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著名的47座寺院
1.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年),因建于少室山麓的丛林茂密之处而得名。少林寺是我国佛教禅宗的发样地,所以又称《少林禅寺》和《大少林》。
据文献记载,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印度高僧跋陀自西域跋涉来洛阳,常到嵩山,又受孝文帝尊崇,“诏于少室山阴,筑少林寺而居之”。
北魏正光至孝昌年间,另一印度僧人达摩来中国,修禅于嵩山少林寺。他广集弟子,传授禅宗,使少林寺的影响日益扩大,传说达摩曾在山中面壁九年,因此留影于石。
2.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始建于东晋(公元326年),到现在已有1600多年历史,是我国佛教禅宗十刹之一。
当时印度僧人慧理来杭,看到这里山峰奇秀,以为是“仙灵所隐”,就在这里建寺,取名灵隐。后来济公在此出家,由于他游戏人间的故事家喻户晓,灵隐寺因此名闻遐迩。
五代吴越国时,灵隐寺曾两次扩建,大兴土木,建成为九楼、 十八阁、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达1300 余间,僧众达3000人。
3.法门寺
法门寺,又称法云寺,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第九大奇迹”。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兴起于隋,鼎盛于唐,因安置释迦牟尼佛的舍利而成为举世仰望的佛教圣地。
法门寺塔,又名“真身宝塔”,塔初建时名阿育王塔,唐贞观年间改建成四级木塔,后因地震倒塌,重建时改为八棱十三层砖塔。
1987年,国家重建法门寺塔,意外发现了石函封闭的地宫。
根据地宫里碑文记载,佛祖舍利藏在法门寺塔基内。同时在地宫中发现了深藏千年之久的释迦牟尼指骨舍利和供养舍利的大批珍贵文物,这批文物有10个“世界之最”。
现在,这些珍宝多已放置于寺旁新建的法门寺博物馆内,供游人观赏。
4.大明寺
大明寺古有扬州第一名胜之说,初建于南朝宋孝武帝大明年间(457-464),故称“大明寺”。
唐天宝元年,大明寺高僧鉴真大师应日本僧人邀请,为弘扬佛法,筹划东渡日本,其后历经十年艰险,先后失败五次,终在唐天宝十二年东渡成功。
到了清代,乾隆皇帝南巡,因避讳“大明”,敕名为“法净寺”。1980年,为迎接日本唐招提寺鉴真坐像回扬“省亲”,复名“大明寺”。
远古的高冈,南朝的古寺,隋朝的宝塔,唐朝的高僧,宋朝的名堂,明朝的古灯,清朝的御碑,当代的玉佛……大明寺所在的蜀冈,作为文化高地名副其实。
5.白马寺
白马寺古称金刚崖寺,号称“中国第一古刹”,是佛教传入中国后第一所官办寺院。它建于东汉明帝永平11年(公元68年),距今已有近2000年的历史。
据记载,汉明帝刘庄,因梦见一位金光环绕的佛陀,从远方飞来降落在御殿前,于是派使者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13人去西域,访求佛道。
三年后,他们同两位印度僧人迦叶摩腾和竺法兰回到洛阳,带回一批经书和佛像,并开始翻译了一部分佛经,相传《四十二章经》就是其中之一。
皇帝命令在首都洛阳建造了中国第一座佛教寺院,以安置德高望重的印度名僧,储藏他们带来的宝贵经像等物品,此寺即今天的洛阳白马寺。
据说是因当时驮载经书佛像的白马而得名,而白马寺也因而成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发源地。
6.隆兴寺
隆兴寺,别名大佛寺,是国内保存时代较早、规模较大而又保存完整的佛教寺院之一。
寺院始建于隋朝,时称“龙藏寺”,唐朝改名为隆兴寺,至宋朝时落成为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直至清朝康熙年间,形成了东、中、西三路并举的建筑格局,达到鼎盛时期。
隆兴寺大悲阁内的铜铸千手观音,被称为"正定大菩萨",与沧州狮子、定州塔、赵州大石桥并称为“河北四宝”,是中国保存最高大的古代铜铸佛教造像。
7.栖霞寺
栖霞寺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佛寺,南朝时期与江南鸡鸣寺,江北定山寺齐名。
南朝刘宋泰始中(465-471),明僧绍(号栖霞)在摄山结庐而居,与智度和尚相友善,有师友之谊。南齐永明七年(489),明僧绍舍宅为栖霞精舍,请智度和尚主持,这就是栖霞寺的起源。
唐初将栖霞寺扩建,改名功德寺,增加殿宇49所,是栖霞寺的黄金时代。
栖霞寺历经千年风雨沧桑,自1980年起,对这一千年古刹进行重新修缮,栖霞寺规模空前,名闻遐迩。
8.南普陀寺
南普陀寺是唐代首先到岛上开发的陈氏族人所建,五代时,称泗洲院,宋初叫无尽岩,后改名叫普照寺、普照院。
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由统一台湾的施琅将军重建。因与浙江普陀山普济寺同观音菩萨,又地处普陀山之南,故称南普陀寺,是目前国内僧人较多的寺院。
9.东林寺
东林寺是我国佛教净土宗发源地,因处于西林寺以东,故名东林寺。
东晋太元十一年(386),名僧慧远在此建寺讲学,倡导“弥陀净土法门”,并创设莲社。
扬州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之前,曾来过东林寺,后偕东林寺僧智恩同渡日本,慧远和东林净土宗的教义也随之传人日本,至今日本东林教仍以庐山东林寺慧远为始祖。
一般寺院的主殿称为大雄宝殿,“大雄”是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尊称。但东林寺的主殿称“神运宝殿”,这是什么缘故?
相传慧远初到庐山西麓时,选择结庐之处,认为东林寺址在丛林之中,无法结庐,打算移到香谷山去结庐。
夜梦神告:“此处幽静,足以栖佛”。是夜雷雨大作,狂风拔树。翌日该地化为平地,池中多盛良木,作为建寺之材。“神运”之名,由此而来。
东林寺的东林大佛,耗资10亿、动用近百斤黄金建造,净高48米,全高81米,是世界第一高阿弥陀佛像。
10.国清寺
国清寺,又名至相寺,始建于隋开皇十八年(598),初名天台寺,后改名国清寺,寓“寺若成,国即清”之意。
南宋列为江南十刹之一,现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国清寺是一处文化积淀极其深厚文化千年古刹。
陈隋之际,智者大师(538—597)在天台山创立了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宗派——天台宗。
唐贞元年间日本高僧最澄至国清寺求法,回国后在日本比叡山创建了日本天台宗。
11世纪,高丽僧人义天至国清寺求法,又将此宗传入朝鲜,国清寺遂成为日本、朝国佛教天台宗的祖庭。
随着对外文化交往的深入,每年来国清寺朝拜祖庭的日、韩僧人达数千人次之众,成为我国对外文化交往的一个窗口。
11、奉国寺
最庄严 · 辗转春秋万载的北疆梦
无边无际的蓝天也敌不过奉国寺的大雄殿的高甍巨桷。屋檐从高耸笔直的正屋脊平缓地延伸出来,仿佛这个庄严的屋顶才是头上的苍穹。整个建筑风格凝聚了唐代的“豪动”和宋代的“醇和”。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带着“九五之尊”的气派;厚重的屋顶靠一组组莲花座似的斗拱撑起,昭示着佛法的威严。
大雄殿一点也不像寺院,更像是故宫里的太和殿。站在宽阔的广场上望着大鹏展翅似的大雄殿,如同置身苍茫的天地间,瞬间遁入无边无际的法海。
进了大殿里,七尊高三丈的大佛一字列开,气势震慑人心,连大声喘气也不敢。雄伟的尺寸把大佛面容的庄严也放大了好几倍。
眼神微微低垂,将世间万物尽收眼底,似乎一看到罪孽就会伸出五指大山将它压在底下。站在这列大佛底下的人显得特别渺小无助,虔诚的善信跪在佛前好像也只是为了乞求佛祖怜悯地看自己一眼,开口传授半句佛谒真谛。
飞天彩绘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佛像上积着难以清扫的灰垢,经历了五次大劫的大雄殿如今也像一头年迈的雄狮安静地躺着。
进进出出这里的不再是皇亲国戚,成了老百姓过年除岁的场所。每年腊八奉国寺都会大办庙会,县里老老少少都会来这里喝粥看戏、上香祈福。
这里不再是过去那个祈求国运昌盛的祭坛,但依然是让义县每个人心里倍感自豪的地方。老一辈对着后辈,本地人对着外地来的朋友,都会滔滔不绝地讲着奉国先七佛的故事、当年的辉煌盛世、千载的浮沉历史。太多讲不完的故事让奉国寺变得越来越神秘。
12、山西小西天
最出尘 · 浓缩西方极乐的中原梦
黄土高坡的小西天没有雷音寺,只有依山叠建的上下两院。每座精巧的小寺错落有致地与山体融为一体。半山疑无路,山巅别有天。
上院三面都是陡峭的黄土山崖,俯瞰起来就像慈航在黄河上一叶小舟,远看像悬浮半空的天宫神殿。《西游记》里天竺西天那种飘飘然的意境油然而生。
无量无尽的西方极乐世界被精妙绝伦的悬塑工艺凝固在了这170多平米有限的空间里。明代的匠人们在小小的宝殿里地尽其用,除了地上,墙壁上、梁柱上都雕满了彩塑。最大的大佛可以高达3米,最小最精致的却可以小如拇指。
经历了几百年,这些悬塑依然保持当年艳丽的色泽,而且还一尘不染,从不打扫也不结蜘蛛网。“东土西方微尘不隔,人间天上万象庄严。”仿佛整座宝殿都被佛法的结界笼罩着,隔绝了尘世的污糟。
小西天是这片寸草不生的黄土上的一个生机,除了让每天看着飞舞黄沙的人们精神生活丰富一点以外,小西天还能够为这片贫瘠的土地送子。上院的观音庙是求嗣的福地,大家都喜欢到这里偷小鞋和送小鞋。
最初生育有困难的夫妇在观音庙求到孩子以后,会用毛线做一双红色、绿色的小鞋放在神台上答谢观音。
后来来这里求子的信众上香以后都会拿走一只小鞋,想要男孩的拿走红色的左小鞋,求女娃的拿走右脚绿鞋。等求到子了又做一双红绿小鞋送回到神台上,把这份福气传下去。
如今神台上堆满了红红绿绿的小鞋,看着都能感受到儿孙满堂的福气。
小西天本身很好地阐述了佛法的精髓。在贫瘠荒凉的黄土坡上的小西天,每座屋宇都没有粗梁大柱,一砖一瓦都是朴实单调。当走入了大雄宝殿后,流光溢彩、精美动人的悬雕布满整个殿堂。
学佛的修行生活很朴素艰苦,可是进入了佛门的殿堂以后,整个精神世界都充满生机。
13、永福寺
最文雅 · 隔绝尘世烦嚣的江南梦
永福寺不像其他寺院死板地沿中轴线铺开,而是依山而建,深隐在清幽的山林中,青山翠林里只露出一片黄墙或是探出一角飞檐,充满灵性。
这里脱下了北方的红墙黄瓦,穿上了南方的黄墙灰瓦。除了礼佛上香的几座大殿略显气派以外,错落墨绿的树海中的其它楼台都十分素雅。堂内的修饰同样简约文雅,里面是这里的修行者作画写字、品茶悟佛的地方,即便是花纹繁杂的地毯也同样让人安宁。
而且永福寺还带着江南园林的风韵,楼台与楼台间穿插着长廊亭阁,将山中的风景定格成一幅幅山水画,尽收寺中。寺里还有一个茶园。僧人闲时都会自己摘茶炒茶,再用寺里两道飞瀑的泉水冲泡清茶。
这座千年古剎的修禅不只是诵经念佛,除了每日讲佛修行,琴棋书画以及茶艺,都是永福寺的必修课。每一位在这里学佛修行的僧人或者善信都练得一曲好琴、写得一手好字、泡得一壶好茶。
从踏入墨绿的山道开始就是修行。空灵的钟声只是引路,鸟鸣才是真正把禅意传入心里。走完整条山道登上了永福寺好比登上了天竺梵天,内心的佛性顿觉,没人会记起凡世的纷扰,只想永远留在这里和僧人对坐喝茶,或者写诗作画记下这一山一水。
在永福寺可以远眺到西湖,俯瞰杭州城。神奇的是无论在杭州的哪个角落都望不见藏在山中的永福寺。来这里的信众更多不是为了烧香祈福,而是让身心暂时城市的烦嚣,找回在自然山水中的真我。
14、开元寺
最人气 · 萦绕乡愁的华南梦
还没看见庙口就能远远望见两座威武的石塔。仰视石塔就仿佛感受当年泉州港的空前盛世。虽然阅尽繁华的石塔和开元寺早已回归平淡,但依然是附近一带居民和海外侨乡心中的标志。
开元寺有种独特的魔力,每个人到了庙口一定进去,进去了一看就是一天。每座庙宇都充满了闽南味,剪瓷雕匠人在屋顶上修出了焕彩鎏金的雕刻,把二龙戏珠、凤舞九天,还有各种民俗生活场景展现在屋顶,一个顶就是一台戏。这里那里都留神一时半刻,一天就这样埋在这里。
不仅是屋顶,悬梁上、石柱、碑座、墙上,到处都能发现奇怪的雕塑和彩绘。就连斗拱也被雕刻成印度的仙女。闽南的匠人把天上的五彩仙境安置在了开元寺。
开元寺一点也不庄严、也不清幽,是泉州老城里最热闹的地方。在这里神祗和人只隔了一堵墙,与其说是佛寺,她更像是村里的祠堂,就连庙里的佛像也好像村口榕树头下的阿妈一样亲切。
周围的人们都习惯了大大小小的事都来开元寺问问佛祖菩萨,或者饭后到庙里的古榕垂荫下聊聊家常。可是到了开元寺的勤佛日,几乎全城的人都会穿着素衣来到这里,在僧人带领下以佛寺佛像为中心,一边诵经一边绕佛而行。
佛在他们心中不单纯是一种信仰或者文化,还是连结族群血缘的大家长。闽南人心里的神佛不在天上,就在自家旁边。于是这里慢慢变成了一代又一代泉州人心里魂牵梦萦的乡愁。
15、五明佛学院
最虔诚 · 最后一个纯洁的西南梦
五明佛学院是川藏线的苍茫大山中的一片红湖,红色的僧舍密密麻麻地布满山谷和山梁,让人感受到生气蓬勃的冲击。
春天的群山万物待生,这里像是褐色的山中绽开的第一朵红花;夏日的群山绿意盎然,这里成了耀眼的艳阳;秋季群山的金黄被这里的红色衬托下有如佛的圣光;到了冬日,这里自然成了雪白的群山中的一团篝火。
走进城内可以看到,每间红色的小木棚都很简陋,就连在这里讲佛的智者活佛的住处也没有太多奢华的装饰。
错落无序的小红屋中有一座金碧辉煌的建筑,那是坛城。这里的人们相信,无论招惹上什么病痛苦厄,只要诚心地在坛城转经的地方转上一百个圈,一切都会好起来。
街上来来往往基本都是身穿红色僧袍的修行者。他们有的从生下来就决定把一生献给佛,有的却是放弃以前的生活,选择在这里追求内心的本真。不论男女老少,在他们的眼睛里看不到丝毫杂质,只有信仰和佛。
每个人的生活都十分单调和艰苦,吃水还要自己到山脚下挑,每天太阳没升起就开始早课,到了月亮登上山顶才结束晚课,四季不变、风雨不改。
重重群山环绕下的这片红色的佛海固然壮观,可是更令人震撼的绝对是那颗火一般旺盛的信仰心。十几年或者是一辈子,生活的全部就是学佛、诵经、磕头、转经……就好像这里的全部就是经幡、转经筒、僧舍、佛塔……
16、弘法寺
弘法寺,位于广东省深圳市仙湖植物园内,始建于1983年,寺院建筑面积达三万多平方米,殿、堂、寮、房、楼、阁共四十余处。弘法寺是1949年建国后,国内兴建的首座寺院。
弘法寺由于地处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陈地深圳,毗邻港澳,面向东南亚,因此,赵朴初及中国佛协其他领导寄予了深切的厚望:把弘法寺办成中国一流的佛教文化寺院,使之成为同海外佛教界联谊的纽带。1990年8月31日,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弘法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公众开放。
17、宝安弘源寺
弘源寺,原名乌石寺,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坐落于宝安石岩湖温泉度假村境内,几经战乱虽多次修复但终究毁损仅留遗址。
1999年10月,在党和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护法大德,十方善信鼎力护持修复工作正式启动,2008年弘源寺由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印顺法师接任方丈。
三座大殿则前后分布,由低到高,依山而上。迎面第一座大殿是“皆大欢喜”,后面两座分别是“天王殿”和“大雄宝殿”,中国的佛教文化与这些建筑结构和形式融为一体。
18、大华兴寺
大华兴寺处于三洲田之地。
三洲田,得名来源于佛教经典,取自观音菩萨护法韦陀镇守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瞻部洲三大洲之意,三洲田有一座山头,传说每年立春至清明期间,观音菩萨都会降临此山,闭关修行,故取名观音山,观音山状如莲心,被四面山水簇拥,后人为恭敬菩萨,修铸了一座四面观音金像,得名"观音坐莲",每年菩萨修行期间,观音山云雾缭绕,与世隔绝,犹如人间仙境,人们称此境为"天禅圣境",主要有观音座莲宝像、大华兴寺、大华兴寺菩提宾舍、大雄宝殿组成。
19、凤岩古庙
凤岩古庙是凤凰山风景名胜区的主体部分,三面环山,一面临海。古庙建造在飞云岭南侧,后背云顶鳌峰,前拥珠江龙穴,祥气氲氲,芳林郁郁,龙蟠虎踞,确实是一块龙凤宝地。
它的左边有“烟楼晚望”、“鸡心修竹”、“石乳清湖”;右配“莺石点头”、“净瓶洒露”、“长寿仙井”;前可聆听“松径风琴”之韵律,后可览“云顶参天”之奇观;这凤岩八大奇景像众星捧月,紧紧地环绕在古庙周围。
山岩上刻满着历代文人墨客的诗词。北侧是刚刚新建起的豪华宾馆大楼,正前方也有新筑的望海楼。整个景区游人如织,香烟缭绕,鞭炮声此起彼落。
20、万佛禅寺
深圳万佛禅寺位於罗湖东湖公园南部,由东湖公园南门进去即可,是2008年由该公园以前的“东方神曲”景区改造而成,目前禅寺住持为临济宗第四十五代衣钵传人印顺大和尚(本焕法师的衣钵传人)。
目前禅寺还处于筹建阶段,主体建筑将是一座由原“东方神曲”景区主楼改造而成的天坛形状的三层殿,但相关的法事活动已经正常地开展起来,且在深港两地信徒中有一定的影响力。
21、大鹏东山寺
深圳大鹏东山寺位于深圳市龙岗区大鹏镇街道办鹏城村东面,位于龙头石山南侧山腰,俯瞰大亚湾,背山面海,风景极为幽雅旖丽。
占地面积为4000平方米,2012年6月24日至今,释传正任方丈。东山寺始建于明朝洪武二七年(公元1394年),一代风水大师赖布衣云游大鹏湾,路经东山龙头石山,发现该地有紫霞光,此乃吉祥之光,便告诉当地村民,此为胜地,在此建一座庙宇,可保一方平安,于是建成了东山寺。
22、龙兴寺
深圳龙岗龙兴寺原名观音阁,坐落于中国唯一以龙文化为主题的风景秀丽的园林式景区龙园公园内。2011年初,在龙岗区委和龙岗街道的邀请下,深圳弘法寺接管龙园公园内的观音阁。
同年6月,深圳市民族宗教事务局为观音阁办理了宗教活动场所登记证,使其成为一个正规合法的宗教场所,更名“龙兴寺”,并对外开放。因信众日益增加,龙兴寺现有规模无法满足广大信众的宗教需求,2014年12月,经市区两级政府部门批准,寺院开始改造完善工程,修葺庙宇,清净殿堂。
23、芙蓉寺
东莞黄江芙蓉寺始建于明朝末期崇祯十二年仲秋(见原旧址供奉的铜钟记载),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该寺位于东莞市黄江镇宝山森林公园内,东莞旧八景之一的“石翁芙蓉”就是因寺而名的。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昔日的芙蓉寺曾香火鼎盛,慧灯高照,慈风饱浸,法鼓长鸣,进山朝拜礼佛的信男信女络绎不绝,后因侵华日军进驻骚扰等方面的原因,致使芙蓉寺于解放前夕倒毁。现在的芙蓉寺是近年在东莞市政府和各界慈善人士的共同捐助下而建的。
24、香慧寺
香慧寺是当前唯一具有东莞代表文化符号莞香的寺院,位于寮步镇香市公园神仙岭脚下,占地面积约5.6亩,总建筑面积约为4000平方米。
香慧寺的主要建筑位于东西向的中轴线上,由前向后依次是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依山而建,高低错落有致。南侧是观音殿和僧寮,北侧是地藏殿和居士楼。天王殿两侧分别矗立着钟楼和鼓楼。香慧寺南面带打造禅文化主题功能区。香慧寺位于东莞市寮步镇香市公园内,背靠环境优美的神仙岭。
25、大岭山观音寺
东莞观音寺位于东莞市大岭山森林公园石洞景区中心。园内最高点“茶山顶”海拔530.1米,登上峰顶,可欣赏城市新貌,也可欣赏周边湖光山色。据史料记载,始建于明朝,距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相传寺内有一道清泉香甜可口,长时饮用,能够永葆青春,延年益寿,这道清泉流淌过的地方,万物滋养,树木茁壮生长,树根相互交错,形成一道天然的屏障,密不透风,保全着仙泉的灵性。人们只能闻泉水之声,不见泉水之径,故此泉水又名“隐泉”。后被人们称之为观音圣泉。
26、黄旗观音古寺
黄旗山公园位于东莞大道和东城中路交汇处,占地面积243公顷,园内有黄旗山顶灯笼、黄旗古庙等景点古迹,及新建旗峰公园广场、门楼、旗峰湖景点、餐厅等设施。唐以后,一直是东莞人民春游、踏青、登高的圣地。
明以后为东莞八景之一。宋代以后,黄旗山修筑了廉泉、廉泉亭、廉泉亭寺、泉亭庵、廉泉亭水成了“神仙水“。观音庙、寺、遍及全国各地,但从宋代创建、重修、保存至今的却不多,黄旗观音古庙实属凤毛粼角值得东莞人民珍惜、保护。
27、欧仙寺
欧仙寺原来称为“欧公祠”,位于广东东莞市石龙镇东江的东南岸黄家山原小学内,始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由当时的一位大善富翁欧东明,为了纪念宋仁宗(1023—1063)皇帝而建造的,光绪十年(1889年)重修,今存建筑物为水磨青砖,水泥顶,西洋式平房。
昔日欧仙古寺殿宇广阔、建筑雄伟,然春秋轮换几度兴废后已盛况不在,后进行重修。重修后的欧仙寺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客堂、钟鼓楼、讲经堂、接待室、方丈室、藏经楼、法堂等建筑。
28、石龙地藏王寺
地藏王寺原称龙溪寺,旧址在蒲溪,民国初年改名龙溪寺,供奉佛像。龙溪寺始建于何时,已无从考核。后人只在庙梁上发现有“光绪29年重修”字样,可以肯定它在光绪29年(公元1904年)前已建成。
直至解放前,寺内尚有僧人主持。该寺香火颇为鼎盛,抗战期间曾从四处请来和尚十多人,打过三次“万人缘”,在东莞、博罗、增城一带有过一定影响。
29、隐贤寺
隐贤寺又名隐贤禅寺,隐贤寺位于东莞市常平镇隐贤山庄。隐贤禅寺是东莞地区最大的一个寺院,占地20000平方米,寺院内有大雄宝殿、天王殿、观音殿、地藏殿、伽蓝殿、藏经阁、钟鼓二楼、方丈室等。
寺院外有卧佛殿、五百罗汉甘露堂、汉白玉大观音雕像和弥勒佛雕像、佛香塔等,寺设有能居住400人的居士楼,全部安有空调及卫生设施,并有能安80桌的居士斋堂。
30、长安莲花古寺
莲花古寺 位于莲花山麓,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距今已180余年的历史。相传有罗浮山道士陈氏与刘氏,长年入莲花山采药,为百姓治病,后双双遇难于山中。
陈、刘两人死后,莲花山下的村民曾梦见两人皆已成仙。因陈、刘两道士生前治病救人,乐善好施,深受百姓爱戴,故山下麦姓族人筹资兴建莲花古寺供奉陈、刘两人。庙成后,方圆百里的百姓都来朝拜,香火鼎盛。抗日战争期间,该寺成为抗日游击队的据点之一。1996年5月被列为长安镇第一批镇级文物保护单位。
31、归义庵
归义庵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坐落在麻涌五元坊(现麻四小学所在地),是明代官至大中丞的萧奕辅为成全其次女守孀尽节而建。1968年,拆归义庵改建成麻四小学。
1993年,由德高望重老尼姑刘景柏发起,向佛教学会申请并获批准后,由麻四村在原址附近水围西苑塘边(地名)划地700平方米,由民间天主堂捐资重建归义庵一座,并招揽四方尼姑入主事,现香火不减当年。
32、素庵
素庵坐落于东莞万江区大汾村。大汾是历史悠久的书画水乡。水资源以及水环境极优。绕村居水道长达十公里有余。
水光接天,碧波荡漾,曲折迂回有不尽之感觉。远离繁嚣,宽气清新宜人,自然环境和谐,岭南古村格局犹存。古屋有百余间,古树遍布,石板古道纵横。绿树成荫、鸟语花香。
33、东莞市万江小享村龙树庵
龙树庵,位于万江区小享村,地处东江支流河边,碧水经岸,风景秀丽。始建于明朝末年,距今有300多年历史。二十世纪70年代重建。1998年经市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批准,登记为合法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比丘尼释达光任住持至今。
2013年,因原有建筑年久失修,在众善信的发心护持下,达光法师重建龙树庵,现有占地面积638平方米,建筑面积423平方米,混凝土结构,主要建筑由大雄宝殿、客堂、斋堂、宿舍等。现有佛教教职人员2人,住持释达光负责管理全面事务,比丘尼释贤心负责对外接待工作,领有沙弥尼3人。
34、海潮庵
海潮庵位于鳌峙塘村西侧,东江之滨,长16.5米,宽10米,占地面积165平方米,砖瓦木结构,分两进两层。大门口横匾书“海潮庵”三个红字。头进是一神台,正面供奉“伽蓝圣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尊”。
中间是天井。第二进是大雄宝殿,供奉“如来佛祖”圣像。右边是厢房,系僧人起居饮食之所。楼上有小阁,约20平方米,里面供奉地藏王菩萨等神像及已故僧人甚袛。
35、噶陀寺
噶陀寺位于四川省西部金沙江流域的白玉县河坡地区白龙沟朵念山的山腰,海拔4800米,与西藏仅一山之隔。在宁玛巴传承三流,六大金刚道场中噶陀寺是最著名的一个。
噶陀寺全称是“噶陀多吉丹”,“噶陀”藏语意思是:“噶字上面”;寺址上有一巨大光滑的大白石,石上天然形成了一藏文字母,读音为“噶”, 因此而得名。“多吉丹”意为“金刚座”。
噶陀寺堪称宁玛派的母寺。在过去的800年间,由圣地虹化成就的修行者有十万之众。如今噶陀传承的上师们已遍布亚洲、欧洲、北美等世界各地。 
宁玛噶陀法统在每年藏历六月初十莲花生大师生辰,都要举行盛大的法会。法会期间来自各地的僧侣,信众汇集于此,共同诵经祈祷。
相传最大的一次法会,有十八万僧人参加,身着红色法衣的僧侣聚集在噶陀及周围的山坡上,如红色的海洋,映照天空。他们齐声诵经,其场面之壮观,气势之磅礴。一时在印、藏两地传为佳话。
36、佐钦寺
佐钦寺坐落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第二佛莲花生大师曾以神变踏足过此地,并把此地加被为其二十五大雪苑道场中的功德圣地。
佐钦寺的所在地海拔高约4000米,是德格县东北部的一个原始而美丽的圣地。
公元1230年,高僧嘛尼仁青的高徒迦卢巴旦曲丹增仁波切创建佐钦寺(西藏地方面临归附蒙古汗国时期)。
该寺院原名生达佐钦大圆满吉祥禅院,持续兴盛近470年。曾进行多次修复,具足显密甚深广大传承,戒律严明,如理闻思修,成为康藏宁玛派别解脱戒与菩萨戒的授戒中心;是五明与大圆满的修证中心。
37、白玉寺
白玉寺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城西南的白玉山,为康藏地区三个最大的宁玛派寺院之一(另两个是白玉县的甘拖寺和德格县的竹庆寺)。为德格土司供养的五大家庙之一。
其金顶是按照宗教里坛城的模样修建的,上面一共三层。底层是莲花生,中层是四壁观音,三层是释迦牟尼。
白玉寺依山而建,清康熙年间就有“灵鹫莲花院,人间明镜台”的美称。白玉寺于清康熙14年(1675)选址,由根绒协绕大师创建,已历12代活佛主持。
寺址四周地形具有吉祥之相,故命名“吉祥尊胜菩提洲”,藏语全称为“白玉朗杰绛秋林”,一般称白玉寺,其中“白玉”意为“吉祥之地”。
38、协庆寺
协庆寺位于海拔四千多米的四川康藏德格县内,是密宗宁玛派(红教)六大道场之一,全称“协庆丹尼达吉林寺 ”。
协庆寺约在1731年建成,协庆寺现位于四川省甘孜州德格县竹庆乡,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显密经论并举,是注重宁玛派大圆满法实修的道场之一,至今法脉传承从未间断,该寺迄今为止,已有众多大圆满成就者。
协庆寺的东面为大鹏金翅鸟神山、西面为绿度母神山、南面为21度母神山、北面为金刚橛神山。
在众多神山中,有很多往昔大成就者闭关修法的山洞,如在绿度母神山中的松都巴曰阿山洞,往昔曾有希曰阿杨培尊者在此闭关修法,后来虹身成就时肉身缩小,在此山洞中至今尚有尊者的肉身舍利塔,其共不共之加持非常殊胜。
据说朝拜此山洞对谴除现时世间八难甚为灵验,因此有许多藏民远道而来朝拜。有圣者讲,朝此神山一趟,与诵1亿莲师心咒的功德相同。
39、敏珠林寺
敏竹林寺,又名敏卓林寺、敏珠林寺,是藏传佛教宁玛派(红教)的六大寺院之一,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扎囊县,初建于公元十世纪末,是由宁玛派高僧卢梅·楚臣西绕修建。1676年(清康熙十六年),五世达赖的经师——宁玛派伏藏大师德达林巴在原来的基础上对寺院进行了重修和扩建。
敏竹林寺以注重研习佛教经典、天文历法、书法修辞及藏医、藏药等而闻名全藏,历年的《藏历年表》均出于此。敏竹林寺以片石砌筑的墙体在西藏也是极为有名,对研究西藏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也有很高的价值。
2006年,敏竹林寺被中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40、多吉扎寺
多吉扎寺是藏传佛教著名寺院,与敏珠林寺齐名,为六大宁玛派寺院之一。
多吉扎寺位于西藏雅鲁藏布江北岸,贡嘎县境内。多吉扎寺,'多吉’乃'金刚’之意,'扎’意为'石山’,寺名由后山上的自然金刚图形而得名。多吉扎寺,全称土登多吉扎寺。始建於十六世纪末,由扎西道杰创建。
该寺显密佛法并重,宁玛派教法之远传佛语部传承自成一派;伏藏部中主修北传伏藏,兼修白玛列哲哉、甲相崇、强达·扎西度杰等掘藏师的伏藏,汇集有五十多卷。
41、五台山
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首的山西五台山,这里坐落着东亚乃至世界现存最庞大的佛教古建筑群。作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五台山是藏传、汉传、南传佛教信仰文殊菩萨的人心中的圣地,亦是祈求学业、仕途顺利者的朝圣地。
42、南普陀
闽南的佛教圣地普陀寺位于厦门市思明区思明南路,是闽南乃至全国闻名的佛教寺院。整个寺院建筑群背依秀奇群峰,著名的闽南佛学院就坐落于此,与厦门大学仅一墙之隔,却有两种意境:"古朴与摩登并存,小和尚和大学生为邻"。
43、大昭寺
西藏第一座寺院大昭寺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西藏第一座寺院,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寺前终日香火缭绕,信徒们虔诚的叩拜在门前的青石地板上留下了等身长头的深深印痕。万盏酥油灯长明,留下了岁月和朝圣者的痕迹。
44、归元寺
归元禅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归元寺路,其财宝天王殿内供奉五尊铸铜像,主奉财宝天王,每尊重约3吨。财宝天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又名毗沙门天王,主管财源。
每年正月初五,都有数以万计的香客来到归元寺“迎财神”,为来年祈福,香火旺盛、人如潮涌、场面极其壮观。
45、雍和宫(雍亲王府)
十一长假,体验雍和宫,二环内唯一可以明火敬香的喇嘛庙!网上看说要预约的,就当出门儿溜弯儿,到了门,扫了健康码,就可以购票进宫了。没有想象的那么麻烦!
宫门两侧设有领香处,一人一把儿,绝对够用了!
雍和宫(The Lama Temple),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康熙帝在此建造府邸、赐予四子胤禛,即后来的雍亲王府。雍正三年(1725年),改王府为行宫,称雍和宫,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帝驾崩,曾于此停放灵柩,因此,雍和宫主要殿堂原绿色琉璃瓦改为黄色琉璃瓦。
雍和宫,因乾隆皇帝诞生于此,雍和宫出了两位皇帝,成了“龙潜福地”,所以殿宇为黄瓦红墙,与紫禁城皇宫一样规格。乾隆九年(1744年),雍和宫改为喇嘛庙,特派总理事务王大臣管理本宫事务,无定员。可以说,雍和宫是清朝中后期全国规格最高的一座佛教寺院。
雍和宫,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该寺院主要由三座精致的牌坊和五进宏伟的大殿组成。从飞檐斗拱的东西牌坊到古色古香东、西顺山楼共占地面积66400平方米,有殿宇千余间。
46、广化寺
广化寺大约建于元朝,据《日下旧闻考》援引《柳津日记》载:“广化寺在日中坊鸡头池上。元时有僧居之,日诵佛号,每诵一声,以米一粒记数,凡二十年,积至四十八石,因以建寺。”但具体年代不详。
另据明《敕赐广化寺记》碑载:元天顺元年(1328年),灵济号大舟“到庆宁寺住,至顺四年(1332年)在此寺住,发愿禁足二十年不出门,一心念佛……十年后成此大刹。”
据此,广化寺的创始年代大约在1342年前后。
清末民初,广化寺一度成为京师图书馆。1908年,张之洞将个人藏书存放寺中,奏请成立京师图书馆。次年获准,清政府派缪荃孙主持建馆事务。中华民国成立后,教育总长蔡元培派江翰任京师图书馆馆长,次年开馆接待读者。不久迁馆它处,广化寺又恢复为佛教寺院。
1927年,玉山法师任广化寺住持。玉山法师注重修持,率领僧众遵守佛制寺规,实行禅净双重。寺内有“三不”制度,不攀龙附凤;二不外出应酬佛事;三不私自募捐化缘。使广化寺闻名四海,有常住僧人50多人。
1938年,在当时寓居广化寺的溥心畲居士的捐助下,玉山方丈主持重修了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万佛阁(也称后楼)以及东西配殿、配楼。为广集资金,当时还邀请了知名书画家题字作画,在中山公园水榭展开义卖,得款捐助广化寺,使修复工程圆满成功。
47、法源寺
据《元一统志》记载,法源寺始建于唐朝,初名“悯忠寺”。
贞观十九年(645年),唐太宗李世民为哀悼北征辽东的阵亡将士,诏令在此立寺纪念,但未能如愿。武则天万岁通天元年(696年)才完成工程,赐名“悯忠寺”。
安史之乱时,一度改称“顺天寺”,平乱后恢复 “悯忠寺”名称。
唐末景福年间(892-893年),幽州卢龙军节度使李匡威重加修整,并赠建“悯忠阁”。阁甚雄伟,有“悯忠高阁,去天一握”之赞语。
辽清宁三年(1057年),幽州大地震时,悯忠寺被毁。辽咸雍六年(1070年)奉诏修复后又改称“大悯忠寺”,从而形成今天的规模和格局。
明朝正统二年 (1437年),寺僧相瑢法师募资进行了修葺,易名为“崇福寺”。
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该寺被定为律宗寺院,传授戒法,并正式改为“法源寺”。
1949年以后,这座千年古刹得到政府保护,多次拨款堆修。
1956年,中国佛学院在这里成立。
1963年,亚洲11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这里召开。
1980年,创办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使之成为佛教文化和佛学研究的中心之一。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