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想去幼儿园,找外部的原因,不如正视问题提升孩子能力

新生入园的适应期,根据孩子的情况不同,大概从一个星期到一个月不等,有的孩子甚至在小班的第一个学期都在适应中。

正是因为孩子处于入园的适应期中,所以即便是开学一段时间,也可能出现突然说不想去幼儿园的情况。

对于上了一段时间幼儿园,又突然说不想去的孩子,家长有时候就会怀疑是不是因为孩子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是被欺负了,所以不喜欢去幼儿园了。

其实孩子不想去幼儿园,也是一种正常的想法,即便是上了一段时间,幼儿园的孩子也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有可能跟自身的情绪有关,也有可能跟在幼儿园的遭遇有关。

从内在原因来分析,孩子不想去幼儿园,主要是因为性格、自理能力、适应能力等方面。

自测可能影响孩子入园积极性的内在原因。

孩子的自理能力较差。

孩子的自理能力如果比较差的话,尤其在家中事事依赖家长,不会自己穿脱衣物、自己吃饭等,在进入幼儿园以后适应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刚入园的时候,孩子们去上厕所或者是吃饭的时候,如果不能独立完成,老师可能会给予一些帮助。但是过几天以后,老师就会鼓励让孩子独自去尝试。

自理能力较差的孩子在多次尝试的过程当中,总是做不好,就会有挫败感。这样也会影响孩子去上幼儿园的积极性。

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弱。

情绪管理能力较弱的孩子在幼儿园当中,一旦遇到一点小挫折,就很容易引发自己的负面情绪。

比如,没有受到老师的关注,或者是在跟同伴交往过程当中遇到了挫折,这时候孩子的负面情绪爆发,就会让他因此对幼儿园都产生抵触的情绪。

孩子的性格较为内向,不擅长主动与人交往。

有些孩子性格内向,不擅长主动的与人交往,在幼儿园里面没有同伴一起玩,就会觉得有些无聊,有时候会因此不想去幼儿园。

总而言之,影响到孩子入园积极性的这些内在原因,都是因为孩子的一些能力还没有达到适应幼儿园的要求。

帮助孩子尽快地适应幼儿园,家长的做法是很重要的。光盲目地着急,或者是觉得幼儿园的环境不适合孩子,这样的想法并不能有效地去帮助孩子。

上完幼儿园还有小学、初中,越往后越需要孩子依靠自身的能力去适应新的学习阶段。在幼儿园这一阶段,因为孩子年龄的限制,所以需要家长更多的帮助和引导。

家长帮助孩子提升三大能力,助力孩子适应幼儿园。

【一】增强孩子的自理能力。

不少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以后,不会自己使用勺子吃饭,上厕所不会穿脱裤子。这些都是因为在家中家长帮孩子做的太多,没有给孩子去学习的机会。

其实在上幼儿园之前,这些自理能力就应该让孩子学会了。在孩子进入幼儿园以后,家长也一定要对孩子在家中的行为要求有所提高,不能再事事包办。

但凡在幼儿园里需要孩子自己做到的事,在家中家长也要让孩子自己去做。不能在幼儿园里自己做,回到家中还有家长来帮助。这样孩子的自理能力是不能提高的,而且会让孩子对家长产生依赖心理,更影响去幼儿园的积极性。

家长一要相信孩子做得到,二要多鼓励和肯定孩子的进步。这样会让孩子更有动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二】增强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

在进入幼儿园以前,孩子这两三年的时间都是跟家人度过的。一大家子的成年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很多事情都会以孩子为中心,孩子受到的关注也比较多。

家长的过度关注和娇惯,会让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较差。一旦自己的要求没被满足,就容易爆发负面情绪。

帮助孩子增强情绪管理能力,能够自己调节负面情绪或者是避免产生负面的情绪。家长在家中要先逐渐改变之前娇惯的教养方式,不能处处迁就孩子。

另外,家长可以通过跟孩子沟通,或者是在亲子阅读的时候,用生动的故事让孩子明白,在遇到不同的情况时,该如何去处理自己的情绪,如何管理自己的行为。比起讲道理,孩子会更喜欢听故事的方式。

【三】增强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

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对其学习、生活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里不仅仅是指孩子跟同伴之间的交往,跟老师互动,参与集体活动,也都属于社交能力的范围。

有的孩子在幼儿园里,不敢跟老师说话,有时候想上厕所也不敢举手说,其实这也是孩子社交能力不足的一个表现。

内向是孩子的性格,不是说内向的孩子社交能力都差。无论是内向还是外向的孩子,都需要掌握一定的社交技巧,才能够提升自己的社交能力。

比如在交朋友的过程当中,如何去跟同伴打招呼,才能够获得别人的信任,交到朋友呢?同伴交往中,如何处理矛盾呢?在集体活动当中,如何才能够和同伴更好的合作呢?这些都是需要教给孩子的实用社交技巧。

家长可以针对不同的问题,来教给孩子一些简单实用的技巧。情景模拟的方式,由家长和孩子一起来进行互动,这样的方式很容易让孩子接受。

还可以通过跟孩子一起阅读有关社交能力的绘本或书籍,让孩子从中学习社交技巧,提升社交能力。

孩子进入幼儿园,去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对孩子来说是一个挑战。对家长来说,也是一个成长的过程。

家长要用成长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入园的问题,光是担心和代替孩子去做一些事是没有用的。家长需要帮助和引导孩子自己去成长,来适应新的阶段。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