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鹿的这些文化寓意,让中国人痴迷了千年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鹿文化有着悠久的传承,丰富的内涵。鹿文化约始于先秦,兴于汉,盛于唐宋,明清继而不衰。
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夏、商、周时期,民间是不许宰杀梅花鹿的,统治阶级认为它是上苍赐予皇帝的宠物。
例如,汉朝统治者为示皇恩浩荡,筑鹿台高千尺,宽三里,在鹿台犒劳得胜归来的功臣,赏鹿鸣宴,奏鹿鸣曲。而民间百姓宰杀一头鹿则诛灭九族。
▲古民居文化博物馆鹿鹤同春花板秦时期,建筑的画像砖上已经出现了“鹿车升仙”的图案,“鹿”,既驯顺,又长寿,作为瑞兽和仙兽,成了人们想象中理想的升仙工具之一。
隋唐时期,捕猎鹿与养殖鹿并驾齐驱。另外,医学家还发现鹿的药用价值不胜枚举,鹿皮、鹿茸等珍贵药材已经成为当时达官显贵滋补养生的上品。
在到了宋元明清的时期,人们已经把鹿的药用价值逐步、深入的挖掘了出来。到明代达到极致,已发现如鹿皮、茸、鞭等25种药用部位。
而且,由于当时鹿的药用价值极高,社会对鹿连年过度捕杀,而人工养殖技术落后,数量非常有限,致使鹿的数量锐减,待到明朝末期,中原地区鹿几近灭绝。
鹿与儒家文化
在儒家文化中,鹿是帝王仁德的象征,白鹿的隐现常常被附会为检验帝王德政的好坏和上天意志的表征。
汉陆贾《新语》:“鹿鸣以仁求其群”,“鹿鸣”是读书人的精神支柱。“鹿鸣”一词遂有科举及第、科场得意之意。
在我国四大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中,多次出现以梅花鹿诠释利益与统治的成语。即,逐鹿中原、鹿死谁手、指鹿为马等等。
鹿与佛教文化
佛教经典《太子瑞应本起经》卷上云:悉达多太子入山修道时,遇到两位猎人,遂自忖:既已弃家,则不宜如凡夫被服宝衣,犹存欲望。故脱去宝裘,而向猎人买鹿皮衣,并披着离去。
▲ 敦煌壁画《鹿王本生图》局部佛祖释迦牟尼三十五岁生日时,众教徒捧寿桃,进献一对梅花鹿以示特别庆贺,在我国山西省大同云岗石麓中的石雕描绘了这一宗教历史传说。
鹿与道家文化
在道教中,鹿常常为仙人的坐骑,李白一生热衷于寻仙问道,所以被冠以“诗仙”之称。在李白名作《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的句子。
幽居山林,逐食良草,安于自然,具有恬净无为的道家气息。所以,古代隐士以戴梅花鹿皮帽为身份、权威、修身养性的象征。有一成语“鹿衣牧世”,往往被用来比喻有才能的隐士,虽隐于山林,但其高尚的情操仍能影响天下。
▲ 故宫博物院藏广绣鹤鹿同春图(丝织品)鹿与中医文化
在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梅花鹿是代表健康长寿的灵物。鹿茸药用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五十病方》中(公元168年),记载燔鹿角治疗肿痛。以后历史医书都记载了鹿茸有“益气强志”、“生精补髓”疗效和作用。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上有很多药都以梅花鹿为伍;明代医圣李时珍名著《本草纲目》特别注解梅花鹿有二十六处可以作名贵中药配方。
近代《中华大药典》详尽记载了梅花鹿的药用价值。故此,梅花鹿的药用价值在祖国经典医学中才能千年传承。
近代中医认为鹿茸为补阳药。在医疗实践中,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均有较好效果。鹿以及其产品的临床上亦有广泛应用。如“鹿角盘制品、鹿角胶、鹿角霜、鹿血、鹿茸血、鹿骨、鹿骨胶、鹿筋、鹿鞭等。
除此之外鹿尾、心、肝、脑、胎盘均可单独或与中药配伍用于临床治疗,这在中医史上可谓绝无仅有。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