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的美学意蕴(五):法乐充满即大美
《维摩诘经》的美学意蕴(五):法乐充满即大美
佛教将地水火风称为“四大”,认为“四大”是构成世界(色法)的四种基本元素,世界万物包括人的身体皆有四大和合而成。在《圆觉经》中佛陀曾向弟子开示过“我今此身,四大和合”的佛理。根据佛教的缘起性空理论,可以推导出“四大皆空”。一般人把“空”理解成没有或不存在,认为佛教否定物质世界的存在,因为地水火风四大原本都是物质。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四大皆空”有两层含义。其一,按照佛教的缘起说,地水火风四大皆是因缘和合而生,不能恒常存在,也不能独立存在,其自身并无自性,故曰“空”。其二,四大因缘和合而生后,在缘散消灭之前,它是客观存在的,不空,说四大皆空,不是四大不存在,是人把它观“空”的。这个“空”不是物质层面的空,而是意识层面的空。在意识层面,修行者通过止观法门观身空,观心空,最终达到身心皆空的禅定境界,并在禅定境界享受空境空性的妙乐、禅乐和法乐。这类似于美学所说的深层审美体验。所以,与其说“四大皆空”是佛教的哲学理论,还不如说是佛教的一种修行观念和一种纯净的宗教体验。
人的身体必须满足各种物质和精神需要,故此,凡夫俗子皆贪恋色、声、香、味、触五欲之乐。而佛教修行者就不一样,他们排斥俗世的五欲之乐,因为他们要观法无我,身无常,要把物质世界看空,把自己的肉身和欲望看空,只有这样才能心性清净,才能成就无上菩提道果。佛教不否定快乐和享受,只是强调禅乐、法乐,追求清净涅槃之乐,但又要求不能贪图清净,也不能住于涅槃之乐,因为“贪”、“住”皆是执心,皆是着相,一旦心有执着,心就又不清净了,就会妨碍修行学道。
《维摩诘经》讲到维摩居士向魔王波旬携带的一万二千天女说法,令众天女都发了菩提心。接着,维摩居士又教育众天女说:“汝等已发道意,有法乐可自娱,不应复乐五欲乐也。”佛法认为,人生感受到的苦乐都是由包括生理和心理因素的色、受、想、行、识五蕴带来的,痛苦、快乐、舒服等感觉状态都是由心理引起的感受,是唯心所造,唯识所生,这些感受刹那生灭,变化无常,其体性是空的,因为从体性而言,“诸法毕竟不生不灭”,“诸法毕竟无所有,是空义”。五蕴的作用是空无所起,本来就无苦乐。这与《心经》中所说的“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的意思是一致的。有此可见,一切苦乐其自性为空,一切体验包括审美体验也是自性为空。苦乐不二,美丑不二,审美体验与非审美体验不二。不求有不求空才是真空;不讲苦不讲乐,才是真乐;一句话,心里清净,寂然不动,法乐充满,才是大乐大美。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侵权,请通过邮件cs@tlfjw.com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