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岁硬核姥姥退休当网红,吸粉百万,真实身份曝光后,她可不简单
人人自媒体时代,也是人人皆可线上“整活”的时代。
最出名的,大概就是靠“龙吸水”和“整活翻车”火出圈的跳高运动员张国伟。
如今这类蕴含着科学道理的小节目,备受粉丝追捧。
一个奇妙的现象,总能激发大家的求知欲。
然而在这个领域,有一位72岁高龄的吴姥姥火了。
跟年轻人只图一乐不同,她不光会“整活”,还懂科普。
天文地理、生活常识,她都能给孩子们讲解得妙趣横生。
木棍、硬币、气球、锡箔纸、漏勺、晾衣架……这些简单到不能再简单的道具,在她手中都变得有魔力。
看完她的视频,大家直呼:
“厉害了我的姥!
这才是短视频该有的样子!”
而当这位姥姥的真实身份曝光:她可真不一般。
01
▼
硬核姥姥,在线“整活”:
原来这就是理科生的浪漫~
说起物理这门学科,爱的人爱死,恨的人恨死。
高中时代,很多人选择文科大概就是因为让人头疼的物理。
晦涩难懂的原理,枯燥的公式,外加让人头秃的演算,面对这些,实在没法让人提起兴趣。
但很多孩子在吴姥姥的帮助下,不光爱上了物理,还学会了探索万事万物的基本法则。
很多家长甚至把她称作:全网最高级别家教。
不得不说,吴姥姥讲课真的硬核!
比如前段时间,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升空,吴姥姥用一个气球为大家展示火箭的发射原理。
用塑料瓶加液氮告诉孩子们什么是第一宇宙速度。
当台风来袭,吴姥姥用木棍、棉花糖搭起一座高楼。
阻尼器的抗震原理便一目了然。
吴姥姥还精通“悬浮术”,一言不合就施展魔法。
这好像不是在学物理,而是身处魔法学校的课堂。
我们常说,“理科生的浪漫让人看不懂”。
吴姥姥却让所有人都看懂了物理这门学科的浪漫。
她的实验室就像是机器猫的口袋,总能变出孩子们想要的东西。
网友感慨:
“如果当年我有这样一位有趣的物理老师,现在肯定不用搬砖了。”
但她可不是一位普通的物理老师。
因为除了这些简单的小实验,她还经常讲起“大国重器”:介绍中国天眼、重离子加速器、郭守敬望远镜、人造太阳……
尖端物理学科普,吴姥姥也是信手拈来。
吴姥姥把“天眼”比作铁锅
其实这位姥姥的本名叫吴於人,是同济大学物理学教授。
她讲了近30年《大学物理》,作为第一作者编纂过大学课本,还拿过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更是亲手带出无数“高精尖”人才。
可以说,她的一生都奉献给了讲台。
吴姥姥年轻时候去江西插队,在一所民办小学开启老师生涯。
后来读中专,选择物理专业,成为一名中学物理教师。
高考恢复后,吴姥姥和学生一起备考,以全县第二的成绩考入江西工学院(后与江西大学合并为南昌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
1991年,吴姥姥进入同济大学,任职近20年。
如今很多学生刷到她的视频,都会自豪地留下一句:
有幸听过吴於人教授的课。
而姥姥的“走红”也不是偶然,她专注科普工作已有16年。
很多人不懂:
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教授,为何对如此简单的科普工作情有独钟?
对于她来说,尖端科研固然重要,做好基层科普也是意义非凡。
因为这能引导更多孩子爱上科学。
02▼
物理学“老顽童”?
其实她还有一个更大的理想
打开@不刷题 这个抖音账号,你会发现粉丝们都在评论区喊“吴姥姥”。
但吴姥姥说,这个名字是她自己取的。
因为她在同济带过很多学生做研究,现在很多女学生都有了小孩,按辈分应该叫姥姥。
而吴姥姥现在所做的,也正是为了更年轻的下一代。
吴姥姥在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中发现:
很多孩子都是不断地刷题中争取更高的分数,并不真正了解科学探索的纯粹乐趣。
即便是物理专业的同学,大多也只是擅长做题,选择这个专业并非出于热爱。
“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眼睛里的光亮消失了。”
接受采访时,吴姥姥更是感慨说:
“我觉得可惜的是,很多中学老师自己也不熟悉实验,一些基础实验技能考试都不合格,物理教学自然变得枯燥。
与其说对学生有期待,倒不如期待物理老师。
物理老师首先要喜欢物理,去努力地发现物理的美和趣味,把自己的发现注入感情再传授给学生,那物理课肯定教得好,学生也肯定喜欢。”
而之所以会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因为吴姥姥自小深知:
兴趣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吴姥姥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航天人,虽然工作繁忙,但能陪伴孩子的时候绝不敷衍,还会发挥专长把科学知识带进日常生活中。
比如煮饺子时,一起思考饺子为什么会浮起来?
把湿手绢贴在玻璃上,为什么不会掉下来?
……
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既是童趣,也是最好的启蒙。
这些童年的印记也驱使她成为一名与众不同的教师。
在做大学物理课程研发时,吴姥姥会有意让实验器材的选择、布置更贴近生活。
设计实验内容时,也不光是为了让学生学会知识,她会着重思考如何让学生获得乐趣和成就感。
即便是现在,她仍会花费很多心思让知识转变成有趣的“小游戏”,然后根据设想购置大量器材,把房间堆得满满当当。
吴姥姥在她的课堂上对孩子和家长讲道:
“很多人都认为现在的小孩子没有好奇心了,被学习压抑住了。
但我认为,好奇心还是人皆有之。
只是很多人的好奇心没有用到点子上。”
吴姥姥的理想,就是通过有趣的实验,通过神奇的现象,让更多孩子的好奇心用到点子上。
03▼
吴姥姥说:
“年轻人的生命是宝贵的,
刷题太耽误时间了”
看过吴姥姥的视频,都对这句“科学重器,筑梦未来”印象深刻。
毫无疑问,科技是国家的未来。
“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
这正是吴姥姥坚持做科普的初心。
其实早在退休前,吴姥姥就和他的同事开始致力于把演示实验、探索性实验等大学的教学方法用在青少年身上。
2007年,她通过努力争取,获得了上海市科委、教委的支持,建立了同济大学物理实践工作站,也是上海第一家对青少年开放的大学实验室。
2018年,“不刷题”俱乐部成立,同时短视频兴起。吴姥姥决定把实验搬到线上,让更多孩子受益。
在吴姥姥眼中,每个孩子都是一张白纸,只要恰当地启发和引导,“他们就能触摸到物理的真实模样,感受到乐趣。”
可知识跟生活之间存在着一条鸿沟,所以需要他们把知识还原到真实的生活中。
表面看上去这是一件小事,一旦做好了,就是一件不平凡的大事:
事关青少年的未来,事关一个民族的未来。
“年轻的生命是宝贵的,刷题太耽误时间了。”
其实不只是年轻的生命宝贵,72岁高龄的吴姥姥仍在争分夺秒地做科普。
吴姥姥平时还有培训教师、调研等工作,很多视频都是在晚上拍摄。
一条几十秒的视频看起来简单,却常常要拍上几个小时。
她跟年轻人一起设计脚本、头脑风暴,探讨如何让视频拍得好玩、准确、严谨。
这一坚持,又是3年多。
功夫不负有心人,如今“不刷题的吴姥姥”全网粉丝几百万。
每天看到自己的视频播放数百万次,看到大家因为她的科普视频获益,吴姥姥很快乐:
“我觉得孩子们快乐我就快乐,那么快乐的事情不做,那做什么呢?”
其实把科普做好,绝不只是传播知识这么简单。
当我们周围热爱科学的人越来越多,那这个社会也会变得更加生动、有活力。
想起电影《万物理论》里,史蒂芬·霍金的一句台词:
“生命不息,希望不止。”
致力惊世骇俗的科学研究很伟大,把知识带给普罗大众同样值得尊敬。
吴姥姥也说,只要有精力,她会一直把科普做下去。
为吴姥姥点赞,为扎根群众的教育工作者点赞!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