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祖坛经》二十四精论
佛教禅宗从二十八祖菩提达摩到禅宗三十四祖,经东土中华六祖慧能大师的法脉传承与卓越弘扬,开创了禅宗“一花五叶”的兴盛局面。在大唐盛世时期,佛教成功地实现了自我革新,经历代禅宗祖师大德的不懈努力,进而形成儒释道三足鼎立的中国文化格局。
《六祖坛经》亦称《坛经》,其问世是印度文化与中华文化相结和的产物,也是佛教本土化的标志性事件。《坛经》是中华文化史上继道家的《道德经》,儒家的《四书五经》,在中国本土上经口述记录而编辑成的唯一一部佛家经典。《坛经》还是中华文化史上第一部白话文作品,可见其历史文化地位何其显著重要。
现将《坛经》十品经论浓缩为二十四要点精论,有利于人现代忙碌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顿悟灵修,参禅精进。尤其对具备一定慧根和悟性的修行者,更将会是心灵之甘露。今流布网络,望广度有情。正如慧能大师偈语曰: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一:无上菩提
无上菩提。须得言下识自本心。见自本性。不生不灭。于一切时中。念念自见。万法无滞。一真一切真。万境自如如。如如之心。即是真实。若如是见。即是无上菩提之自性也。
二:六祖定佛性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至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为是二法。不是佛法。佛法是不二之法。善根有二。一者常。二者无常。佛性非常非无常。名为不二。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
三:摩诃般若波罗蜜
世人终日口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此须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化如露如电。口念心行。则心口相应。本性是佛。离性无别佛。
何名摩诃。摩诃是大。心量广大。犹如虚空。无有边畔。亦无方圆大小。亦非青黄赤白。亦无上下长短。亦无瞋无喜。无是无非。无善无恶。无有头尾。诸佛刹土。尽同虚空。世人妙性本空。无有一法可得。自性真空。亦复如是。
莫闻吾说空便即着空。第一莫着空。若空心静坐。即着无记空。世界虚空。能含万物色像。世人性空。亦复如是。自性能含万法是大。万法在诸人性中。若见一切人恶之与善。尽皆不取不舍。亦不染着。心如虚空。名之为大。故曰摩诃。
迷人口说。智者心行。又有迷人。空心静坐。百无所思。自称为大。为邪见故。心量广大。遍周法界。用即了了分明。应用便知一切。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去来自由。心体无滞。即是般若。一切般若智。皆从自性而生。不从外入。名为真性自用。一真一切真。
何名般若。般若者。唐言智慧也。一切处所。一切时中。念念不愚。常行智慧。即是般若行。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当自修般若。般若无形相。智慧心即是。即名般若智。
何名波罗蜜。此西国语。唐言到彼岸。解义离生灭。着境生灭起。如水有波浪。即名为此岸。离境无生灭。如水常通流。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念念若行。是名真性。悟此法者。是般若法。修此行者。是般若行。不修即凡。一念修行。自身等佛。凡夫即佛。烦恼即菩提。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前念着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
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皆从中出。当用大智慧打破五蕴烦恼尘劳。如此修行。定成佛道。变三毒为戒定慧。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着。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道。此法门是最上乘。为大智人说。为上根人说。
四:见自本性
若闻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内外不住。去来自由。去除执心。通达无碍。能修此行。与般若经本无差别。不悟。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知万法尽在自心。何不从自心中顿见真如本性。本元自性清净。若识自心见性。皆成佛道。令学道者顿悟菩提。各自观心。自见本性。若自不悟。须求善知识指示方见。若自悟者。不假外求。
若起正真般若观照。一刹那间妄念俱灭。若识自性。一悟即至佛地。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
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着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
悟无念法者。万法尽通。悟无念法者。见诸佛境界。悟无念法者。至佛地位。后代得吾法。终身而不退者。定入圣位。
五:无相颂
说通及心通。如日处虚空。唯传见性法。出世破邪宗。
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只此见性门。愚人不可悉。
说即虽万般。合理还归一。烦恼暗宅中。常须生慧日。
邪来烦恼至。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清净至无余。
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但正无三障。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波波度一生。到头还自懊。欲得见真道。行正即是道。
自若无道心。闇行不见道。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
若见他人非。自非却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过。
但自却非心。打除烦恼破。憎爱不关心。长伸两脚卧。
欲拟化他人。自须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现。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正见名出世。邪见是世间。邪正尽打却。菩提性宛然。
此颂是顿教。亦名大法船。迷闻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六:何为功德
功德在法身中。见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真实妙用。名为功德。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
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功德须自性内见。不是布施供养之所求也。是以福德与功德别。
七:何为净土
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凡愚不了自性。不识身中净土。愿东愿西。悟人在处一般。所以佛言。随所住处恒安乐。使君心地但无不善。西方去此不遥。若怀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难到。先除十恶。即行十万。后除八邪。乃过八千。念念见性。常行平直。到如弹指。便睹弥陀。不断十恶之心。何佛即来迎请。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念佛求生。路遥如何得达。
常行十善。天堂便至。放大光明。外照六门清净。能破六欲诸天。自性内照。三毒即除。地狱等罪一时消灭。内外明彻。不异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八:在家修行
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亲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若能钻木出火。淤泥定生红莲。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日用常行饶益。成道非由施钱。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
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
九:定慧一体
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慧一体不是二。定是慧体。慧是定用。即慧之时定在慧。即定之时慧在定。莫言先定发慧、先慧发定各别。作此见者。法有二相。口说善语。心中不善。空有定慧。定慧不等。若心口俱善。内外一种。定慧即等。自悟修行。不在于诤。
一行三昧者。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是也。直心是道场。直心是净土。莫心行谄曲。于一切法勿有执着。迷人着法相。执一行三昧。直言坐不动妄不起心即是一行三昧。作此解者。即同无情。
道须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定慧犹如灯光。有灯即光。无灯即暗。灯是光之体。光是灯之用。名虽有二。体本同一。此定慧法。亦复如是。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契。悟人顿修。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
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即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所以立无念为宗。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
十:坐禅、禅定
何名坐禅。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
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着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
还得本心。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此门坐禅。元不着心。亦不着净。亦不是不动。若言着心。心元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着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着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却障道也。
十一:传香忏悔
一戒香。自心中无非。无恶。无嫉妒。无贪瞋。无劫害。名戒香。
二定香。即睹诸善恶境相。自心不乱。名定香。
三慧香。自心无碍。常以智慧观照自性。不造诸恶。虽修众善。心不执着。敬上念下。矜恤孤贫。名慧香。
四解脱香。心无所攀缘。不思善。不思恶。自在无碍。名解脱香。
五解脱知见香。自心无所攀缘善恶。不可沉空守寂。即须广学多闻。识自本心。达诸佛理。和光接物。无我无人。直至菩提。真性不易。名解脱知见香。
此香各自内熏。莫向外觅。今与汝等授无相忏悔。灭三世罪。令得三业清净。善知识。各随我语一时道。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愚迷染。从前所有恶业愚迷等罪。悉皆忏悔。愿一 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憍诳染。从前所作恶业憍诳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弟子等。从前念。今念及后念。念念不被嫉妒染。所有恶业嫉妒等罪。悉皆忏悔。愿一时消灭。永不复起。
云何名忏。云何名悔。忏者。忏其前愆。从前所有恶业。愚迷。憍诳。嫉妒等罪。悉皆尽忏。永不复起。是名为忏。悔者。悔其后过。从今以后。所有恶业。愚迷。憍 诳。嫉妒等罪。今已觉悟。悉皆永断。更不复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