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经名的含义与版本
《心经》具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被说是集合了六百卷般若大经的“精要”“核心”,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练,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籍。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
“般若波罗蜜多”为梵文音译,翻译成中文就是“智慧到彼岸”的意思。其中的“般若”勉强可以翻译为“智慧”。之所以没有在经文中直译为智慧,而仍保留梵音“般若”,是因为“智慧”二字只能诠释出般若的一部分意义,却不能代表“般若”的全部深远妙义。其实,仅仅“智慧”二字,佛教中也有几种不同的意思:包括世间智慧、出世间智慧,以及无上的智慧。
世间智慧:精通世间某人技术、工程、学科等等的能力,就是所谓的世间智慧。以世间人的说法,即是聪明伶俐、常识渊博等。世间智慧并不究竟。
出世间智慧:指声闻缘觉阿罗汉的智慧,也即通达诸行无常、诸法无我、轮回是苦、涅槃寂静四法印的功德。
无上的智慧:也即佛陀的智慧。因为佛陀圆满证悟了人无我和法无我,圆满通达了一切万法的真相。《心经》中所说的般若,应该是指无上的智慧。
“波罗蜜多”则是指“度”或者“到彼岸”。如何到彼岸呢?此处所说的彼岸,是指涅槃;而此岸,则是指轮回。佛教认为众生沉溺在三界轮回的大海中,一起未能渡过,故而是在苦海的此岸。而解脱涅槃,则位于轮回大海的那边,故而称为彼岸。
我们在讲《现观庄严论》时,称“般若波罗蜜多”为“智度”,这是比较圆满的解释。有些讲义将“般若波罗蜜多”缩写为“般若”,但“般若”只是“智慧”的意思,还没有“度”的意思。只有“智度”,才是对“般若波罗蜜多”比较准确完整的解释。
《心经》在佛教中属于般若系经典,将内容庞大之般若经浓缩,成为表现“般若皆空”精神之简洁经典。全经举出五蕴、三科、十二因缘、四谛等法以总述诸法皆空之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语,即是出自《心经》。
按天台宗对《般若经》的判摄,称其为通教。所谓通者,具有通前与通后的意义。通前是说它与原始佛教的关系,原始佛教《阿含经》经典对存在现象的透视:指出了苦、无常、无我;当然也讲到空,但不是很深刻,唯有到了般若经教,在阿含的基础上才把空的教义推向极致。通后是指《般若》与《华严》、《涅槃》、《维摩》等经的关系,般若经教所提示的缘起性空,是大乘一切经教建立的理论基石。如实地把握般若中观正见,对于学习经教、指导修行,都具有重要意义。
《心经》与其他经典不同,一般经典都具有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序分是讲明这一部经为什么因缘说的,正宗分是一部经的正文,流通分是劝大家流通与称赞这一部经的功德利益。而《心经》唯有正宗分,于是人们便怀疑《心经》的独立性。当代佛学界学术权威印顺法师在《般若经讲记》中就作了说明。印老以为玄奘所译《心经》,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单独录出的。因为在《大般若经》中有《学观品》,此品中有与《心经》完全相同的文句,是佛陀直接向舍利弗说的。《心经》是《大般若经》中最精要部分的内容,古德为易于受持,特摘出流通。
历代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共有14种,名称也是各异。常见的有7种,流通最广的是玄奘大师的译本,中国各宗各派皆选入朝暮课诵。玄奘译本《心经》是在鸠摩罗什译本《心经》基础上重译的。鸠摩罗什译本为了简省,把序分、流通分都去掉了,容易造成误解。
但是鸠摩罗什译本保留了对启请这部经的“舍利弗”尊者的称呼。玄奘译本不但省掉了序分、流通分,又把舍利弗直接称“舍利子”。还有人不理解玄奘译本中的“观自菩萨”是不是“观世音菩萨”,因此争论不休。
其他法师的译本有些就是称“观世音、观世间自在”。其他几位法师的译本都是具足的全本,不会造成误解。因此,把大藏经中收录的《心经》的几个版本对照起来看,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经文的意思。
转载自:《冷泉之禅》
文章转自:灵隐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