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愚石_书写“推石上山”的父亲

作者:师文静

8月1日,作家愚石长篇小说《往生》首发式在济南山东书城举行,活动邀请著名评论家李掖平教授对作品的创作手法、艺术特色进行分析,作家愚石向读者朋友们讲述写作背后的故事。愚石说,他希望写一个百分之六七十的读者都能感同身受的基层党员父亲的形象,呈现人性之美,生命大爱。

“父亲”是精神象征

《往生》是一部正能量作品,以沉稳而克制的叙事,描绘了从革命战争年代开始的一位老共产党、一位“父亲”身残志坚而又伟岸的一生,刻画了这名基层党员干部在历史演进中人性之美、生命大爱。小说中写了革命战争年代英勇上战场杀敌作为战士的父亲,处理复杂村级事务、被百姓信任的作为基层党员的父亲,以及亲人眼中的父亲形象。

愚石说,“父亲”既是活生生的父亲,也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他的命运跌宕始终与大时代的风起云涌相互缠绕。

谈及为何要写《往生》,愚石说,他的父亲是老党员,曾经是农村的支部书记,是基层干部,而文学作品中侧重“父亲”形象来描写基层干部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很少,这激发了他为“父亲”写一部长篇。“在过去,父亲这个角色,我们称之为一座山也好,一片海也好,更多是停留在口头上,在文学作品上留下的不多。《往生》中的‘父亲’不仅是我的父亲,也是大多数人的父亲。在对人物的塑造上,我希望百分之六七十的读者能看到自己父亲的影子。”

愚石在构思这部小说时,决定从小说中“父亲”去世的那一晚开始写起,通过16个小时的现实时间,通过不断出场的人物、不断推进的祭奠流程,串联起父亲漫长的一生,小说的结尾,亲人郑重地在墓碑上刻下父亲的名字。“小说中的这16个小时,是父亲有灵魂、有温度、有厚度的存在,是生命存在到灰飞烟灭的一个过程。死亡是通往生的一条道路,死亡不可怕,它是生的另一种形式,另一种样态。肉体消亡,灵魂升华,生命得以往生。”

愚石称,小说《往生》中的“父亲”,是一个“推石上山”的父亲形象,在其所经历的所有历史洪流中,“父亲”都在以自己的努力推着一块责任的石头不断向前,他伤痕累累、经历磨难,却努力丰富和完善着自己的人生。

小切口撕开广阔的时空

山东师范大学教授、著名评论家李掖平对《往生》给予了很高评价。李掖平认为,《往生》是作者送给他父亲的一曲赞歌,但在父亲身上折射出的却是中国历史从1930年到2019年接近一个世纪的宏大发展进程,塑造了一个传奇的父亲形象。这部作品写了几十个正直的人、有着无数冤屈的人、隐忍的人和不知悔改的人的群像,写了他们在时代潮流中跌跌撞撞、沉沉浮浮的挣扎史和奋斗史。

李掖平评价称,母亲的形象好写,父亲不好写,父亲是威严的化身、统治者的化身、主宰者的化身,他和子女的感情向来就是“统”与“被统”的关系,一旦小说中的父亲形象缠绵、温柔,会被别人笑话。“在很多人眼中,父亲严苛、不近人情,这才是父爱如山,父爱就是体会不到的东西。所以很多作家巧妙地避开写父亲,习惯把赞美献给母亲。从现代到当代文学,我们都在朱自清的《背影》里,第一次知道父亲可以那么温柔、细心地关爱子女,而真正把父亲拿来当作主角塑造的长篇小说,包括《往生》在内不会超过三部。”

李掖平认为,《往生》是在艺术上已达到了相当精湛、相当成熟境界的一部小说,在这部小说里,我们读到了太多和中国革命历史,和中国农村变迁史,和中国民间人心嬗变史,和中国文化前行史相关的内容,一本小说能够包揽、覆盖这么多领域,呈现这么多内容值得称赞。“《往生》的精妙之处就在于,它以非常精巧的构思,以一个非常微小的切口,拓展和撕开了一个无限宽广的社会人生、民间文化、历史甚至哲学的空间。”(师文静)

来源: 齐鲁晚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