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大师版《心经》讲记

慧明法师:《心经》第一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佛教中一部重要的经典,简称《心经》。有鸠摩罗什大师和玄奘大师翻译的两种版本,今天共同来探讨的是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

  玄奘大师大家都知道,是中国人的脊梁,也是历史上一致公认的,外交史上、翻译史上、文化交流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空前绝后的丰碑。

  关于玄奘大师的出生亦有两种说法,有的史书上说是公元599年,也有的说是公元601年,是河南偃师人。他的祖上是书香门第,因为对佛法的厚爱和内心的善良,对生命追求的真切的心情,十三岁跟随哥哥出家当了小和尚。他非常聪明,遍览了诸子百家,也广读了许多在他之前翻译过来的佛经。由于当时传播翻译经典的每一位法师对经典的解说不同,让他产生了疑问,于是在公元627年发心要到佛教的发祥地、释迦牟尼佛的成道地和佛教的传播弘扬地去寻找原始的经典。当时他是偷渡出去的,回来是唐太宗李世民在十里长亭红毡铺地迎接他的。

  玄奘大师在印度以及那烂陀寺度过了十几年的生活,回来以后得到了唐太宗的重视,希望他还俗辅佐国家,但是大师不愿还俗,婉言谢绝了。唐太宗只能在长安专门为他建造了寺院,并指派得力大臣、著名大学士等给他当翻译工作的助手。他翻译经典的广、多、意义之深在翻译史上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们今天要讲的这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玄奘大师翻译的。

  玄奘大师翻译的“心经”没有象其他经文那样,开头是“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忉利天宫……”,也没有“……如何听经?大家听了以后信受奉行,欢喜而散……”等结尾,他直接翻译了经典中精髓的部分,这在当时是专供唐太宗李世民诵经所用。因为一个皇帝日理万机,时间不多。唐太宗就问玄奘大师:“你说佛教有多么的深邃、多么的灵感、对生命的理解又是多么的透彻、诵经有多少多少的功德,那么你是否可以提供给我一部既能够包括佛教的全部经意,又能在短时间内完成它的背诵,又能掌握整个佛教思想的脉络的经文。”玄奘大师答应了他并翻译了这部《心经》。

  《心经》二百六十几个字,可以说是字字珠玑,全名叫《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在诵经之前,我们要感恩佛祖释迦牟尼佛,并且要在内心深处扬起一面虔诚的帆,所以在讲经之前首先念开经偈。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遍)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

  释迦牟尼佛是释迦族的圣人,他是迦毗罗卫国净饭王太子,名叫悉达多?乔达摩。为了寻找生命的真谛,为了让自己的生命天天快乐、喜悦,不受各种烦恼的纠缠,为了让自己的慈悲心无限制的放大,为了让自己的智慧不断的升华,于是他舍弃了王位,抛弃了妻子、儿子,出家修道,最后修成正果。悟到了生命的真相。悟道了以后,他在恒河两岸(印度的恒河)开始传播他悟到的真实意义。他组织了一次一次的说法,传播他的心得,讲述给生命带来快乐的方法,因此就形成了我们现在的经典,这些经典通过一次、二次、三次的接力传递,一直流传到今天。

  我们上面诵的开经偈是唐朝的皇帝武后则天所写。“无上甚深微妙法”就是说释迦牟尼佛的教法至高无上、无能可比,它的深度也是深到极点。能够遇到佛法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说“百千万劫难遭遇”。劫:佛教之时间术语,是时间的代名词,说明人生生世世当中能够遇到佛法是不容易的,因此说“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是说今天能听到佛法,见到经典,应该要接受,然后去实践,这个叫持和受。受和持了以后然后再解。要理解要接受这个佛经深邃的意义,并且怎么去解呢?要如实的解,不能曲解,不能歪着解,要把释迦牟尼佛的本意解说出来。这是武则天她每一次诵经的时候,在经前时刻提醒自己的四句话。

  今天我们看到许多的经典,是这些翻译取经的大师们用汗、用血、用生命换来的。比方说和玄奘大师一起偷渡去印度取经的有十三位法师,中途逃的、亡的十一个人,最后到达印度的只有两个人,而且能够把佛经带回我们国家的只有一个玄奘法师。另外一个怕了就留在了印度,他不想回来了,回来是九死一生的呢。因为当时偷渡是杀头之罪,来和去还要横渡流沙、越过丛林,跨越高原大草原,在异族的人群中冒着多大的风险和艰难啊,但是玄奘法师还是回来了。

  你想玄奘大师当时在那烂陀寺(当时的佛教大学)有上万人在学法修道。在上万人中他在辩经的过程中是万里挑一的,受到了当时印度的皇帝戒日王的厚遇,赐予各种珠宝金银,并让他留在印度,玄奘法师都婉言谢绝了。所以经典来之不易,我们要用一种很沉重的心来接受它、学习它。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