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坡上月如钩

作者:黎 荔

西安交大校园内有一座绿树掩映、曲径通幽的小山坡,其名极为香艳,名为胭脂坡。芳草萋萋的小山坡,是象牙塔中的明珠,可在此谈笑小憩,登高读书。四季轮回、寒来暑往,小山坡仿佛总在静悄悄地聆听着路人的足音。如果考证一下,1956年西安交通大学从上海迁来此地时,原校址所在,四望皆为广阔的农田,农家少见胭脂水粉之属,这“胭脂坡”肯定不会是出自农民之口的地名。翻阅文献,发现史料记载:这一坡地古称“胭脂坡”。隋唐时代,长安城内曾有六条坡,象乾卦之六爻,而常乐坊处第四条高坡之上,居九四之位。相传,宋代这里有一沙铺的官道,故又名“沙坡”。作为兴庆池南的一个土岗,胭脂坡为古来有之的地名。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偏偏要命名为胭脂坡呢?

说起胭脂,我便即刻让人想起《红楼梦》里平儿理妆的时候,用细簪子在白玉盒里挑一点儿抹在手心里,用些许水洇开,那红再打到颊腮上,果然是鲜艳异常,甜香满颊。宝玉呆呆地看着她,想世间也还有她这样一个人儿,一时间动了怜爱之意,竟也半悲半喜地滴下清泪来。宝玉那半明半暗的一些意思,时常便带着胭脂的色味。可以叫做它\"胭脂意\"。

上好的胭脂,是取半开的红蓝花,于石钵中反复研槌,用水淘去泥土渣滓还有黄汁,剩下纯的红色。这过程即叫做淘澄。一般的胭脂可能到此就为止了,可是大观园里的姑娘们用的,会品质好一些,中间会多出几道工序来,那就是配了花露后再上锅蒸。淘澄飞跌,本是调制画画颜料的手续。即是将原料研碎,用水洗去泥土,叫\"淘\",用乳钵研细,兑胶后澄清,叫\"澄\",澄清后淡色上浮,把它吹去,叫\"飞\",飞后,留下中色和重色,再把碗盏摇荡,留下重色,叫\"跌\"。纯手工去做,一道一道的工序,姑娘们坐在树阴下,公子旁观,那色到后来纯得极细,极艳,公子也忍不住与她们一起动起手来,飞沫沫时不时便溅到了脸上去。这时光,宝玉是极爱的,静好甜悦,无功利,无杀伐,安稳度岁月,有色有香。我每读到这里心会极静,也不是每个男人都要打发到长安觅封侯去。红尘人世中的女子总把眼前的这一盒胭脂水粉,看得如此肯定,如此华丽深邃。“红尘”之红,即是女人唇上颊上的胭脂色。

这胭脂原来是女子之物,无论是千年前,还是千年后,女人的闺中都少不了一盒胭脂。翻查史料,燕脂坡是汉代长安妓坊,后亦泛指妓女聚居之处。宋苏轼 《百步洪》诗之二:“不学长安閭里侠,貂裘夜走燕脂坡。程善之《古意》诗亦云:“燕支坡上夜灯出,不知买醉谁家楼。”胭脂坡意即“红尘”,借指妓坊,故用此艳名。这个小山坡竟是脂粉香浓、千古流芳,正是大唐时代的常乐坊所在地。唐常乐坊位于唐长安城东门(春明门)之内、兴庆宫之南,今天西安交通大学校园正好在其旧址上。

据元代骆天骧的《类编长安志》卷八记载:“兴庆池南胭脂坡大道东有虾蟆陵。”将胭脂坡这一地点的大方位限定在兴庆宫南面,蛤蟆陵的西面。《长安志》中的记载就更清晰了,其中卷九的记述是:“(常乐)坊内街之东有大冢,亦呼为虾蟆陵。”吕大防的《唐长安城图碑刻》中称,虾蟆陵在胭脂坡。唐代诗人皎然有一首《长安少年行》,诗曰:“翠楼春酒虾蟆陵,长安少年皆共矜。”从中可知,虾蟆陵这个地方要么出产歌伎,要么出没歌伎,总也少不了这等群体。“虾蟆陵”也称“下马陵”,在西安市和平门里的“下马陵”,是明代以后才有的,唐代的“下马陵”在常乐坊。据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七言诗《琵琶行》中“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句分析,此地正是琵琶女旧地,而交大的“东亭”是目前陕西唯一一处白居易故居纪念点,就在胭脂坡旁边,可见诗人与琵琶女曾为近邻,均住常乐坊,相距不远。所以,当有一天,在江湖之远,当白居易和琵琶女在他乡相遇,便不由得感叹“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感怀落泪,以至浸湿了青衫。

1999年,从事西安交通大学校园历史研究的孙民柱副研究员,根据交大90年代修建浴池时发现的一座汉墓(大概位置就在校医院)推测为下马陵,即可认为胭脂坡应在交大校医院的西面。他在学术论文《白居易与交大虾蟆陵》中讨论了交大西迁至此时的地形图,指出沙坡村位于一片平坦的田野上,沙坡村西有一高坡地带,在这一坡地北沿有一条大沟,自南沙坡村口斜向西北方的乐居场村,即基本从东南门沙坡村到西2楼机械学院位置。沙坡人称这条沟为“西畔沟”,沟岸陡峭,岸宽40- 80 米,沟深5- 10 米,沟底有行车小道,是村民去省城的一条捷径。今天,交大钱学森图书馆主楼便座落在这一沟中,其当年地势风貌还依稀可辨。由此可见在交大境内有一条土梁斜穿交大,盖此高坡即为胭脂坡也。

从1956年的交大地形图即可看到这点。1956 年,交通大学奉命西迁,在唐兴庆宫遗址南面选定了校址。在校档案馆保存的一张校址工程地形图上,现在还可以清楚地看出当年校园地貌概况:在校园南区有一东西长约600 米、南北宽约240 米、海拔高度为430 米的小塬高坡地。1997 年3 月21 日,在这一坡地的西南角发掘了10 座明墓,出土了七合墓志铭。经考证,这是一处明秦王府宦官墓园。在其郭公墓志铭中,称这一小塬地为“鲍陂原”。同时,在这一地区还同时出土了唐代的建筑遗迹——一方唐开成残石,一块石座,三个柱础石。按位置,其应为唐常乐坊西南隅的赵景公寺遗迹,此处正是常乐坊之旧地。史学家们通过探讨考证,得出了交大主楼后面的坡地实为胭脂坡遗迹,即鲍陂原遗迹。

因此,胭脂坡不是用挖主楼群楼的地基的土堆起来的,在主楼没有建成的时候,胭脂坡就存在了。修建主楼的时候,学校打算把这个坡整平,做一个看起来很开阔的广场,但是很多学生都非常留恋这个胭脂坡,纷纷在论坛上发表意见,请求可以留下胭脂坡。于是,学校就做出了这样的决定,一方面努力保持胭脂坡原貌,一方面建起了宏伟的主楼建筑。

今天,胭脂坡上,在这历史上一极负盛名的烟花之地,遥想当年“貂裘豪客知多少,簇簇胭脂坡上行”的盛况:

歌台舞榭亦逍遥,曲曲柔情奉瘦腰。

细雨凭栏牵风鬓,疏桐梦里忆红绡。

豪庭夜色花零晚,媚语春光月满桥。

陌上谁怜民冷暖,胭脂坡上笑渔樵。

千年前,胭脂坡上月如钩,问青楼,觅温柔。月下香云娇堕砌,花气重,酒光浮,清歌皓齿艳明眸,一曲短歌锦缠头。胭脂翡翠,檀板金樽,峨眉曼睩,燕歌赵舞,真是“如梦如幻月,若即若离花”,然而那繁华如烟花盛开,终被雨打风吹去,沉入寂静无声。

在几十年前,胭脂坡所在的地方还是玉米地青纱帐,当时读大学的男生都自告奋勇送女生回家,听说当时的胭脂坡那里还可以抓到野兔子。今天的胭脂坡,被交大学生称之为情人坡,是情侣们心中的一块情感圣地。在这里,有读书声、谈笑声,琐琐碎碎,反反覆覆,一切平静,一切又不平静。交大校址的千年文脉、草木幽深,再加上青年学子好夸谈、爱想象,遂有了西安交大流传的许多生生不息的灵异故事。本来就蒙着一层神秘风尘感的这座香艳小山坡,自然也派生出胭脂女的孤魂孽怨故事,落笔成诗,簪花画眉,一派大唐遗韵,夜来幽幽飘荡,惊扰着胆小的下晚自习的独行女生。然而,哪怕交大鬼神考,有各种奇奇怪怪的传闻,都无法打击情侣们共赴胭脂坡一游的好心情。胭脂坡上流传着各种关于爱的传说,胭脂坡上每天都在上演着青春年少的爱情故事。虽然烟花易冷,胭脂易褪,不知后来的后来,谁挽起了那交大女生的长发?谁为她披上了一袭嫁衣?但落日的最后一缕斜晖划过胭脂坡时,那一刻的笑靥,永远定格在了记忆中。

初夏的蝉鸣,林荫。

山坡上的女孩在等待着谁?

安静的像一只猫。

年复一年,女贞花开花落。

这一片胭脂红是青春的诗,

盛放在时光里等待归人。

在梦中,又回到了那个小山坡,

时光荏苒也不曾改变,最美的笑容。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