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个地产人的真实故事

众所周知, 2021年,地产行业进入下行期,回归低利润、低预期的理性阶段 。应该说“房住不炒”以及围绕其发布的各项政策是有史以来最为严苛、最为坚决的政策,我们要看见国家宏观调控的决心(同时也看到,就是对弹性的挤压,高了下狠手,当可能出现系统性风险也会适时放松,最近几天的政策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近期政策

任何行业都有周期性,任何行业都逃不开大势所趋。大势,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在这一轮震荡当中,有些地产人依然坚守,有些地产人遗憾退场,无论怎样,我们仍要坚定信心,去蛰伏,去等待。

接下来,分享一些地产人的真实故事,让我们在别人的故事里,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

为保护故事主人公隐私,隐去其姓名。为方便阅读,故事均以第一人称视角阐述。

会挽雕弓如满月,

西北望,射天狼

我是一家中型规模房企的负责人。

2021年,在下半年市场下行的情况下,集团整体销售目标完成85%。尽管与2020年相比,同比增幅20%,但离三年战略规划目标还有很大距离。

2021年,我们的合作伙伴频频暴雷,尽管我们自己的现金流仍然稳健,但合作方风险防范已成为头等大事。曾经具有一定规模且品牌较好的合作方,也在暴雷之列。对于在乎品牌与口碑的我们,做好合作项目接盘的准备则显得至关重要。而这过程中的谈判、博弈,都需要一定时间与精力。除此之外,对于供应商、投资方的风险防范,都已提上日程。

看着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经风历雨走到今天,面对行业的巨变,我时常感慨世事难料,再想想每位员工以及其背后的几千个家庭,深感责任重大,我,仍要坚定向前。

鬓微霜,又何妨?

行业变革,企业也要变革,转型升级的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2022年,先求生存,再谋发展,稳健才是王道。

持节云中,

何日遣冯唐?

我曾是一家地产集团的副总裁。

曾经,我所管辖的区域业绩在集团内名列前茅,并亲手打造出一个新进城市的标杆项目,利润颇丰。在当下的地产形势下,有高达20%的净利润率。那时的我,一人之下,风光无两。集团内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所到之处,皆是鲜花与掌声。

后来,因为企业原因,我离开了这家地产公司。公司债台高筑,境况每日愈下,我走后不久,便爆发了大规模的舆论危机,目前依然举步维艰,不得不出售优质资产以偿还债务。

只是,我已年过50,近20年的地产生涯,虽有丰富的操盘经验,如今却无法再回地产去驰骋疆场。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以前积累的一些人脉关系,现在倒是派上用场,我创办了一个小型招投标公司,乐得自在。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

我曾是一家区域公司的总经理。

进入这家公司前,公司给我的印象是资金雄厚、产业多元,四大产业板块布局,员工几万人,资产近万亿。

进入这家公司后,我发现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管理混乱,职责不清,内斗严重,氛围乌烟瘴气,专业能力无法匹配公司的野心,大额投入之后没有造血能力,地产项目虽然拿地便宜,但各有各的坑,怕是十个职业经理人也填不满。

入职3个月后,发现苗头不对。一方面,公司觉得我没有在短时间内解决近10年的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我个人对公司已不再认可。所以,我提早找好了下家。元旦节后,便提出了辞职,顺利进入下家公司。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我属于顺利实现转型的地产人。我目前就职的公司是一家一线的上市公司。很庆幸,我顺利换了赛道,既发挥了原有的地产经验优势,又结合了新兴产业的创新技术,我很珍惜。

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

我是上一位的接任者,区域公司总经理。

情况类似,我去之前对公司的印象都很好。进去之后发现,情况不妙。

最初,我还能如鱼得水,在这个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的企业里,我是集团一位高管面前的红人,俗话说:朝中有人好做官。各项工作都还算顺利。

后来,因为内斗,那位集团高管让位。我知道,我在这家公司的日子不多了。同时,看清了公司的种种之后,我对公司也已失望。

再后来,互道珍重,各自安好。

如今,我自己创业了,做了一家新型材料贸易公司。

在入职地产前,我做过多年的销售,我对自己的未来还是很有信心的。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虽然我已过四十,面临着家庭的重担以及事业的挑战,但我依然坚信,我可以力挽狂澜。 时代的转变,世事的变迁,非我一己之力可以控制。

学会接受,然后释然,最后随风遗忘。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

我是一家TOP地产公司项目工程经理。

工作15年,做了许多地产项目,也经历了几家公司。

去年,我一直想换工作,上半年没找到合适的,彼时所负责的项目因为总包躺平,各种艰难。

那时候,面临家里母亲生病,孩子无人看管,工作也不顺利,各种压力迎面扑来,我感觉整个人都快扛不住了。人也变得很暴躁,满腹牢骚。

一个人最难的是,你空有想法和能力,却无法决定和改变现状,那种无奈和无力感会摧毁一个人的心智。

后来,我意识到状态不对,逐渐转换了心境。

唯一心愿:早日脱坑。

心态变了,人的状态就变了。下半年,我很顺利的进入目前的公司。尽管公司的快周转让人压力很大,但好在总包给力;尽管公司在邻近城市,但好在离家不算太远。

在当下的形势下,我只想好好工作,赚取稳定收入的同时,再做做投资。毕竟,男人嘛,肩上扛起的还有背后的整个家庭。

久有凌云志。

这些年,因为做地产,近水楼台先得月,我也攒下了几套房和一些钱,压力仍有,但开心工作、快乐生活最重要。其他的,都是浮云。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

我是一家区域公司的财务经理。

2021年,行业调控压力之下,公司现金流紧张,后来不得不出售物业公司以及优质项目以换取资金。作为干财务的,我有这样的嗅觉。

可是,行业收缩,各家房企都在缩编、优化,我一时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

2022年春节后,公司通知所在省份的区域公司就地解散。人员按照工作年限给了一定的补偿,公司也算是仁至义尽了。

只是,我已36岁,年龄不高不低,职位不尴不尬,想找一份更好一点的工作,确实很难。

春愁难遣强看山。

如果在地产行业再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就要换到其他行业去了。毕竟,财务工作是相通的。只是,做了十几年的地产,往事历历在目,经历过最好的时代,就要这样挥手告别,确有不忍。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我是一家Top房企的精装设计师。

自打我毕业后进入地产这个行业,就一直在精装这个专业。先后经历了大型央企、民企,再到如今的Top房企。一路走来,感慨良多。

几家公司,干的活儿不一样,但辛苦是一样的。

大型游乐场开园前的加班加点,售楼部开放前的现场监工。记不得多少个夜晚,因为工程师人手紧缺,为了抢售楼部,自己就在售楼部里打地铺。与开放的节点相比,粉尘、甲醛这些都可忽略不计。

终于,在一次高强度的抢开放之后,我病倒了。肺炎,住院半个月。折腾下来,人瘦了十斤。那一次,我开始反思,与家人和健康相比,其他都不是最重要的。

凭着售楼部的提前精彩亮相,总经理对我十分满意,年底给我申报了优秀员工,晋升了一级。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没有”。

这是总经理对我的评价。我很庆幸自己的专业能力和敬业负责的态度得到了认可。几次换工作,也都是猎头电话不断,帮忙牵线。今年,我想平衡好工作与家庭、与健康之间的关系。毕竟,身体是1,其他是0,没有这个1,其他都没有意义。专业方面,我会不断进步,与时俱进。

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我曾是一家区域公司的运营总监。

毕业之初,我进了央企,传统制造业。2013年,误打误撞,我进入了地产行业,才慢慢了解、学习、转型、成长。9年来,我经历了地产行业十分明显的周期变化,但2021年,我觉得这一次与以往的周期相比,有很大不同。

行业规律可以预测,行业周期可以推测,但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手段,不能预估,也不能去赌。赌政策输的一败涂地的房企大家都看到了。

我第一次如此深刻的认识到:地产人,要敬畏政策,要敬畏趋势。 在政策和大势面前,曾经标榜的那些高大上的快周转的管理理念和手段,都不再适用。抓销售、快回款,才是核心。做好产品,满足客户需求,才是重点。公司步子迈得小一点,才是稳健。客户现在,都习惯了用脚投票。

当年万里觅封侯。

想当初,我也是出了名的拼命三郎,加班熬夜不在话下,周末加班也无所谓,没有诗和远方,生活只有工作。我很享受通过自己的努力做成一件事或推动一项变革之后带来的成就感。我喜欢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去影响领导、同事,进而促进公司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这样,几年间,头发白了不少,身体小毛病一堆。岁月是把杀猪刀。

2021年下半年,赶在9月份行业明显下行前,我离开了地产,去了一家小的国企做企业管理工作。属于个人的自由时间明显增加,我可以有时间去健身、去陪伴家人。

最近,有猎头帮我推荐一家中型稳健房企,我颇感意外。离开地产几个月,其实还挺不适应。我想,我会去进一步聊聊,毕竟,我还爱地产。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我是2021年毕业的管培生。

211硕士毕业,突破重围,进入一家规模房企集团的投资中心,开始接触投资工作。

集团工作3个月后,转至区域投资部。然而,公司整体资金吃紧,不再拿地。作为刚毕业的小白,感觉瑟瑟发抖。

后来,人力部门找我谈话,给我两条路,一条是去一线做置业顾问,一条是离开,但没有补偿。

我犹豫了片刻,便选择去一线做置业顾问。最起码,还有底薪,如果运气好,卖出去几套房,那就是惊喜。而如果选择离开,我只能待业,既失去了应届生的光环,又不知待业时间会多久。

世人慌慌张张,不过图碎银几两。

但这碎银几两,可以维持我的日常开销,让我能够养活自己。现在,我一边卖房,一边物色新的工作,我对地产的一些逻辑有了不一样的认知,也许有一天,有了合适的机会,我就会离开这个行业。没有在最好的时候遇见你,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劝君莫惜金缕衣,

劝君惜取少年时

我是2021年毕业的管培生。

211、985硕士毕业,自带光环进入一家稳健型房企集团的运营中心,运营管理是我一直想要从事的方向。

大概是前几年推崇快周转,加上咨询公司趁势推出“大运营”理念,让我对运营工作心驰神往。觉得可以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大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的意思。

来了之后,领导同事对我都很好。我也像海绵一样,快速汲取养分,迅速成长。我认识到运营工作是不可或缺的,运营是企业的中枢,是“九省通衢”,是上传下达、横纵协调的关键。运营也没有大小之分,只要是适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就是好的运营。而运营的定位和所发挥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个人。流水作业上的螺丝钉,与需要三头六臂、八面玲珑的运营完全不同。

一次,领导语重心长的跟我谈话。告诉我,先有纵深,再有广度,才是更好的发展方向。毕业前三年,往往决定了人生的后续走向,他建议我先走专业路线,再转运营,对运营的理解和工作的开展,都会不同。走专业路线后,如果不想再回运营,那就继续在专业路线发展。

青春须早为。

我很庆幸在行业不好的情形下,进入到目前的企业。我很庆幸遇见了好的领导,为迷茫的我指明前进的方向。我很庆幸,我还会有机会转型,去深入学习专业技能。

看着自己一起毕业的同学被裁员而日渐彷徨,我更加珍惜现有的工作岗位。我想,我们会等到万物复苏的那一天。

以上,选取了一些典型的地产人和已离开或即将离开地产的同仁的真实故事。

有人可能会憧憬,地产行业3-5年一个周期,这轮波谷之后,还会再次腾飞到达顶峰。但我们应保持审慎态度。

房地产企业将彻底告别赚大钱、快钱的暴利时代,要适应赚慢钱、小钱。国家政策不会强刺激,强调“托而不举”。更加注重“稳增长”与“防风险”平衡。

行业如此,企业亦然。企业更要注重“稳增长”与“防风险”平衡。

个人应该怎么做?

坦率地说,在地产红利时代,行业里的大部分人都被高薪宠坏了,把行业的红利当成是自己的能力。现在是纠偏,重新回归价值。作为行业从业者,我们要保持清醒,要警醒。

要努力做一个“U盘型人才”。 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核心是指:要在某一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要具备一种相对独立的手艺和技能,这种价值的检验标准是市场。

说白了,就是个人要有自己特有的生存技能和本领。要在自己的岗位上能够创造价值,创造别人创造不了的价值。要保持终身学习。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地产这条赛道上坚持,走的更远,走的更好。

以下三句话,与各位共勉:

你的位置,由你创造的价值决定;

今天的你,由三年前你做的选择决定,而你今天的选择,会决定三年后的你;

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最后,祝愿还在地产的同仁能够不断学习成长,懂得珍惜;祝愿已离开地产的同仁能够选好新的赛道,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新天地。

过极寻常的日子,以自己的火点燃旁人的火,生活依然广阔。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