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严经》从印度传到中国的因缘
据说《楞严经》为古印度的国宝,印度国王严禁将其携带出境。隋朝的时候,天台宗的智者大师根据《法华经》经义著述出天台止观。当时,有一位印度高僧对大师说,天台止观与《楞严经》的文义颇为相似。智者大师求法心切,为了亲见《楞严经》,特地在所住的天台山华顶上设置了一个拜经台,每天面向西方竭诚礼拜,希望这部经典能早日传到东土。但遗憾的是,直到圆寂也无缘亲见此经。
唐代,印度有一位般剌密谛尊者,华言,极量尊者。他深感此经和东土众生有缘,千方百计地想把这部经典带到中国。不过,几次过边境的时候,都被发现和阻拦。最后,他采用了常人难以想象的方法,先把经文写在一种极细的白布上,然后用刀割开自己臂膊的肌肉,把写好经文的白绢塞进去。之后将创口缝合,等刀口平复后,再行出国。这一次,尊者成功地出关渡海来到广州。
当时,恰逢唐朝宰相房融在广州主持政务,房融是佛教居士并且受过菩萨戒,知道尊者的来历后很是重视。于是,他将般刺密谛尊者奉请到制止寺(现在广州的光孝寺),并主持翻译了《楞严经》。自此以后,这部经便在我国弘扬开来。
了解了《楞严经》的传译因缘,我们应当生起感恩心!不但要感恩佛陀的谆谆教诲,也要感恩西域高僧为令佛法东传华夏所付出的艰辛与不易。真可谓:“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为墨。”尊者为法忘躯的精神,令后世敬仰不已。也正是因为他的这种悲心与大行,我们今天才有幸听闻《楞严经·念佛圆通章》,因此实在应生难遭遇想、生庆幸心。《华严经·十地品》有几句描述渴望听法心情的偈颂,和大家分享:“如渴思冷水,如饥念美食,如病忆良药,如蜂贪好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最后,让我们以唐朝义净大师所作偈共勉:
晋宋齐梁唐代间,
高僧求法离长安,
去人成百归无十,
后者安知前者难。
路遥碧天唯冷结,
沙河遮日力疲殚,
后贤如未谙斯旨,
往往将经容易看。
让我们一起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十句)万善同归西方极乐世界,南无阿弥陀佛!愿大家开心自在、吉祥如意!
摘自:念佛圆通章(三)
文章转自:如瑞法师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