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语_“门前坟,房后水”,这句话并非迷信,生活中不妨多留意下

自古以来,民间流传的各种各样的俗语从来不曾断过,这恰恰是因为在那个科技不够发达的年代,人们只能通过幻想出的神灵来解释一些正常状况下无法解释的现象。

而现今大多数人就会认为俗语只是古代老百姓的迷信。由于俗语一直流传下来,故而现代社会的老人也依然熟知,人们也因此对俗语形成了刻板印象,深以为它们全都是“迷信”之说。

但其实并非如此,很多俗语也有它背后的深层意义存在。譬如:“门前坟,房后水”,看似迷信的背后,实则有其“科学”意义。

“门前坟,房后水”

“门前坟,房后水”的本意是告诫人们房屋选址的重要性,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内在意义呢?

首先,“门前坟”根据字面意思当然就是房屋门前有坟墓,而它实际表示的意思就是“不祥”,也就是不吉利,对于居住这座房屋的人家来说相当不吉利。

“房后水”同理,是指房屋后面有溪流或者河沟,而其背后的真正含义则是人们在修建房屋时,不能把房屋建在溪流或者河沟的前面。

前者表明修建房屋的时候,不能将房屋门口对着别人的坟墓,两者的意思都表明修建房屋时选择正确的位置极其重要。

那么,为什么又会出现这样的说法呢?原来,这句话跟古代的风水学说有关。据说在修建房屋时,只要避免出现这两种情况,就可以为家庭避灾避难,保佑全家平安。

或许听到“风水”二字,大多数人又会开始认为这是“迷信”,其实在这两句话的背后也蕴含了一定的“科学”道理。

“门前坟”:如果一户人家的房屋门前有一座坟墓,当主人打开房门,坟墓就正对着自己的家,主人第一时间是否会感到害怕、恐惧、瘆得慌?

其二,自古以来就有“死者为大”的说法,对于已逝的人,总是讲究“入土为安”。他们的坟墓也通常在山林偏僻幽静之处,没有谁的坟墓会建在家门前。

因此,这也是告诫人们避开这些令人恐惧之处,同时遵循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已逝者的“礼数”。

而“房后水”在古人看来,如果房屋后面有水,那么自己家里的好运也会被水连带冲走,人就会因此变得万般倒霉。

其实这是与古代房屋的建筑材料相关联,在古时候,人们的房屋大多是泥土堆砌而成。不似现今城市的钢筋混凝土,水的力量是庞大的,若是房屋长期遭受河水等的冲击,泥土自然禁不住,房屋也会由此倒塌。

另外,在这之后也还有另一种说法,房后有河流,就会导致家破人亡,这也不难理解。

在房屋被水冲倒之后,正在房屋居住的人自然无法活着走出,而外出的人自然没有办法回到家里来,便只能在外流离,所以才致家破人亡。

俗语的价值

在中国历来的传统文化发展中,众多俗语能够被流传下来,也有它自身的一些重要价值。

首先,俗语是古代的人们在日常的生活、劳作经历中总结出来的,它是前人的经验累积。

其次,俗语是人们最淳朴的语言,没有特别的文学修饰词,也没有华丽的雕琢。但当人们脱口而出的时候,却总是感到朗朗上口,这也是俗语独特的魅力之一。

另外,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产生了这些语言,并通过口头相互传递,最终流传下来,和如今有手机、电脑等工具进行留存又有较大的差异,

而它留下来的,也是更为精炼简洁、人们读来易懂的句子,这也为俗语的流传提供了很好的持续传播的可能性。

有趣的俗语故事

“飞毛腿”:最初来自于传递消息的驿站,由于古时候的交通并不发达,人们之间的通讯也极其困难,于是便出现了飞奔传递消息的人,就被称作“飞毛腿”。

在人起码送信的时候,遇上距离很远的两地,人和马不能一直跑完全程,那样会因为筋疲力尽而导致传递消息的时间延长。

于是人们便想到让人和马以最快的速度飞奔一段路程,接着在下一个接驳驿站换人换马,如此不断重复,就能使两地之间传递消息的时间最大程度地缩短。

在秦朝以前就已经出现了这样传递消息的方法,但是到汉代的时候,政府将其变成制度化的管理系统。

最初,这样的方法只是用于官兵打仗传递战况,但在元代之后,开始渐渐地出现了民间书信等的传递。

在每一个接驳驿站,常常都有事先准备好的精力充足的“千里马”,人可以在驿站喝茶、住宿。

不得不说,这样的设置,真的为古时候的人们传递信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吹牛皮”:吹牛皮这句俗语是说大话,最初来自于陕西、甘肃一带,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人们要过河时,都要乘皮筏通过,人们常常使用晒干后涂上漆的羊皮,往里吹气就能使其鼓起来,类似于现在漂流用的皮划艇模样。

之后人们再将几张吹好二点皮捆在一起,成为一个大的皮筏,从而承载更大重量的人和物,而羊皮筏通常是很小一只,有人就表示,自己不仅能吹羊皮筏,还能吹起牛皮筏。

之后便有人找到这个声称能吹牛皮筏的人,还给了他一张牛皮,但事实证明,那个人根本无法吹起牛皮筏,因为牛皮很大。

从那之后,人们才开始用“吹牛皮”来形容像他一样说大话的人。

像这样有意义的俗语还有很多,例如“衬托虽小、能压千斤”;“吃药不忌嘴、跑断太医腿”等,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能够流传至今也有它自身的意义及价值所在,我们应该珍惜!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