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禅宗的演变历程(2)
佛教禅宗的演变历程(2)
佛教禅宗的演变历程(1)四祖寺位于湖北省黄梅县城西北十五公里的双峰山中,原名正觉寺,又名双峰寺,曾是中国佛教寺院规模最大,僧众最多,香火最旺,声誉最高的名刹之一,也是全国首批僧众集体定居传法,过团体生活,实行农禅双修的典范寺院。四祖寺的取名,是因禅宗四祖道信大师亲手创建于唐武德七年(公元624),距今已有1370多年的历史。寺庙自唐到清香火不断,先后出了一百多名高僧,每年朝山的香客数以万计。唐代宗李豫追封道信大师为“大医禅师”。宋真宗敕赐“天下祖庭”。宋神宗敕赐“天下名山”。千百年来,寺庙历尽沧桑,几经复毁。明正德年间,寺庙发生火灾被毁,后由荆王牵头重建,万历年间坍塌,御史王珙接着修复。 清咸丰四年(1854)冬毁于兵灾,光绪年间复建。清未民初又毁,仅存十几间殿堂楼阁和一些名胜古迹。道信大师(580—651年)是隋唐著名高僧。俗姓司马,祖籍河内(今河南沁阳县)人,生于薪州永宁县(今湖北武穴市)。12岁拜僧璨大师为师,在三祖寺出家,苦修九年,深得僧璨大师的赏识。得到三祖衣钵后,应薪州僧众之请,在双峰山大宏佛法,广开禅门。提倡定居传法,改变了自达摩祖师以来的游化乞食为生的传统戒行方式,开创了农禅并重的禅风,对禅宗的发展和形成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五祖寺又名东山寺。位于黄梅县城东12公里的东山(一名冯茂山)。唐咸亨年间(公元670-674)由禅宗五祖大满禅师弘忍创建,故名。明万历年间重建,清咸丰四年(1854年)毁于兵燹后又重修。禅宗五祖弘忍、六祖慧能、名僧神秀在此参悟修行。寺内佛殿、佛塔成群,唐宋最盛时,有殿堂楼阁2500余间,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朝山香客多达十几万人。宋英宗亲书“天下祖庭”四字相赐。寺内现存有“大满天下祖庭五祖真身宝印”汉白玉印一枚和六祖坠要石一块,石重15公斤,上刻有“龙塑元年,六祖坠腰石”字样。弘忍是唐高僧,对禅宗发展颇有贡献。他在东山寺授徒时,不用传统的《楞伽经》,而改用《金刚般若经》。从此,这种传习法成为禅宗授徒的定式。弘忍选拔接班人的方法也很别致,曾今弟子们各作一偈,以分辨其司性高低。高徒神秀作偈说:\"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指拭,勿使惹尘埃。\",惠能的偈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慧能的悟性高,所作偈能见本性,而神秀的悟性略逊一筹,所作偈未见本性,于是将慧能定为接班人。弘忍所倡导的这种禅风影响深远,早已波及东南亚和日本,每年慕名而来五祖寺的参谒者至今不衰,且有与日俱增之势。 惠能因作谒得到了弘忍赏识后,弘忍便秘传禅法,付与法衣钵孟,成了禅宗六祖,弘忍的大弟子神秀因未能得到师傅亲付衣钵,于是纠集门徒,欲害惠能,夺回衣钵,弘忍见有人想害惠能,便吩咐他从速南去,临行前对他说“逢怀则止,遇会则藏”(怀指今怀集县,距四会140多公里,会指四会市)。惠能便带着衣钵匆匆南下,神秀派人跟踪,直到韶州(今韶关市),还有人追逐他。惠能想起师傅的嘱咐,为了避开敌人,隧往四会,当他走到龙头铺子林时,见那里山高林茂,地势偏僻,景色宜人,村民以耕种、打猎为生,他想猎人以杀生为业,又多在山林中出没,是避开敌人追踪的最好处所,于是便找到一个姓叶的猎户家住下来,当时惠能还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惠能经过多年的避难藏身经历,亲自接近下层乡民,对他后来的宗教哲学影响是很大的,如他主张“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意思是不用背诵佛经,不要累世修行,只要放下屠刀,便可立地成佛,六祖还认为“下下人有上上智”。其佛教理论都是有中国自己宗教哲学的独特见解。 惠能在佛教史上称“东土禅宗六祖”、“中国佛教南禅始祖”。惠能改造了传统佛学,创立了中国禅宗理论体系,使佛学“中国化”。惠能经其43名弟子的嗣法,形成河北临济宗,湖南沩仰宗、江西曹洞宗,、广东云门宗、南京法眼宗等5个宗派。一千多年来,南禅香火缭绕不息,至民国时期,“举国僧徒除蒙藏喇嘛外,什九皆南宗子孙矣。”六祖寺位于广东省四会市贞山风景区内。 湖北黄梅县素有“小天竺”的美誉,“蕲黄禅宗甲天下,佛教大事问黄梅”更体现了其在中国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历史上,黄梅是一个佛教国,在方圆不大的地界内, 禅宗四祖道信大师设道场于双峰山(又称西山),五祖弘忍大师接受四祖衣钵后设道场于东山 ,其后,六祖慧能与神秀竞偈于东山寺,得传五祖衣钵。1994年首届禅宗与中国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黄梅召开,与会专家学者提出了“禅宗应初创于道信,形成于弘忍,发展于慧能”的观点。因此,黄梅无疑成为最重要的禅宗胜地。自弘忍传衣钵与慧能后,慧能即隐姓埋名于岭南的深山。此后千余年间,黄梅的众多佛教道场,特别是双峰寺(今四 祖寺)、东山寺(今五祖寺)历尽沧桑,几经毁复,其佛法思想与信众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