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心因性口吃?它和孩子的心理、性格有什么联系?

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一诺是个4岁的可爱小姑娘,平时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去年九月份的时候,一诺进入了幼儿园。和其他经常哭闹的孩子不同,一诺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懂事的。到了幼儿园后,她既不哭也不闹,安安静静的,话也不多。

其他孩子的爸爸妈妈都经常夸赞一诺,表扬她安静乖巧。但他们不知道的是小姑娘有非常严重的口吃问题。无论是面对亲人还是陌生人,孩子说话时总会不自觉地停顿、重复,也很少和别人有眼神接触。口吃是如何在孩子身上发生的呢?这还要从爸爸说起。

一诺爸爸的育儿方式非常严苛,孩子从小接受的教育便是要对亲人和外人客气有礼貌。有人说这不是挺好的吗?其实,爸爸严格的教育方式已经对孩子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

当对孩子的行为稍有不满意时,爸爸会不分场合地进行指责和纠正,甚至会让孩子重新做出一些行为。孩子刚到我们机构时,进门没有喊人,爸爸就让一诺重新进门,然后说“老师好”。我们也发现,只要爸爸在身边,宝贝就表现得非常紧张,连孩子的童真和活泼都没有了。

口吃是心理疾病带来的吗?

口吃是一种语言节律的失调,而这种失调是如何产生的至今还是一个谜。先天生理异常、后天疾病、教育不良、成长环境混乱……到底哪一种才是引发口吃的真相,相关研究还在进行中。不过,我们可以确定的是心理失调一定是导致口吃的原因之一。

这种由于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问题一般称为心因性疾病。当然,口吃并不能算是疾病的一种,而只属于语言问题,3-5岁是常见、多发期。典型的口吃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这时正是儿童学习和掌握口语表达的关键期。

在这一段时间里,孩子一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语言体系,能使用简单的句子,同时模仿能力和语言记忆能力处于最强时期;另一方面,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还比较差,如果这时孩子身边出现口吃者或受到外界刺激,那么就有可能诱发口吃问题。

一诺的经历并不罕见,爸爸妈妈的完美主义育儿方式无疑带给孩子巨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导致孩子连在家长面前说话的勇气都消失不见后,生怕被责骂批评的孩子在开口时自然会战战兢兢的,左右为难的情绪占据了心灵,口吃怎么可能不出现呢?

心因性口吃的发生有哪些条件?

大部分的儿童口吃行为和生理情况的联系不大,甚至可以说毫无关系。我们刚才说过,心因性口吃是由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而精神和心理这类比较唯心的领域离不开环境的塑造和外界的影响。

我们甚至可以说,绝大多数的儿童口吃都是因为环境和外界的不良反馈带来的。一诺就是个很好的例子。当外界给予孩子行为的种种反馈时常是负面的,且持续时间很长,或者突然发生,就会把口吃带到孩子的身上。

情绪紧张

儿童的口吃与情绪有关,患口吃的孩子多数是情绪容易紧张,而且易受外界影响的。父母如果对孩子的要求过高、管教过于严格、强迫孩子当众表演或是强行纠正左撇子,就会使得孩子处于高度紧张和焦虑之中,随之而来的是构音器官的紧绷。

模仿

心理学认为,口吃是可以学习的。我们小时候经常会听到父母告诫我们说“不要模仿结巴说话”“不要总是学斗鸡眼”,因为长期如此就有可能养成习惯,再也改不回来。

儿童都有强烈的好奇心,而且3-5岁是模仿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周围有口吃人群的存在,孩子会因为觉得好玩加以模仿。口吃又是非常容易模仿的,一群孩子在一起的话,很有可能因为一个口吃者的存在而出现一大堆口吃儿童。

强化

在口吃研究中,什么叫强化呢?其实很容易理解,当孩子沾染上口吃恶习后,也许家长在初期稍加干预就能让孩子恢复正常,但有的家长非但不介入,反而对孩子的语言状态进行重复、迎合、发出笑声。孩子以为这是鼓励和赞赏的表现,就会越说越起劲。

还有的孩子本来口吃症状并不严重,但父母却通过纠正、批评、责备和训斥等形式使得孩子发现自己的问题也许非常不好,于是心理负担不断加重,让口吃更为严重。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