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白话注释(15)

我们合十礼敬诸佛菩萨摩诃萨,合十礼敬十方大众,愿所有众生悉发菩提心,从迷信学佛走出,正信佛教正法佛陀世尊教理教法。

愿籍此共修力量普皆回向给三界六道一切法界苦难众生离苦得乐究竟解脱;同时希望诸位有缘参加共修的同修每日如法正修,正信佛教佛法,实修实行,业障消除,福慧增长,法喜充满,六时吉祥,共修促进正信正见学佛觉悟提高。

【佛陀正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白话注释(15)

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时临末法,众生福薄。

明师难遇,正法难求。

  我等末世行人,当遵佛遗教,以戒为师,实行实做,自觉觉他,荷佛家业,住持正法。

佛法为慈舟,正见为导航。正知正见,乃修学佛法之前提,藉此因缘我等发心每日汇集大德开示、佛陀经典浅释,愿与见闻者共同学习进步,树立正知正见,趣入佛法正道,如法修学,早证菩提,同归净土。南无阿弥陀佛!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共修经文讲义资料:

【佛陀正法】《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经)白话注释(15)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①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②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③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④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⑤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⑥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⑦,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⑧阿罗汉。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⑨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文]

“须菩提,在你看来,须陀洹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须陀洹果’吗?”

须菩提答道:“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须陀洹虽然叫做入流,而实际上并无所入之处。因为他再也不入于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流,所以叫做须陀洹。”

“须菩提,在你看来,斯陀含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斯陀含果’吗?”

须菩提答道:“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斯陀含虽然叫做一往来,而实际上并无往来可得,只是叫做斯陀含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阿那含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阿那含果’吗?”

须菩提答道:“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阿那含虽然叫做不来,而实际没有不来可得,只是叫做阿那含而已。”

“须菩提,在你看来,阿罗汉能够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阿罗汉道’吗?”

须菩提答道:“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并没有一个实在的法叫阿罗汉。世尊!如果阿罗汉有这样的念头,‘我已得到了阿罗汉道’,就是执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您说我得了无诤三昧,众人之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的阿罗汉。可是我没有这样的念头:‘我是离欲的阿罗汉。’世尊!如果我有这样的念头,‘我得了阿罗汉道’,世尊就不会说须菩提是一个乐阿兰那行的人。因为须菩提其实并无任何所行,所以佛才说须菩提乐于阿兰那行。”

[注释]

①须陀洹:梵语音译,为声闻乘四果中最初之圣果,又称初果,即断尽“见惑”的圣者所得的果位。旧译作入流、至流、逆流,新译作预流。入流,意思是指初入圣者之流;逆流,是指已断三界之见惑,能违逆生死之流;预流,意思是指初证圣果,预入圣道之法流。

见惑,又名见烦恼、见障或见一处住地,为见道时所断的烦恼。见惑有十种,即身见、边执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贪、嗔、痴、慢、疑。其中前五见是见之性,称五利使;后五见非见之性,称五钝使。

须陀洹又分因果二位:⑴自入“见道”初心至第十五心之间,为趣向须陀洹果之因位,称须陀洹向。⑵“见道”之终,即第十六心之位,对于须陀洹向位则称为须陀洹果,为声闻四圣位中的正果初位。

②果:音译颇罗。原指草木之果实,进而指由“因”所生出之结果。一切有为法,前后相续,相对于前因,后生之法,称为果。因、果都属于有为法的范畴,无为法不在因果之中。

③斯陀含:梵文音译,意译作一来、一往来,系声闻乘四果中第二果。斯陀含也分因果二位:(1)须陀洹果之圣者进而更断除欲界一品至五品修惑,称为斯陀含向,或一来果向。(2)若更断除欲界第六品之修惑,此时尚须由天上至人间一度受生,方可般涅槃,至此以后,不再受生,称为斯陀含果,或一来果。

修惑,修道所断惑的略称,又作思惑,指在修道时所断的贪等迷事之烦恼。据《俱舍论》卷二十五,贪、嗔、慢及无明等四烦恼对色、声、香、味、触等境,生起染着、憎背、高举及不了之行相转,称为修惑。修惑遍地起于三界九地,每地又各细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品,二果斯陀含、三果阿那含、四果阿罗汉次第断除,总共有八十一种,称为八十一品修惑。修道时所灭的根本烦恼有十种,即在欲界有贪、嗔、痴、慢四种;在色、无色界无嗔,各有贪、痴、慢三种。

④阿那含:梵语音译,意译为不还、不来、不来相,是声闻乘四果的第三果,是断尽欲界九品修惑,不再返还欲界的圣者之名。据《大乘义章》卷十一:“阿那含者,此名不还,小乘法中更不还来欲界受身,名阿那含。”因为此圣者全断欲界润生之惑,所以再不来欲界。又欲界九品修惑全断之位,称为阿那含果。相对的,断其中七品或八品之位,称为阿那含向。

⑤阿罗汉:梵语音译,意译为应、应供、应真、杀贼、不生、无生、无学、真人,为声闻四果之第四果,指断尽三界见、思之惑,证得尽智,因而堪受世间供养的圣者。此果位通大、小二乘,然而一般专指小乘佛教中所得之最高果位。广义的则泛指大、小乘佛教中的最高果位。

阿罗汉也可分为两种,即:(1)阿罗汉向,指尚在修行阶段,而趋向于阿罗汉果的圣者。(2)阿罗汉果,指断尽一切烦恼,得尽智而应受世间供养的圣者。证得此果位者,四智圆融无碍,无法可学,故又称无学、无学果、无学位。

阿罗汉有三义:(1)杀贼。贼,指见、思二惑。阿罗汉能断除三界见、思之惑,故称杀贼。(2)不生。即无生,阿罗汉证入涅槃,不再受生于三界中,故称不生。(3)应供。阿罗汉得漏尽,断除一切烦恼,应受人天供养,故称应供。

⑥阿罗汉道:即阿罗汉在果位境界的泛称。“道”既含有“果”意,又较“果”宽泛。严格地说,“果”是有为法,由“因”而生,无为法超越因果,因阿罗汉所证虽不是佛的究竟无为,但亦证少分,故以“道”称之。

道,音译为末伽。指到目的地的通路,或指走行之道。据《俱舍论》卷二十五:道即通往涅槃(菩提)之路,为求涅槃果之所依。所以道为趣向果位之路,是获得果位的修行方法。例如《大智度论》卷八十四谓,有人天、声闻、缘觉、菩萨等四种道,人、天以十善、布施为道,而求世间福乐;二乘以三十七道品为道,而求涅槃;菩萨以三十七道品、六波罗蜜为道,而求佛果。

道,既可指所行之路(因),也可指所成之果。如常说的人道、天道等,即是三界众生因业受报之果;阿罗汉道、佛道等,则是圣人所证之果。

⑦无诤三昧:住于空理而与他无诤三昧。在佛弟子中,须菩提***最通解空理,故在佛弟子中所得无诤三昧,最为第一。

三昧,指禅定境界,是修行者将心定于一处而不散乱的状态。又音译为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意译为定、等持、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等。

三昧即心定于一处,故称定;远离昏沉、掉举而保持平等之心,故称等持;正受所观之法,故称正受;调整散乱的心使正直,故称调直定;调正心的行动,使合于法,故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称息虑凝心。

⑧欲:希求、欲望。

⑨阿兰那:梵语音译,又称阿兰若,译为山林、荒野,指适合于出家人修行与居住的僻静场所。又译为远离处、寂静处、最闲处、无诤处,即距离聚落一俱卢舍而适于修行之空闲处。引申可指身心寂止清净。

特别说明:考虑到每次学习时间不适合过长,每日的共修资料有一定的篇幅限制。请学习者注意,切不可断章取义,共修内容需要恒心连续持续学习,思维法义综合理解融汇贯通,树立正信,依教奉行,解行并重。

缘聚禅莲恩师法语

缘聚禅莲恩师法语:

人很多时候在遇到现前的苦难、困境、障碍和面对他人诽谤打击时能提高警惕,而在安逸的环境中、他人的赞叹恭维时候不注意,其实软的比硬的更加害人没商量。有才而不骄、有德而不恃、居功而不傲,上德之心,无有自我,大爱之源,慈悲无我、大愿实行、普化万千、大智师睿、不住心间,真君子也。

真修学人要能透过虚妄的表象看实质内在,用智慧的本源光明照破虚妄、浮华、颠倒的一面。念念觉照自己的起心动念,忏悔改过,勤修戒定慧,奉行信愿行,清净身口意,正知正见,正信正念就不会随境而转了,也就不会被五欲六尘迷惑了双眼。慧剑斩断无明根,赞叹诽谤同一般,历境练心见本源,如如不动本觉圆。

要想降服自心就必须自心定力足、德行具、慈悲心够、正气足、智慧明,才能降伏了那颗充满欲望、颠倒、贪婪、安逸、狂妄的心,化除妄心,显出真心,从而恢复自性的光明、恢复本觉的妙用。佛性自身的妙用在起心动念无染住的本性里面自然妙用无穷化度无量究竟解脱圆满无碍!

【佛陀正法大回向文】

南无佛陀释迦牟尼授记师燃灯古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

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

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

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至诚顶礼一切见闻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心开意解、走向解脱、成就佛果

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

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摩诃萨,

感恩龙天护法护持正法,感恩一切觉悟者摩诃萨

愿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未觉悟的众生,

无论僧俗、男女、任何种族种种有情六道众生见闻听闻心闻者

共同惭愧累世因贪嗔痴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诚忏悔后不更做

至诚祈愿尽虚空遍法界一切正觉慈悲威力加持

万源苦众清净自性、离苦得乐、究竟解脱!

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金刚经全文及译文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