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神话中的“魑魅魍魉”是几个妖怪?

魑魅魍魉的说法在远古时代就已经存在,当时黄帝和炎帝二帝相争,炎帝的儿子蚩尤被黄帝抓来当了俘虏,黄帝心存善念,让蚩尤跟着自己,当了一名随从。但蚩尤是一个非常有野心的人,他不会安心待在黄帝身边的,便找机会逃回了炎帝身边。 蚩尤回来后,便劝说自己的父亲发兵征讨黄帝,一雪前耻,但此时炎帝已经是个年迈的老人,厌倦了打仗,也不想在让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就没有听取儿子的建议。蚩尤这边不干了,自己私底下纠结了大批人马,率军出征攻打黄帝。黄帝知道后就想让蚩尤看在自己曾经不杀的他事儿退兵,好让两家休养生息。 ​但是蚩尤不吃一套,非要争着一口气。蚩尤用魔法,摆出了非常厉害的阵法,将黄帝的军队团团围住了。好在黄帝身边的谋臣发明了一样神器指南车,让黄帝乘车冲了出去。蚩尤不甘心黄帝逃跑了,赶紧派出了魑魅魍魉作战,不过最终失败了,因为黄帝的士兵们吹起了号角,号角发出类似龙叫的声音,将这些小鬼吓跑了。 ​所以魑魅魍魉其实就是一些没什么功力的小妖怪,后来历史的发展,在古书上它们才变成厉害的小鬼。而关于这四个字,最出名的一副对联就是“琵琶琴瑟八大王,王王在上;魑魅魍魉四小鬼,鬼鬼靠边”。因为这幅对联,所以不少人都误以为“魑魅魍魉”是指的四个不同类型的小鬼,其实不是的。主要是为了对联能够上下工整,所以才用了“四”,真实情况“魑魅魍魉”指的是三种鬼怪。具体是哪三种呢? “魑魅魍魉”一词最早出现在《左传·宣公三年》中,原文为:“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意思就是,以前的夏朝比较贤德,国君让人把远方的东西画成图像。然后命人进献青铜铸造九鼎,将百物的形态都绘制在九鼎上,让老百姓知道:什么东西是神明,什么东西是祸害。这样老百姓进入森林就不会因碰到邪魔妖怪而不感到害怕,也会主动躲避着这些魑魅魍魉。这样上天就会保佑君臣和谐,百姓安居乐业。 “罔两”因通“魍魉”,所以这个词一直被写作“魑魅魍魉”。古意指的是各种害人妖怪的统称,现在用来指形形色色的坏人。而魑魅魍魉也并不是大家想的那样,是四只妖怪。实际上上它包含了三只妖怪,分别是:魑、魅和魍魉。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详细介绍一下这三只妖怪的来历。 第一种 “魑”,关于“魑”有两种说法,其一认为它是个好动物,古代建筑物房顶的四角或者一些器皿上,我们都能看到一种叫做“螭龙”的装饰物,螭龙是古神话中龙的儿子之一,特点就是头顶没有龙角。而“螭”和“魑”可以说是兄弟关系,没有很大差别,所以大家才认为“魑”是好动物的象征。 其二在古书中还曾记载“魑,山神兽形”,意思就是说魑是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的妖怪,外表看上去像野兽。至于到底是好是坏呢?因为魑在远古被当做小怪来使用,所以更多人倾向于它是山里的妖怪。魑,在中国最早的古汉语字典《说文》中的解释为:“若龙而黄”,意思就是像龙的黄色妖怪。常年在山林里害人,又有人把它叫做“山鬼”。它的形象有些类似于龙九子之一的“螭”,状若龙形,头上却没有角。 ​第二种“魅”喜欢看小说应该都知道一些,“魅”在古代指的是木质妖怪,类似于树精,或者是一些老古董经常长时间的变化后成了妖怪。而魅的形象大多是外貌妖艳。 魅,通常指的是善于幻化,迷惑人心志的妖精。被誉为“诗鬼”的唐朝诗人李贺曾在《神弦曲》中写道:“百年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这里他就是将百年老鸮比作成了精的木魅,容易给人带来灾祸,所以便一把火烧掉它的老巢。 ​第三种“魍魉”在晋代小说《搜神记》中记载:“昔颛项氏有三子,死而为疫鬼。一居江水为虐鬼,一居若水为魍魉鬼,一居人宫室,善惊人小儿,为小鬼。”可见,居于若水的魍魉鬼就是颛项氏的其中一子,它善于在水中兴风作浪。但也有人认为水怪指的是“魍”,而“魉”是山川木石之类的妖怪。不多大多数古书中“魍魉”都指向了水怪。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