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经》的美学意蕴(一):美无自性

《维摩诘经》的美学意蕴(一):美无自性

《维摩诘经》的全称是《维摩诘所说经》,又名《不可思议解脱经》,收录在《大正新修大藏经》第十四册,是宣传般若空观的大乘佛教早期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也是对中国文化包括哲学、文学和艺术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佛教典籍之一。自从《维摩诘经》传入中土以后,历朝历代的许多文人墨客、哲人贤圣都从这部佛经中汲取过琼浆玉露,获得过创作灵感和思想启迪。近年来,随着佛教文化的复兴,学术界对这部佛经的关注和研究逐渐增多,但稀有从美学角度进行探讨的研究成果,本文尝试从美学视角解读《维摩诘经》,发掘《维摩诘经》的美学意蕴及其对当代美学的启示,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通过研究,我们会发现,《维摩诘经》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能给予我们智慧美学的启示。佛法的不共法是般若智慧,可以说,《维摩诘经》所蕴涵的佛教美学就是智慧美学。

讨论美学问题离不开探讨美的本质问题,而美的本质一直是一个难解的谜,古今中外谈论美的本质问题的言论可谓汗牛充栋,但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美的本质问题尚无达成共识,各家各派都有自己的不同观点。要解决美的本质问题并非易事,我们不妨从佛教经典中吸收一些有益的思想养料,也许能从中受到很大启发。

《维摩诘经》是佛经,不是美学论著,但却蕴含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其中不乏有关美的本质的真知灼见。大乘佛教的理论基石是缘起性空理论,这一理论在《维摩诘经》中也有重要宣说。恰恰是缘起性空说奠定了佛教美学的哲学基础,也为我们进入美学殿堂打开了另一扇大门。

佛法认为,一切法缘起性空,一切自性本来是空。空不是没有,若认为空就是什么都没有,就落入了断见。性空,并不是说世界上真的存在一个空无一物的空相。空相即是实相,实相即是非相;空非实有,也非实无,空是非无非有;空是唯心所造,唯识所造;空是一种心境,一种意境;心净为空,意净为空,而不是虚无为空。空是需要自心去体验去证悟的。佛教所说的实相即道体,实相无相,是指实相的道体其自性空,一无所见,连空都不见。这就是大乘佛教所说的“空”的含义和“实相”的含义,也就是《金刚经》所说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若在诸法形相中悟到性空,见到性空,而又不执著于空,即是佛法所说的解脱,即是涅槃。

佛教认为一切法皆从因缘所生。但因缘所生讲体相起用,从起用上说,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缘起,都是因缘所生,并非自然生,也无主宰。但从本体上说,自性(法身)并非缘起,即法身非因缘,非自然性。佛教所说的诸法无常,刹那生灭,不是对体性而言,而是对现象而言,说的是现象界万物无常,万事万物不会永恒存在,而诸法的体性是不生不灭的。大乘的缘起性空说不是空头理论,而是要真修实证来证道的。只有真正证悟到缘起性空的境界,即《维摩诘经》所说的“深入缘起”,才能“断诸邪见”,开启自性智慧,破除有无两种边见,做到“有无二边,无复余习”。自古以来许多禅宗的祖师都是从缘起上悟道的,有击竹而悟道的,有见花开花落而悟道的。与其说佛教所说的“空”是一个哲学概念,还不如说是一种宗教修持方法。从修行方法上说,所谓“空”是一种比喻义,空即形容不住,心无所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是谓“空”。空是自性空,不是现象空。一切法自性空。自性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不美不丑。自性无我,自性无时间空间。空无挂碍,空无所依,空不依身,空不依心,什么都不依,空也不依,才是真空,若还有一个“空”的念头在,就不是真空。因此,空是一种心境,是一种心理状态,不是要否定现象世界的存在。佛教的终极指归是出世的,不然就不是宗教,所以佛教修行要发出离心,修行者应求出离三界,脱离轮回,了脱生死,跳出俗世尘网。

美是世间尘网中之尤物,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佛教修行者尤其是出家人却要做到见美而不恋美。佛教并不否认美的存在,在佛教看来,世间一切事物,无论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是相,美也是一种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美也是虚妄的。虚妄的意思不是没有,不是不存在,而是说不存在恒常不变、独立存在之相;一切相皆因缘而生,缘尽则灭,都是依条件而存在,随内因外缘的变化而变化,相无常相,此谓虚妄。美作为一种相也如此,美无常美,美即虚妄。由于一切法自性本空,美的自性也是空的。因此,美在眼前时,我们可以欣赏美,但不可贪恋美,对于美不可起执著心、分别心,以平常心、清净心对待之即可。按照佛教理论,若能对境无心,面对美景美色美声能做到见而不见,听而不听,无心无念,不产生任何主观意识、主观评判,只是净心面对 ,就是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

佛教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一切现象,包括物质现象、精神现象,甚至我们的起心动念皆由因缘所生。“因”是动因,是事物生起的主要原因、主要条件,“缘”是助缘,是事物生起的次要原因、次要条件。因缘象是一个圆圈,永远连续不断,无始无终。宇宙中的一切皆由因缘所生,一切皆无自性,一切事物都不可能单独存在,都是依条件而产生,依条件而存在的,缘聚则生,缘散则灭。唯识法相学把因缘概括为四种:亲因缘、增上缘、所缘缘、等无间缘。由佛教的缘起性空说可以推导出佛教的美的本质论:美也是因缘所生,美无自性,连美这个名词也无自性。

                                       

 

声明:本站为在公安机关登记备案的互动式网站,文章、图片和***均为网友上传,如有发现我们文章、图片或***侵权,请通过邮件cs@tlfjw.com与我们取得联络,我们在接到通知后会立即删除。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