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府有十殿阎君,为何民间只知阎罗王_其他9王,连名字都叫不出

地府有十殿阎君,为何民间只知阎罗王?其他9王,连名字都叫不出

古人说:无事不登三宝殿,有求来到一人无。

独身一人来到海外,拜别菩提老祖回到花果山之后,美猴王孙悟空认为自己学到长生不老之术,便高枕无忧。

后来孙悟空被压到五行山下500年间,每当他回想起海归回到花果山的那段时光,是很美好的!

东胜神洲花果山,有山有水,有神仙留给他的洞天福地,有酒有野果,还有一帮听话的猴子们,好不逍遥自在。

人无远虑,便有近虑,幸福美好的画卷从一次酒宴开始,这也难怪古人说:酒无好酒,宴无好宴。

那一天,孙悟空广交天下英雄,摆下珍馐百味,斟满葡萄美酒,先是加封了赤尻马猴和通背猿猴,为他手下的四名元始和健将;后又结拜了牛魔王、蛟魔王、鹏魔王、狮驼王、猕猴王、禺狨王,结为七兄弟。

没有多久,孙悟空在一次酒醉不醒后,在地府鬼差勾死人的锁拿下,魂魄进入了幽冥地府。

在这里,孙悟空知道了阴曹地府有十殿阎君和掌管万物生灵生死的“生死簿”。

看到孙悟空相貌凶恶,穿着不凡,手中又有镇海神针——如意金箍儿棒,还打死了地府公差,打上了森罗殿,十殿阎王顿时大感不妙,正所谓: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呀!

十殿阎君先是向孙悟空躬身行礼,自报家门:他们是阴间天子,掌管地府的十代冥王。

并非所有的相遇都是美丽的!这一次见面,孙悟空毫不客气,注销并撕毁了包括他本人在内的猴族一类生死簿,之后大摇大摆、扬长而去。

事后,按照神仙官场的规矩,十殿阎君来到翠云宫,拜见了地藏王菩萨,商量如何上天向玉帝奏禀此事。

四大名著《西游记》中谈到,最后代表地府和地藏府王菩萨,来到天庭向玉皇大帝上表,汇报情况的是五殿阎君——秦广王。

在民俗文化中,民间留有一句:阎王让你三更死,哪个敢留到五更!既体现了地府阎王的威严厉害,又代表着事情的刻不容缓。

在民间,百姓们一提到生死,就会联想到阎罗王。实际上,我们在传统民俗文化和文学作品中知道,阎罗王只是第五殿的冥君或行政长官。

按照道教的神仙等级体系,阴曹地府中地位最高的是天齐仁圣大帝,也就是东岳大帝,泰山神,掌管大地万物生灵。然后是北阴丰都大帝,十殿阎君、还有五方鬼帝、六天宫神,城隍,十大阴帅等,再往下,就是首席判官崔钰崔府君、天师钟馗、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神、阴兵鬼将等组成。

地府机构中,与生灵接触最多、关系最密切地就当属十殿阎君。

文学作品《封神演义》中称,武成王黄飞虎,被姜子牙敕封为五岳之首,加敕执掌幽冥地府18层地狱,凡一生死转化人神仙鬼,俱从东岳勘对,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

《西游记》中,将地藏王菩萨尊为“幽冥教主”,成为了阴曹地府的最高领导人。

那么,阎罗王并非排在十殿阎君之首,也非地府的最高领导,为何民间只知五殿阎罗王,很少有人知道其他9王的名字呢?

一、“阎罗”是十殿阎君的泛称

《西游记》原著中,十殿阎王多次出现过,分别是:一殿秦文王、二殿楚江王、三殿宋帝王、四殿忤官王、五殿阎罗王、六殿平等王、七殿泰山王、八殿都市王、九殿卞城王、十殿转轮王。

在以往的西游解读文章系列中,我们谈到过,阴曹地府与天庭相对应。

其观念,源自道家的阴阳文化学识和佛家的地狱观相结合,而催生的产物。古人认为: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世间万物有生便有死,有阴便有阳,有黑便有白。

五岳中,泰山位于东方,与五行木对应,主生发、主仁和之气。那么,人死了,其魂魄又该去哪里呢?

于是,古人将天地人三界中的阴曹地府,称为是掌管:万物魂灵之地。

人死后,都需要接受地府阎罗王的审判,根据生前所作的善恶为标准,来判定是升仙,还是下地狱,或转世投胎,也有少数人留在阴曹地府担任公差。

“阎王”一词,是梵语Yama-raja的音译演变而来后的简称。十殿阎王,又称“幽冥界之王”,或俗称“阎罗王”,既负责审判执行,又统领阴间十八层地狱。

可见,民间所说的阎罗王,泛指十殿“阎王”。

二、五殿阎罗王最公正无私

上古时期,古代并没有阎王的观念,佛教从印度传人中国后,阎王作为地狱主神的信仰,由此开始流传开来。

最开始,阎王被认为是阴曹地府的一把手,后又演变成了一个负责具体审判事务的地府之王,再往后,又演变成了“十殿阎王”。

民间之所以对五殿阎王家喻户晓,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五殿阎王非常的公正无私,执法严峻,且刚直不阿,奖惩严明!

相传,他是冥界唯一“死神之王”,身边有“黑白无常”、“牛头马面”两对鬼使差身为其左膀右臂。

民间传说,历史上的贤德人物包拯、韩擒虎、范仲淹和寇准等四人,死后赴任“阎罗王”。

“善恶到头终有报,只争来早与来迟!”古人曾有名言警句,劝告世人不要作恶,终究会有报应。

所以,生前即使是帝王将相或大奸大恶之徒,哪怕是天不怕地不怕的主,也没有不惧怕五殿阎罗王的。

开卷有益,原创不易。

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用心写成,感谢大家阅读完整内容。如果喜欢,欢迎转发和评论,留言或私信互动。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