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非仙道,却能与神明沟通,浅谈福建莆田的出马仙--乩童
出马仙,源于萨满教,传说是当年皇帝与蚩尤之争,蚩尤兵败后,去请巫族后裔相助。而巫族源为盘古后裔,有调动鬼神之能,能够与之沟通,趋吉避凶,治病救人。
出马仙就继承这一点,他们虽然没能继承祖先的大能,却可与一些修炼得道的动物沟通,成为它们的香童,平日里供着奉它们牌位,有需要了就请动它们为自己做一些事。
出马仙有他们的请神仪式,最早也像萨满教那样,用相对应的法器(鼓、铃铛、旗帜或者鞭子等等),配合经文,舞蹈。到后来,出马仙在传承上融合了一些道教文化,以符纸为媒介,配合咒语或者经文,达到请动出马的目的。(出马指修行的动物,他们中最有名的当属四大家族,胡、黄、蟒、常)。
一直以来,中国的民俗文化,都是在相互促进,借鉴和印证中,形成传承,千古不变。
福建本是荒蛮之地,只有一些土生土长的百姓。由于交通不便,他们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带。直到后来北方动乱导致人口南迁,才带动了各种文化的南迁,形成了福建独有的——乩童。
乩,就是占卜的意思,乩童在古代多为青年男子,后来才出现了妇女,她们多半是鬼神自己寻找,或继承来的。 福建庙宇多,供奉神明也很多,不乏一些村中大贤之人修道成仙的,比如妈祖、张公等等。庙里也会固定供奉一些神明,比如闽南最出名的三太子、孙悟空、二郎神。当然,还有医学投胎的神明,重修仙道,像真武大帝、九鲤湖的何式九兄弟、济公等等。
早年间,人们为了祈福驱邪,治病救人,需要有位能沟通鬼神并像他们询问之人,到这时,乩童就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请乩童,一般来说都是在庙宇中,童身上香,念一段经文或者咒语,双手扶桌,闭目,两旁有人敲手鼓,摇动铃铛,吟唱经文,慢慢的身体与经文相契合,随着摇动,双手击拍桌案,再重复多次后,才会慢慢停下。它的手势与庙里供奉的神明相似。随后,会有人过来扶着乩童,(如果是祈福或者驱邪等大事,还会穿上特殊的服饰,拿着兵刃)而询问之人出于尊重,也要遵循祈福参拜的规矩。
神明说的话语,多为古老语言,需要庙宇里的老人解说。问完了事情,更要烧纸参拜。最后,庙宇的人摇铃送神,童身需要配合退神,这一场仪式下来,有着分外严格的规矩;
不得呼唤童身名字或者企图私自唤醒童身,因为那会童身是菩萨上身,自己的三魂七魄,不在体内,突然外力让他惊醒,会三魂七魄丢失。据说,童身自己醒来毫无意识,只会觉得全身无力,异常疲惫。
要知道,菩萨其实更喜欢自己选择童身,管理者会挑选一个吉利的日子,将村中的未婚少男,聚于庙中。伴随手鼓和铃铛,大家静静站在菩萨像前,等待着命运的降临。被选中之人,会直接被上身。
有父母不希望孩子成童身,就会去庙里请示神明重选。还有自己在家听到鼓声铃铛声突然起乩的孩子。若是遇到这种情况,大家需要到庙里退神,老人们会为他相品行之后再做定论。当然,即使是是成了童身的乩童,若是行为不当,也会被神明收回这个身份。
就好像出马仙,他们和出马互相印证修行。出马仙供奉它们,它们也会传下修行之道。久而久之,得道之人开始了自己的修行,老一辈的修行也会记录成册供后辈参考。乩童多半开了天眼,偶尔也会听大人们口口相传的事迹。
乩童一旦发出预告,就会足不出户,在家静坐冥思,脑海中会浮现出几里乃至几公里外发生的事。我听妈妈说,很多年前家里有一亲戚,吃了午饭,低头不语,默默的回到自己的房间里,闭目养神。半晌,只听他呼吸急促,断断续续的嚷着:“快,快去河边,有人要跳河。” 大家急忙赶过去,果然发现一个想不开的人正准备跳河。
还有一年,他在家中心血来潮,算了一卦。嘱咐众人端午节,别去围观赛龙舟,要出事。 没多久,龙舟翻了,还有人丢了性命。小时候我听到这个故事,非常纳闷,为什么他明知道真相,却没去制止呢?可是,他人早已过世,一切都成了迷。我想这大概就是天机不可泄露吧。 (据说,当年附近几个庙宇的乩童也推算过,这次是水鬼找替身,法力高强,他们也搞不定)
前阵子,我看到网上出现了 《电音三太子》的幽默视频,非常有趣。是的,优秀的传统风俗,都是互相包容的。这也是中国文化的缩影,我们包容吸纳各种风俗,从而形成华夏民族独有的风情。这样的文化,需要后人去继承甚至发扬。
民俗文化是别具一格的特色。希望大家都能文明观赏,千万别把它们“妖魔化”,让这些有趣的传统蒙上不白之冤。最后,欢迎大家有机会来莆田过元宵!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