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普贤行愿品中的愿与行
末学心觉来自无锡慈恩佛学院,接下来要与大家分享的是“浅谈普贤行愿品中的愿与行”。
《华严经》被称作是“经中之王”,是释迦牟尼佛在成佛之后第二个七日在菩提树下为文殊、普贤等上位菩萨所宣说的自内证法门。《华严经》讲的是佛陀之因行果得,开显出重重无尽、事事无碍的妙智。《普贤行愿品》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也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最后一参。
善财童子参访了五十三位善知识,为什么普贤菩萨是最后一参?原因很简单,在诸位菩萨当中,普贤菩萨堪称“大行普贤菩萨”,如果没有最后的“行”,那么前面的五十二参都将是“空中楼阁”。
《普贤行愿品》讲的就是普贤菩萨的“愿”与“行”。有了愿力我们的行动才有方向,有了具体的行动愿才不会成为一句空谈。“愿”与“行”好比是鸟的双翅、车的两轮,要同时具足才能迅速地圆成福慧资粮。
我在初中的时候上过一篇叫《为学》的课文,里面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在四川的边境有两个和尚,一个穷和尚和一个富和尚。有一天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去南海,你觉得怎样?”富和尚说:“你怎么去呢?”穷和尚说我只带一个钵就够了。富和尚说:“那怎么行呢?我多年来雇船想要顺流而下,都没能去成,你只带一个钵怎么能去成?”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了。富和尚知道后非常惭愧。
这个故事印证了一句话——“行就行,不行就不行”。第一个行是行持、行动,第二个行是可以,也就是说“你行动了就可以”、“不行动就不可以”。我们修行佛法就是要“以愿导行”,按照你所发的大愿去修行实践,具体到《普贤行愿品》中就是我们要把普贤菩萨发的十个大愿落实到日常生活中,这样才能得到佛法真实的受用,否则学得再多也只是在做佛学研究,这就是我们和那些学者、教授的区别。一些教授学者虽然对于理论研究得头头是道,讲得滔滔不绝,但是他们的烦恼一点都没有减少,佛法还是佛法,生活还是生活,所谓的“研究成果”也只不过是一种“我见”。
普贤菩萨之所以成为大菩萨,是因为他初发心就发了十个大愿。“学佛之本,立愿为先”,在修学佛法中一个人成就的大小往往取决于愿力的大小。
有些居士学佛是为求得家庭美满、事业有成,那么最后他们学佛的成就最多也就得到这些。有些人学佛做好事是为了能够下辈子享福,他所种的因只能为来世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条件,并不能摆脱六道轮回的痛苦。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他们之所以能够成就道果,就是因为他们有着弘深的大愿。
我们都知道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这是何等的气魄!观世音菩萨愿心悲切,到处寻声救苦,于生死海中普度众生。阿弥陀佛发了四十八愿,依愿修行,成就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十方念佛众生往生其国。药师如来之所以能够成就佛果,就是因为他在因地上发了十二大愿,可见发愿在我们的修行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普贤行愿品》中普贤菩萨发了十个大愿,每一个大愿的圆满都是行持的圆满。如何将这十大愿落实于生活呢?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在这里仅以三个大愿与大家分享。
第一愿 礼敬诸佛
普贤菩萨告诉我们,不仅要对佛、师长恭敬,对身边的人也要象对佛陀一样尊敬承事。印光大师曾说过:“看一切人皆是佛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
但是在修学的过程中我们还是存有分别心的,我们可能能做到礼敬佛像、大德,但是对于身边的人却不一定能做到同等的恭敬。然而,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有佛性者皆当成佛,礼敬诸佛不仅仅是礼敬已经成佛的诸佛,更要礼敬将来成佛的一切众生。所以,我们要用平等恭敬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这个不简单,它不仅仅贯穿了修行的起点,还贯穿了我们修行的整个始终。
有一个在五台山流传的公案,特别形象地反映了我们作为凡夫所拥有的不平等的心态。从前有一位妇女到显通寺去赶斋,她左手拉着一个小孩,右手抱着一个小孩,后面还跟着一条狗。因为她很贫穷,她就剪了一缕头发供养寺院,寺院的知客师就给了她一份斋饭。她说:“我领来的小孩要一份。”知客师给了她一份。“我抱着这个的小孩也要一份。”知客师又给了她一份。然后妇女说:“我的狗也要一份。”知客师无奈,又给了她一份。最后她说:“我肚子里还怀着一个,还要一份。”知客师父实在是忍无可忍,说:“你这个人怎么这么贪?你就供养了一点头发就这么贪!”谁知这个时候这个妇女腾空而起化作了文殊菩萨,而那条狗也变成了狮子,两个小孩也变成了两位童子。文殊菩萨这时说了一个偈子:
众生学平等,心随万境波;
百骸俱舍尽,其如爱憎何?
这就告诉我们修行要学平等行,只有发起殊胜的利益众生的慈悲心,才算是真正地做到礼敬诸佛。
第八愿 常随佛学
顾名思义就是向佛学习,那我们怎样才能向佛学习?我们都读过《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普门品》的内容体现了观世音菩萨的宏深愿力与圆满悲心。可是大多数人读《普门品》的时候想的却是观世音菩萨“保佑我家庭美满”、“保佑我事业有成”、“保佑我升官发财”……,他总是希望菩萨能保佑他。但是他在读的时候从来没有想过自己要变成观世音菩萨,去发扬观世音菩萨大慈大悲、救度众生的精神。
如果你想要成佛、成菩萨,就要用佛菩萨的行持来要求自己,你才有可能成为佛菩萨。有的人喜欢念“南无地藏王菩萨”,那就因为他担心有一天下地狱,他希望能得到地藏王菩萨的关照,他却从来没有想过要学习地藏菩萨的精神——“代众生苦,令众生离苦得乐”。也有这样的人,看见别人痛苦心如刀绞,难受得不得了,恨不得替对方去承受,为什么呢?因为受苦那人是她儿子。倘若换成别人的儿子,这种慈悲心就没有了,这种有条件的爱并不是佛菩萨“无缘大慈”的精神。
我们学佛并不能总停留在祈求佛菩萨保佑或者佛学研究的层面上。我们要学佛的愿力,学佛的行持,要行佛所行,证佛所证,这才是常承受佛学真正的意义。
第九愿 恒顺众生
我们总是希望别人都来恒顺我,却不喜欢自己去恒顺别人,有情众生的特点就是总以自我为中心。强烈的我执遮蔽了我们的同情心、理解心。做父母的总是希望孩子能够听话,孩子总是希望父母能够理解我、对我百依百顺。如果没有良好的沟通,代沟就产生了,父母会觉得孩子离自己越来越远。关系不和睦的人他的社会关系也会不和谐,一个自我意识较强、个人主义突出的人,他的人生之路总会比别人多一些坎坷。
恒顺众生就是要改变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观念,把以自我为中心变成以众生为中心,去为众生的利益而服务。《梵网经》中说:“孝名为戒”,要孝顺一切众生。有的人就问:孝顺父母我能理解,为什么要孝顺其他的众生呢?同样是《梵网经》给了我们答案:“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从六道轮回的角度来看,世界上这么多的众生,过去当中都与我们是父子、姐妹、兄弟、眷属的关系,只不过这一世大家改头换面了,我们想见不相识。我们要用孝顺父母的心去恒顺一切众生。
出家师父可能都听到过:你怎么出家了?出家是不孝这样的问题。其实他们不明白,出家是大孝,出家不止是为了现世父母获得利益,更为一切如母众生永脱轮回之苦。那天万诠法师给我们抛出一个问题:大家在修行的过程中有没有还俗的念头?在这条路走得最艰难的时候我也有想放弃,但是我一想到年迈的父母就不得不咬着牙前进。我不断地提醒自己:你无始劫以来的父母尚在地狱沉沦,你怎能忍心做一个逃兵自己去独享安逸。
在座的师父都明白,只有穿上了这身衣服才能明白身上的责任有多重。如来的担子不好担,我们左边挑的是上求佛道,右边挑的是下化众生,如果我们出了家不为利益众生、不为了脱生死,那可能真的就是大不孝了。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既然这一世我们有幸出家、穿上这身衣服,那么就让我们的生活活得更有意义一些。
最后末学想要和大家说一个秘密,做为这次分享的一个结尾。我们都读过《西游记》,孙悟空是在唐僧取经的路上遇到的,猪八戒是在唐僧取经的路上遇到的,沙和尚是在唐僧取经的路上遇到的,白龙马还是在唐僧取经的路上遇到的。
只有你行动了才能遇到与你同行的人!
文章转自:灵隐寺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