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民间鬼神的传说

关于中国民间鬼神的传说

从汉朝迄今的两千年里,中国人的“天神观”又起了很大的变化。一方面印度佛教传入,影响力逐渐扩大。特别在唐朝之后,佛教(尤其是禅宗)与儒家思想的融合,衍生出宋明两朝的“理学”(又称“新儒学”),在知识分子间成为主流思潮。另一方面,汉朝之后“阴阳五行”学说以及民间宗教的兴起,也使中国人的“天神观”有很大的转变。 中国古代的原始宗教相信,人死后有另外一种存在状体,通常称为神(“伸”之意)或鬼(“归”之意),甚至有时“神鬼”并称。所以《礼记》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至于我们所谓的人格化神——造物者,古代多称之为“上帝”或“天”,并不称之为“神”。因此,孔子的“敬鬼神而远之”,及“不语怪力乱神”,所说的“神”不是指创造万物的神,而是指民间百姓所相信的鬼神。 但是民间信仰所形成的“小传统”,与上层知识分子的“大传统”往往有很大的分歧。从孔子和汉朝的儒者到宋明的理学家,一般都将生死看成是一个自然界的过程,却否认有超自然世界的存在。在这些上层知识分子看来,葬礼和“祭祖”只有一种维系社会秩序的伦理功能,而没有宗教功能。这就是所谓的“大传统”。 然而在民间的一般百姓,却未能满足于这种将“鬼神”物化的思想,他们与世界许多其他民族一样,深信有一个超自然的“灵界”存在。所以,当佛教与道教提供了有关死后的种种不同的解说时,就发展成中国人独特的民间宗教,成为大部分中国人的信仰。在目前中国民间宗教的各种神灵中,就包括古代神话故事中的人物(如伏羲、西王母)、阴阳五行及星斗、民间英雄或功臣(如关公、门神、妈祖)、佛教人物(如佛陀、菩萨)、小说人物(如海龙王、孙悟空)和祖先等。这就是所谓的“小传统”。 清朝初年发生的“礼仪之争”,就突显出中国传统社会“天神论”的多样性及复杂性。利马窦因为多半接触的是中国社会上层的士大夫们,因此认同他们对“祭祖”和“祭孔”的观点,即“祭祖”和“祭孔”主要的是伦理功能,而非宗教功能。所以利马窦及耶稣会的传教士们同意中国天主教徒“祭祖”和:“祭孔”。但是当道明会的传教士来华之后,他们接触到许多中下阶层的信徒及民众,就发现在这些人的心目中,“祭祖”和“祭孔”的宗教功能是超过伦理功能的,因此反对中国信徒参与“祭祖”和“祭孔”这种宗教活动。两派宣教士争执不下,最后在利马窦过世100多年后,教廷接受道明会的意见,决定禁止中国信徒“祭祖”和“祭孔”,引起康熙皇帝极大地反弹,以至于宣布禁止天主教的传教活动。 在300年后的今天,如果我们要问究竟哪一边的观点比较正确,这恐怕还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因为从利马窦到康熙,他们对“祭祖”和“祭孔”的观点,是代表中国上层知识分子的“大传统”。但是道明会的传教士们,却看到中国大多数民众的宗教“小传统”。这两方面都各有其代表性,却又没有任何一方能代表全体中国人的宗教观。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到明朝之后,在中国传统社会里,无论是多神论、泛神论甚至是无神论,都各有其信仰者,唯独上古时期的“一神论”,却几乎已经消失无踪了。为你进行解说。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