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安法师:《无量寿经》之积集德行(一)
阿难,法藏比丘于其佛所,诸天、魔、梵、龙、神、八部大众之中,发斯弘誓,建此愿已,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修佛国开廓广大,超胜独妙,建立常然,无衰无变。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不生欲觉、瞋觉、害觉,不起欲想、瞋想、害想,不着色、声、香、味、触、法。忍力成就,不计众苦。少欲知足,无染恚痴。三昧常寂,智慧无碍。无有虚伪谄曲之心,和颜爱语,先意承问。勇猛精进,志愿无倦。专求清白之法,以惠利群生。恭敬三宝,奉事师长。以大庄严,具足众行,令诸众生功德成就。
好,先看这一段,这是“积集德行”第七章。这一章主要是表达法藏菩萨建立大愿以后的菩萨行——由愿导行,就是介绍阿弥陀佛因地修行的过程、内涵、方法。我们普贤十大愿王其中有一条——常随佛学,现在这一段就是“常随佛学”的具体的内容,我们跟阿弥陀佛学。阿弥陀佛是怎么成就的——提供了很多因地修行的方法、诀窍,大家不可草草看过。
释迦牟尼佛要告诉***阿难——“阿难”,就提醒他注意了。法藏比丘在世自在王佛的“所”——就是法会上。那法会上有无量的与会大众:有“诸天”,诸天包括欲界的六天和色界的十八天;“魔”,魔就是魔天——第六天;“梵”,大梵天王;还有“龙”,龙就是水族动物里面最尊贵的;那么“八部”,八部有天、龙、紧那罗、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摩睺罗伽这些。一般讲天龙八部,天龙是最有神验的,以它为首。那都很多——与会大众。
法藏比丘就发出这样的弘誓大愿。那么发了之后——“建此愿已”,就是四十八大愿已经建成了。一般讲建立:“建”是开始在做,“立”就是完成了。这里建这个愿已,“已”就是完成了。完成之后,这就好像是他用五大劫来设计了一个蓝本——规划设计图。规划设计图不是设计好了就放在那里啦,放在那里,规划设计图还是一个图而已——一个设计而已。要把它实现出来。那么法藏菩萨就开始起行了,就是实现他这个大愿的行动开始了。
第一句就非常重要: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是一桩大事,那完成它要有精进勇猛之心。在动经无央数劫——这个不可计数的时间长河里面,就是做这桩事情,所以这就一向专心致志地来庄严、完成这个奇妙的刹土。我们说一个有成就的菩萨,这就是他的一个修行的秘诀——一向专志。这个大乘经典讲,阿鞞跋致——不退转的菩萨,他有个特点就是常行一法,就是恒常地修行一种法门。以这一法总摄一切的善法,这就是阿鞞跋致菩萨修行的特点。那么相比较凡夫众生,他正好相反,他喜欢多元化,喜欢搞很多。搞得很多,心很散乱:今天张三,明天李四。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这正好是凡夫众生的一个特点,他是很难成就的。
所以这个“一向专志”,不仅是出世间的佛法,你就是修习世间的某个学问,或者做成某个事业,也得要有一向专致的特点,不能搞杂了。因为每个人他有宿世的一个好乐、一个特长,你抓住你的特点去做,你才能做成功,你不能“撒胡椒面”。有很多企业家也谈他成功的秘诀:他就专门做他擅长的事情。但有的企业家,当他赚了钱之后就不知所已,他就到处投资,对不熟悉的地方他也投资,搞得越来越大,最后不可收拾,把所有的钱都亏进去了,就失败了。所以要一向专志,不要分散。
我们中国有部上古时候的书,叫《阴符经》。《阴符经》实际上它是一部兵书——怎么打仗的,但它同时又是一部道书——修道的书。它里面有这几句话,很有哲理,它首先比喻,叫做“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大家听了可能不知道在讲什么,解释一下。“瞽者”就是瞎眼的人——瞎子。如果一个人眼睛瞎了,那么马上他耳根的听力就会上来——功能就会增加,你看这个战国时期有个叫师旷的大音乐家。音乐家是需要他耳的这种听力的,辨别那个微细的五音——宫、商、角、征、羽是不是协调、和谐。为了使他耳的听力更为增上,他故意把自己眼睛熏瞎了。等他熏瞎之后,他真的耳根的听力马上成倍地增上。甚至得到了神妙的功能作用,就是他听一个人的声音——你只要讲话,他就能够知道你的命运,听到一个国家的主流音乐,就能判断这个国家的兴衰。这叫“瞽者善听”。“聋者善视”,当你的耳朵听不到的时候——聋了,你眼睛的视力就会加大——明察秋毫。这是我们平时都能感觉到的。
好,那就用这个现象来表达一种哲理,它表达什么呢?就是我们不能分散。“绝利一源”,绝就是杜绝一切利益上的引诱——把所有的心力集中在一点上。绝利一源,这样用师十倍。“用师十倍”就是你产生的功能作用增加了十倍。如果会打仗的,可能他就把这引申为“集中兵力打歼灭战”:虽然一分散,我不如对方的兵力多,现在我把所有兵力都集中起来攻他一个点,就会打胜仗,然后一个一个点给他收拾掉,最后就形成兵力的一种从劣势转为优势的情况。绝利一源,用师十倍,然后“三反昼夜”,你在一昼夜当中又是精益求精,又在这一点上不断地加大,那你的功能作用呈几何级地增加了一万倍——“用师万倍”。所以无论是上古的古圣先贤教诲我们的,还是法藏菩萨在这里面完成四十八大愿建立净土,都是要一向专志。我们看到这些经典,就要落实在自己的行动当中,我们也要做到一向专志。
所以后面讲三辈往生,就把这个“一向专志”也表达出来了: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什么要一向专念?由于法藏菩萨完成大愿,完成净土,他是一向专志;现在我们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要相应,我们也要一向专念,要专修。所以善导大师他为什么讲五种专修,是符合净土法门理念的:你要读诵,就读诵净土经典;你要礼拜,就礼拜阿弥陀佛;你要称念,就称念阿弥陀佛名号;你要观想,就观想西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你要供养,就供养西方三圣。它就是表达一向专志,就是跟西方极乐世界,跟阿弥陀佛产生一个密切的关联。这样你的心力已经倾向那个地方,临命终时无论怎么样你都会去,因为你的心理定势——惯性的力量——就是种子的串习,都指向了西方极乐世界,不会到其它地方去。所以绝对不能散。
好,所以“一向专志庄严妙土”这种一向专志,不是他一生,而是无量劫生生世世都是一向专志的。这就正好跟前面世自在王佛给法藏比丘的一个开示呼应,说你要建立一个殊胜、超胜十方的刹土,这个可以啊,能实现哪!就好像一个人要舀大海的水,你只要多生多劫都去舀,终究能把大海的水舀干,见到大海底部的妙宝。你看这个世自在王佛也是谈至心精进的问题,至心也就是一向专志。所以我们无论修净土法门,还是做世间事业,要把“一向专志”作为我们做事的一个最高原则。我们无论在世间看那些成功者,还是修道看那些成功者——其实人和人之间,查他的禀赋,不是相差很大的,最后成败的一个关键,就是他的意志力问题、他专心致志的问题。
孟子讲弈秋教两个学生,一个学生专心致志学下棋成了国手,另外一个学生一边学下棋,一边猜测有天鹅飞过来,就想像:“我能不能把它打下来,做个菜吃。”他老是分心,就被淘汰下去了。孔子在森林里面见的那个老人能够抓知了,竹竿一上去就把它抓下来,像探囊中之物一样的,他能够达到这个神妙,也就是“用志不分,乃凝于神”。所以我们能做到用志不分——一向专志,我们念佛的神效才能上来。道家也讲九转丹成,丹成要九次的反复。所以我们看这些经典、一些重要的文句,我们要看清楚它的方法论的原则。
好,那这样他因地当中,就是一向专志庄严妙土。所以所修的“佛国”——就是净土,从果上来说,它的面积开廓广大。西方极乐世界是非常的广阔、开阔——“开阔广大”。由于他的心广大,所以地面也广大。“超胜独妙”,是指它的这个地面构成的材质都是七宝,乃至无量珍宝合成的,超胜他方世界所有的珍宝,唯独它非常奇妙。这是从它的材质来看。然而“建立常然,无衰无变”,就是西方极乐世界从它的“建”,到它最后的“立”——就是成就,它具有着常的特点。这个“常”就是涅槃的常、乐、我、净的常;“然”就是法而自然的那种常的特点:在西方极乐世界体现出来了。这种常的特点就是“无衰无变”,这个刹土不会有衰坏,不会有变异,它永远都是那样清静、庄严的。无衰无变,这就是它常的特点,不像我们这个地球——我们这个世间,有成、住、坏、空。以后这个地球,包括初禅天、二禅天、三禅天它们共有三大灾,水灾、火灾、风灾要把这些世界全都毁掉。那西方极乐世界没有这三灾的威胁,它永远是不会衰变的。
——2009年8月始大安法师讲于东林寺第二届净土文化进修班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