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总是控制不住强迫自己”,强迫症究竟因何而来_

大学期间,我遇到过一个室友,被大家戏谑为有强迫症。

“事情是这样的,我们大学宿舍的厕所在阳台的外面,因为学校离海边比较近,厕所门不关就会发出咯吱咯吱,像是在呻吟的声音。于是便有了宿舍明文规定,晚上上完厕所必须把门锁住。一开始很多人会忘记这个规定,只有那位强迫症的室友每天晚上都会起身检查厕所门有没有关。有一次清晨她告诉我们,昨天晚上她起夜了又不下十次。后来临近毕业时,我们宿舍换到了另外一边,厕所是在屋子里面的,不会发出怪声,但这个室友还是每夜每夜的反复起身去检查,直到毕业她也还是这样。”

分享这个故事,主要是想要跟大家聊一聊关于强迫症的事情。我们许多人,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强迫行为。就拿我自己来举例吧!我每天入睡前都要检查一下手机充电插座有没有插好,很多时候我都是插好的,但躺下后,我还是会反反复复思考这件事,直到我起身确认过后我才可以重新入睡。

这样的案例,听起来是不是很有共鸣,很多人会把这种行为归咎于强迫症,强迫症作为我们热门的网络词汇而言,通过大多数人理解的范畴,可大致解释为反复的、不受控制的做一件事情。而能够与此关联起来的,就是操控我们强迫行为的强迫思维,也就是让我们反复思考、辗转难眠的思绪,它是埋伏在我们大脑深处的一种思维模式,是潜入式的,它往往是跟患者的想法、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偏差,患者一度想要吱吱却不能为力。因此,长期下来,患者会出现焦虑、不安、痛苦恐惧等心理。

严重强迫思维行为包含以下几种:

碰了不干净的东西,格外的担心自己沾染细菌,反复的洗手直到脱皮也不罢休

看到尖锐物品,脑子里就开始了不断地幻想自己受伤或是伤害他人

出门前会反复的检查家里的电器等,通常会浪费上一个小时以上的时间

强迫往往跟偏执挂钩,同样的,强迫行为也跟反强迫挂钩,我们在不断地进行强迫行为时,脑子里还会出现一个声音告诉我们这种强迫行为是错误的、有害的,要终止它。于是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开始了对抗模式。但最终的结局,往往是反强迫没办法遏制强迫行为,但会开始新的一轮强迫模式。

为什么会这样呢?

心理学有个“白熊效应”。美国心理学家丹尼尔·魏格纳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他要求参与者尝试不要想象一只白色的熊,但结果参与者的思维出现了强烈的反弹,大家的脑海中都浮现了一只白熊的形象。所以这个实验也被称为反弹效应。

越是想忘记却记得越牢,这就是我们的强迫与反强迫的关系佐证。

最后,我们该如何减少对自己的强迫行为呢?

放下执念。首先我们要认清我们所谓的执念之所以会成为执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没办法放下它。就拿爱情举例,张爱玲就举过红玫瑰跟白玫瑰的故事,陈奕迅也在歌里唱到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可真正的爱情,从来就不是单向的、强迫来的,试着放宽心态,给爱而不得的自己更广阔的空间去思考。(得到了会怎样,不得到又能怎样)

尽量减少反刍。我国有句古话叫做:“吾日三省吾身”,告诫人们在反思中成长。但是这边我要跟大家说的是,如果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无力改变现状的情况下,过多的反思行为只会让我们变得更加痛苦。所以放过自己,给大脑一些肆意妄为的空间。

释放部分压力。强迫行为还伴随着压力的来袭,高强度的工作、高难度的学业都会造成人们做出强迫行为。不要心心念念一个目标给自己增加压力,而是将尽力而为作为自己的目标以及评判自己的标准。这样你就不会陷入自责的困境。

人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的强迫行为,面对强迫我们不用急于去改正它,而是去寻找它背后想要传达给我们的信息。有时候,强迫行为还会带给我们一部分的积极作用,帮助我们学习跟成长。

但假设你的强迫行为已经严重造成了你生活的不利以及给身边人造成了困扰,建议还是寻求心理导师的帮助哦~

图片内容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