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史话_本溪铁刹山与全真道龙门派及其经典的历史渊源

来源:本溪地域文化。

本溪道教史话:全真道龙门派及其经典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老子《道德经》​

全真道为道教教派之一,始创于我国金代初年。创始人王喆(1112年——1170年), 道号重阳子,陕西咸阳人氏。

金正隆四年(1159年)王重阳自称在甘河镇遇仙,得授金丹口诀,遂隐居终南山,修道三年。

大定年间出关去山东传教,招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邱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等七大弟子,号称全真七子,全真道至此正式成立。​​

王重阳仙逝后,邱处机先后在陕西磻西和龙门等地苦修13年,创立了全真道最主要也是最兴旺的一个支派——龙门派,该派因邱处机曾隐修于陇州龙门山故名。

龙门派教义思想承全真道教祖师王重阳之传,以清心寡欲为修道之本。

至清代王常月中兴,力图恢复全真初宗,强调真功真行,以持戒为基,见性为主。

闵一得进一步融摄儒佛,开“龙门方便法门”,以三教同修,修身寡过。“惩忿窒欲、融汇儒佛、遵行戒律、勤练内丹”,此四者大体上成为现今龙门派最基本的修炼观点。​​

金大定、明昌年间,金世宗和金章宗先后诏见王处一、邱处机、刘处玄等全真大师,征询安邦之策和养生之道后,教旨由“无为”转为“无为、有为相半”。

刘处玄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邱处机于金泰和四年(1204年)相继掌教,逐渐重视创立宫观和收徒活动,全真道的主要活动基地转移到昆箭山为中心的胶东半岛。

金兴定三年(1219年),善于审时度势选择向背的丘处机率十八高徒西赴雪山,拜谒成吉思汗,取得信任并被尊称为神仙,赐爵“大宗师”,并得赐金虎牌“掌管天下出家人”,成为全真教发展史上一个重要转折点。​​

邱处机善于兵荒马乱之际,传教于四海烽火之时,砺志布道,苦心经营,终让全真龙门暨全真道的发展登临顶峰。

邱祖羽化后,尹志平、李志常、宋德方等龙门高道相继裔全真掌教位,当时全真道继续保持鼎盛,宫观云立信徒无数,与正一道并为道教两大派,而龙门又是全真道中最重要的力量。​​

元代中后期,龙门派的发展随着全真道的沉寂而较为低迷。

明代后,全真道因不受朝廷重视,政治地位低落,其龙门道士多隐修于山野师徒传承,或于民间嗣教布道。

这一时期,也出现了“龙门律宗”的传承,由邱处机弟子赵道坚,经赵德纯、陈通微、周玄朴、张静定,传至龙门派第七代律师王常月,时已明末清初。

王常月以复兴龙门为己任,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秋入京,次年奉旨说戒于白云观。当时,开坛说戒凡三次,收弟子千余人,不仅发展了大批教徒,而且表明已获清朝统治者的保护和支持,顺治帝赐其号为“国师”。

康熙初年,王常月又亲率弟子詹守春、邵守善等,在南京、杭州、湖州和武当山开坛授戒,许多南方道士纷至门下,龙门一时高道辈出,如伍守阳、柳华阳、刘一明等皆为有名的内丹理论家。其间支派繁衍,很多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世有“龙门半天下”之说。​​​

道教包括全真道经典的总称,谓之《道藏》。其内容十分庞杂,涵盖了周秦以下道家子书及六朝以来道教的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人物传记等。

同时,还收入诸子百家著作,有些是道藏之外已经失传的古籍,以及不少有关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医药养生、内丹外丹、天文历法)的著作。

道经的汇集始于六朝,汇集成“藏”在唐开元中,编有《三洞琼纲目录》。宋初有《大宋天官宝藏》,后来金、元各藏均以此为蓝本。明代的《正统道藏》(5305卷,分装480函)和《万历续道藏》(180卷,分装30函),包括1476种书,为现今通行本。

《铁刹山志》记载,本溪道教龙门派的经典,藏于铁刹山三清观下院三教堂(今沈阳太清宫),主要有《道德经》、《南华经》、《吕祖全经》、《道藏辑要》及《丹经》等36部道经和12部教典。而本溪道教龙门派在宗教活动中诵经,多为《三官经》、《接驾经》、《尊圣经》、《武当功课经》、《十五登科经》、《太上灵宝施食经》、《太上救苦天尊经》等等。​​

《道德经》,亦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传说为春秋时期老子李耳撰写。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为韵文哲理诗体,《庄子天下篇》将其要旨概括为:“以本为精,以物为粗,以有积为不足,​澹然​独居神明居。……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谦下为表,以空虚不毁万物为实。”亦即从天人合一之立场出发,穷究作为天地万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则之“道”,以之为宗极,而发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当取法于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

《道德经》对中国古代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中华民族的性格铸成及政治统一与稳定,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亦为越来越多的西方学者所特别关注,其寻求人类文明源头的世界意义日益显现。​​

《道藏辑要》是道教经典汇编,为清康熙年间进士彭定求所撰,收入道书283种,按二十八宿字号分为28集。

《道藏辑要》,是继明《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后收书最多的道教丛书(绝大部分是明清时代新出的著作),其主要价值在于可使人略窥道藏之精要,对研究明清道教信仰、南北宗派、内丹秘法、功课戒律、乩坛活动,以及宫观焚修实况、三教合流思潮等提供了宝贵资料。

《道藏辑要》的选书标准,反映了清代道教信仰的特征。《凡例》首称:“道有宗派,宜分主宾。此编于三清至尊、先天至圣而后,即按道派源流将南北宗祖所传诸经丹诀挨次列入。”又认为“内丹可以超凡入圣,外功只可却病延年”,故内丹书收载尤多;而外丹炉火则“严为摈斥”;“一切符箓专本”,亦“概不列入”。

同时,它亦反映了当时盛行的吕祖崇拜和乩仙信仰。提倡三教归一,则是《道藏辑要》的又一特点,如增收明标三教合一之旨的伍守阳的《仙佛合宗语录》(明标三教合一之旨),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和《通书》,还有诸葛亮、关羽的传记、文集,以及文昌帝君的经书等。

此外,《道藏辑要》(包括重利本),又收入一些新出的忏法与清规戒律书,如《忏法大观》、《三宝万灵法忏》、《太上灵宝朝天谢罪法忏》、《道门功课》《十戒功过格》及《警世功过格》等。​​​

1、本溪九鼎铁刹山是东北道教之祖庭,宗教要从《封神演义》说起

未完待续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