“达子香”等多种山花,在春季悬崖畔争芳斗艳,异香沁人心脾。

“涧水潺潺流出岭,巅云黯淡过来凶”——铁刹山中每到冰雪消融或雨季,许多沟壑常有溪水流出,继而汇入太子河。夏秋时节山顶常常浓云密布,瞬间大雨倾盆,并且风雨相伴。

“又见飘飘雾,凛凛风,咆哮饿虎吼山中。寒鸦拣树无栖处,野鹿寻窝没定踪”——铁刹山中栖息着上百种野生动物,恶虎、寒鸦和野鹿应有尽有。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康熙帝第二次东巡东北,比利时随员南怀仁在《满洲旅行记》中报道:“……半月之间,捕获三百头以上的鹿、狼、狐及其他野兽类,其中在辽东迤东至鞑靼地方,余屡见一千头以上的牡鹿及穴熊,是又与羊群同,在环内(狩猎的包围圈)纵横狂奔,卒不得发现逃路至疲劳倒毙,又有六十只以上的虎,惟此系用特别武器倒毙之。”

“可叹行人难进步,皱眉愁脸把头蒙”——铁刹山中古树繁茂,蔽天盖地,作为辽东及其迤东全部山岭的组成部分,已经几世纪时间从未采伐,全不知刀斧之声。南怀仁描述说,“经数月间之旅行,并通过沿途密生榛实的短林,惟余自有生以来,则如此茂密丛生之大森林,实所未见。”

以上关于铁刹山山势和生态的记叙,以及南怀仁《满洲旅行记》的写实报道,客观反映了当时辽东地区崇山峻岭、森林茂密、野兽众多,而康熙第二次东巡只早《封神演义》成书时间60余年,足见小说中描写的真实性。

历史上,最早见于文字记载的铁刹山,是现存于该山的长眉李大仙石碑。碑嵌:“唯吾李辉,隐釿山巅,一心忘我,不计尘烟,豫州西亳,族里而来,太丁二年,结成胚胎,四月十七,是吾生辰,岁二十五,九鼎炼丹,茫茫乌象,森裸乾气,功成之日,不忘尊恩。周武王丙申西亳长庚李辉。”

《奉天省志》亦载:商太丁二十七年,有古豫州人李长庚者,幼年好道,来游辽东。一见九顶铁刹山之奇,遂盘桓不去,南麓结茅而居。后人称之为长眉李大仙。另据《重刊长眉李大仙碑文》,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五月初一,炉至顺(又名炉向阳,后为道教龙门派第二十一代弟子)在铁刹山云光洞出家。

一天,忽然梦见一位白发长须、飘飘欲仙的道人,口称“吾,此山主也。与汝有香火缘,雪爪鸿泥,踪迹未远,土埋残碑,搜检可得。”1924年农历八月,炉至顺等道士整修山路、挖掘土方时,便在云光洞下不到三尺的土层,发现一块已愈半面漫漶不清的石碑。经过重新洗刷碑文稍可辨认,碑上刻有祖师的名号,称为长眉大仙,古代豫州(河南偃师县)人氏。

碑中记载:“夫李祖至今三千年矣,由来仙灵显赫,凡祈祷者多应验焉。按《封神演义》传,有晁田,散宜生向铁刹山度厄真人借定风珠一事。度厄真人即长眉大仙也。小说《金陵府》亦载,长眉大仙,名辉,字长庚。此无论野史、稗官,并非凭空结撰。长眉大仙声名远播,由来久矣。”

未完待续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