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鼓浪屿八卦楼的前世今生
2006年八卦楼改为市风琴博物馆
1983年八卦楼成为厦门博物馆
台海网2月20日讯(海峡导报记者 崔晓旭/文 常海军/图)从日光岩看下去,笔架山麓上,一个红屋顶跃入眼帘,它就是大名鼎鼎的八卦楼,是鼓浪屿的标志建筑之一。因其红色穹顶上有八道棱线,顶窗呈四面八方十六向,并置于八边形的平台上,故称为八卦楼。
登上八卦楼天台,视野极为宽广,厦鼓全景,海天美色,拥入怀里。
可它建得不易,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八卦楼足足建了13年,主人耗尽钱财后,没有见到八卦楼完工,也没有住过八卦楼一天,最后又不知所终。
八卦楼的前世今生究竟是怎样的?龚洁为你一一揭开。
1谁建的?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
八卦楼的原主人是台湾板桥林家三房林鹤寿,他饱读经史,又工诗词,为人风姿高傲,倜傥儒雅,好交友而无意功名,颇有经商才能。
特别是林本源家族的老主人林维源去世后,家族许多经济事务都由三房掌管,林鹤寿就成了三房的代表,花钱阔绰。
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了屈辱的《马关条约》,被迫割让台湾和澎湖。林鹤寿随父来到厦门,定居鼓浪屿,并在水仙宫开设“建祥钱庄”。
“他看到鼓浪屿上的别墅都是洋人盖的,没有中国人盖的,便立志要盖一幢大别墅。”龚老说,林鹤寿要能纵览厦门、环视全鼓的大别墅,做鼓浪屿的“基督山伯爵”。
2谁设计?郁约翰免费设计八卦楼
林鹤寿的这一宏愿被鼓浪屿救世医院(原第二医院)院长、美籍荷兰人郁约翰得知。“林鹤寿曾在救世医院建院时捐助过1000银元,郁约翰原是学土木工程,懂建筑设计,就说无偿设计作为回报。”龚老说。
八卦楼设计得很美——红色圆顶,模仿世界上最古老的伊斯兰建筑巴勒斯坦阿克萨清真寺的石头房圆顶;四周82根大圆柱,参照的是公元5世纪古希腊海拉女神庙的大石柱,人们来到柱前,立刻有高山仰止的感觉;柱间平托的石梁和线条,可以从希腊雅典广场的赫夫依斯神庙看到;古希腊陶立克和爱奥尼克柱式的柱头装饰和走廊压条下的青斗石花瓶雕件,则充分表现了中西结合的古典美;内部通道呈十字形,四面都能出入,这种风格也源于古希腊,后被罗马教堂采用,郁约翰把它移用于八卦楼,使八卦楼宏伟流畅、自然大方,避免了大建筑的沉闷感。“当时,西方设计师崇尚复古,郁约翰在别墅设计中使用巴勒斯坦、古希腊、意大利和中国古典建筑手法,融合成多种艺术相结合的独特的仿古欧式建筑。”龚老说。
3花了多少钱? 变卖家产、抵押钱庄也没盖完
建八卦楼是个大工程,林鹤寿的钱一笔又一笔地投进来,但仿若一个无底洞。经过13年的施工,因诸多原因未能全部建成。
它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基本完工于1920年。其周边范围为11000平方米,建筑平面为1788平方米,总建筑面积4623平方米,高26.6米,共3层,另有地下隔潮层和一个10米高红顶,是海轮出入港的航标,是厦门近代建筑的代表。“由于郁约翰设计的材料规格与市面上的不符,需要特别加工,有的甚至在厦门买不到,动工以后问题多多。”龚老说,很快,林鹤寿就资金短绌不继。
为了继续盖别墅,林鹤寿开始变卖家产;没多久,又没钱了,就拿钱庄担保,但工程仍然时断时续。
最终,林鹤寿被大楼拖垮,宣告破产。从此,人去楼空,八卦楼一片荒凉,成了“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的废宅。
“又据说大楼施工中摔死过一个工人,冤魂不灭,经常闹鬼,于是八封楼又成了‘鬼屋’。”龚老说。
4用来做什么? 办过书院 也做过难民收容所
林鹤寿走后,八封楼一直荒废在那里。约于1924年,八卦楼门前挂出了日本“旭赢书院”的牌子。这对“避氛内渡”的林鹤寿来说,是“一把辛酸泪”。
二十多年间,八卦楼又几度“易主”。抗战军兴,日本侨民奉命撤退,八卦楼又成了空楼;厦门沦陷后,市民到鼓浪屿避难,八卦楼曾作为难民收容所;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以“敌伪财产”的名义将其没收,后曾作为厦门大学文学院的新生院。到厦门解放,八卦楼已满目疮痍,更有甚者跑进楼内,搬走了楼板,砍走了檩条,站在地板上仰望能看到蓝天。
解放后,政府拨款重修八卦楼,又来了不少“新租客”。先是创办了鹭潮美术学校,即现在的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1958年,市科委迁入,在这里开办了中医学校、业余科技学校等;20世纪60年代末,电容器厂搬入,后来又作为计算机厂、电子研究所等单位的用房。“直到1983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将其拨作博物馆,经彻底翻建,砖木地板换成了水磨石。”为了翻修八卦楼,龚老跑前跑后,1988年5月5日,厦门市博物馆开馆;2006年,厦门市博物馆搬至厦门市文化艺术中心,八卦楼改为厦门市风琴博物馆。
5林鹤寿去哪了?“卒年不详,不知所终”
事实上,林鹤寿没有见到八卦楼完工,也没有住过八卦楼一天。他破产后回到台湾,与普霖等友人在板桥别墅的方鉴斋设“寄鸿吟社”,与台湾文士名流唱和不间,执礼之恭,供张之盛,过着颇气派的生活。“可这种酬唱,也为日本当局所不容,寄鸿吟社诸君只能远走以避之。既然在台湾不能诗词酬唱,林鹤寿与友人离开台湾,纵情于大陆山水。”龚老说,他先到浙江观赏钱塘潮,又揽胜姑苏台,而后涉扬子,走幽燕,出居庸关,吊十三陵;还未尽兴,又到青岛观光泛舟济南大明湖,取道泰安,登泰山,宿岱顶,一宿而下,乃回到上海。
当时,林鹤寿的兄长柏寿独自负责《新民报》、工商银行、柏记会社及林氏公业等的管理重任,不克分身,林鹤寿只能“淑慎其身,聊以商隐”。但这种隐逸生活不是他的目的,于是他在上海善钟路116号成立“鹤木公司”,自任董事长,仍然好客,与上海的硕学名流交往甚广,生活尚佳。
龚老认真查阅了台湾的《林氏家谱》,但查不到林鹤寿在最后的年月里都做了些什么。在他的传略中,只简单记述道:卒年不详,最后不知所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