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与名俗的关系
龙与名俗的关系
龙在古代的时候是王的象征,皇帝都用龙来做代表,那么龙有什么民俗呢。
二月二这一天,是春节过后的一个重要的民俗节日,是汉族龙的节日,被称之为“龙抬头节”,或称龙头节。这一天北方农村普遍流行吃炒豆(苞谷花)、吃猪头、啖春饼的习俗。杀年猪的猪头要等到二月二来吃。即使是在城市,人们也都要买上一块猪头肉吃。至于县城特别是乡村,常以五色线将秫秸梢(高粱秸秆梢)连缀成串,系以各色布剪成的小圆形布块,做成长虫形佩带在小孩帽上或身后,谓之“戴龙尾”。这一天,各家还要由家撒灰至井旁,蜿蜒若龙,谓之“领龙”,或曰“引龙”。这一天禁止妇女做针线活儿,因为传说神龙在这一天要抬头观看天下,使用针会刺伤龙的眼睛。这一天人们争抢着剃头,或曰剃龙头,以图吉利。二月二这一天,门窗、炕沿各处要插香,谓之可以熏虫,使之绝灭。“是日晚,人家亦有燃放烟花爆竹者(民国《双城县志》),庆祝龙抬头节”。“领龙”不仅二月二这一天,在望奎等地正月二十五日,也就是“添仓日”,也要从室内撒灰线于井沿,谓之“引仓龙”。添仓日亦忌针,恐刺仓龙之首也。(民国《望奎县志》)
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我国北方广泛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并有“龙抬头日照”的俗信,认为这一天阴晴可以预卜一岁的旱涝,天气晴好主旱,天气阴下雨主涝。
龙的节日,旧时流行于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关龙的节日还有五月二十日的分龙节等。中秋前后以庆丰收为主题的草龙节,现在在好多地区仍然红红火火地举办着。在其他汉族地区还有不尽相同的各具特色的龙节。全国56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和龙有密切关系的少数民族至少有33个。而黑龙江与龙有关系的少数民族就有蒙古族、满族、赫哲族、锡伯族。
建于13世纪的元朝,是由蒙古族统一中国的朝代,专制皇帝对龙纹的垄断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据《元史·世祖四》载,忽必烈曾于至元七年(1270年)下诏“禁缯段织日、月、龙、虎及以龙、犀饰马鞍者。”之后,又于至元十二年(1275年)对皇帝的服饰作出了“天子冕服……匝以云龙”、“衮龙服……升龙四、复身龙四”、“蔽膝……绣复身龙”(《元史·舆服一》)等规定。元朝宫廷中的舆辂、仪仗等也多用龙纹,如“金装雕木云龙”、“青绣云龙瑞草”、“龙头竿绣氅”、“五色龙旗”(《元史·舆服二》)等。从清咸丰八年(1858年)到1930年,蒙古组织发动的“独贵龙”运动此起彼伏,成为中国蒙古族人民进行民主革命的重要组织形式。“独贵”在蒙古语中系“圆”之意,凡参加“独贵龙”的人到指定地点,围成圆圈形,共商斗争大计。他们在讨论通过的决议上,或给王爷的呈文上签字,均呈圆圈形,“独贵龙”一词即由此来。将圆圈形以“龙”相称,反映了蒙古族人对龙的认识,出土于内蒙古赤峰市三星他拉村的红山文化玉龙,就呈圆圈状。
满族同汉民族一样崇拜龙。其祖先女真人就开始崇拜龙。1956年于阿城出土的高19.6厘米、重2.1公斤的铜坐龙,便是最明显的例证。据《金史·舆服志》记载,铜坐龙应是金代皇帝辇辂上的饰物,现在已成为金源历史的标志性文物。到了清代,满族人也同汉族人一样过龙抬头节。比汉族略有不同的是,二月初一这一天,一些地方的满族群众开展使用草秆、花布等做成大龙和小龙。大龙做好后摆在院中醒目位置,作为祭祀、礼拜的对象;小龙则挂在孩子的身上,起避邪祈福的作用。二月二这一天,早晨一起来,男男女女、大人小孩都不准在室内梳头,说是怕碰着龙头。家中长者“引龙”之后,全家举行祷龙仪式,给龙行礼磕头,说一些祈求保佑的吉祥话。随后全家吃“龙鳞饼”、“龙须面”和“烀猪头”。这猪头是年前宰得,大年三十摆上供台至初六取下,存放起来,到二月二这天才拿出来吃。孩子们这天可以剃头,谓之“剃龙头”,说辞是“年年剃龙头,长大有出息。”
正月二十五日也是个好日子,满族人称为“龙凤日”,常在这天修订家谱、族谱。
锡伯族是动物崇拜的民族。龙是锡伯族萨满副神之一,称“穆舒鲁莽恩”。萨满多在跳神治病或学萨满神术时呼唤,以求帮助其与病魔搏斗或求其让萨满徒弟通过“关卡”。受汉族文化的影响,锡伯人也过二月初二的龙抬头节,进行“引龙”活动。另外,龙凤图案经常出现在锡伯族的民间美术作品中。
赫哲族也是把动物视为神灵的民族。赫哲族认为,龙待人友善并且具有驱逐恶魔的能力,龙的化身是雷和闪电。赫哲族认为龙可以消灭各种凶恶的东西。“当龙在天上出现时,魔鬼就乱藏乱躲”。所以赫哲族新娘长袍上的后背绣有大鳞片状的花纹,犹如遮护新娘的铠甲。另外还有按棋形顺序排列的深色方块图形,作用和鳞片一样。这些鳞片形状的图案表示龙的鳞片。长裙的背面还有体积很大、涂着各种颜色的模拟成对的龙图案。新娘在龙的保护下,自然会非常安全。为你进行解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