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历新年的由来和相关知识

——古老的藏历新年

相传,西藏的历法约始于公元前100年左右的《噶莫帕玛历算法》。每当庄稼成熟并收获一次后,藏族群众都要举行一次聚会庆祝丰收,逐渐形成了“以麦熟为岁首”的物候历。

到了唐代,文成公主入藏,带来了各种天文历书以及内地的耕作技术。公元9世纪,结合汉地的农历、印度的时轮历和藏地本有的天文历法,藏历由此产生。

藏历新年有着悠久的历史,也与藏汉民族间的文化交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受到汉族农历的影响,藏历也采取了干支纪年的方法。不同的是,藏历以金、木、水、火、土五行代替十个天干,以十二生肖代替十二地支来计算年、月、日。

藏历的正式使用,是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时值农历丁卯年,从这一年开始,每12年为一个小循环,60年为一个大循环,称为一个“饶琼”(公元1027年为第一饶琼的第一年)。2017年是农历的丁酉年,藏历称之为“火鸡年”。

藏历新年和春节日期的一致或不一致,并没有特定规律,但不外乎以下三种情形:同一天,相差一天,或者相差一个月,今年则刚好相差一个月。

藏族有很多关于鸡的谚语,比如,“做人要有公鸡上架的姿势,不要学猫走下坡路的样子”,意思是说做人要积极向上,道德上要犹如公鸡上架一样往上爬,不断提高。

祈愿丰收的年俗

——祈福仪式。

每年一进入藏历十二月,家家户户就开始忙活起来。

培育的青稞青苗要供奉到佛龛前,预示着来年粮食无缺;每家每户还要用酥油和白面炸“卡赛”(油馃子),卡赛的种类很多,有耳朵状的“古过”,有长形的“那夏”,有圆形的“布鲁”等。卡赛裹上砂糖,既是供桌上的装饰品,又是款待客人的佳肴,还可用来比试女主人是否心灵手巧。

——向天空抛洒糌粑,以示吉祥。

受春节习俗的影响,如今许多藏族群众在过藏历新年时,也会选择在家门上张贴年画和对联。对联上用藏文写着吉祥的祝词,年画的主题则大多是吉祥八宝、十相自在等。

每家都要准备竹制或木制绘有吉祥图案的“切玛盒”(五谷斗),里面装满炒大麦、酥油拌成的糌粑、人参果等食品,上面插上彩色的麦穗、鸡冠花和用酥油做的彩花板,并准备一个彩色酥油雕成的羊头。这一切,都预示着来年五谷丰登、风调雨顺、人畜兴旺。

——唱歌聚会,互致祝福。

藏历二十九这天,每家都会换上新的门帘,房顶插上新的经幡,画上吉祥符号,燃起桑烟;各教派寺庙还要举行驱鬼仪式,跳起金刚舞,念经唱经诵吉祥。除夕晚上,各家都要吃一种称为“古突”(意为“九味面”)的食物,除了享受美味,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观看藏历新年晚会,这也是除夕夜最开心的一刻。

初一拿着“切玛盒”相互拜年;

初二感受藏族人家屋顶挂心经幡的场景等年俗活动,还可以跟随转经的信徒,到大昭寺、财神庙扎基寺祈福;

初四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宗教节日——传昭大法会。法会期间,西藏三大寺(大昭寺、哲蚌寺和色拉寺)的僧人汇集大昭寺,向释迦牟尼的佛像进行祈祷,并举行格西学位的考试,法会一直到正月十五迎请弥勒佛后结束。在此期间,游客还可前往色拉寺、哲蚌寺观看大型诵经活动和酥油花制作过程;在神山冈巴拉雪山口,亲手挂起五彩经幡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