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之德业学问,实佛之命脉骨髓

中国历史上,儒释道三家并存,相互包容,相互学习,鼎足而三,构成了中华文化之主干。《礼记》云:“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可以为世界不同文明的和谐共存提供借鉴,特别是不同宗教之间的团结。唯有宗教和谐共存,世界才能真正和平。今选取历代高僧阐释三教融合的法语,自东晋慧远大师至近代印光大师,以供大家学习。





1.东林慧远大师(净土宗初祖)


道法之与名教,如来之与尧孔,发致虽殊,潜相影响,出处诚异,终期则同。



2.天台智者大师(天台宗四祖)


如孔丘、姬旦,制君臣,定父子,故敬上爱下,世间大治,礼律节度,尊卑有序,此扶于戒也。乐以和心,移风易俗,此扶于定。先王至德要道,此扶于慧。——《摩诃止观》




若周孔经籍、治法、礼法、兵法、医法、天文、八卦、五行、世间坟典,孝以治家,忠以治国,各亲其亲,各子其子,敬上爱下,仁义揖让,安于百姓,霸立社稷。若失此法,强者凌弱,天下焦遑,民不聊生,鸟不暇栖,兽不暇伏。若依此法,天下太平,牛马内向,当知此法乃是爱民治国而称为实。——《法华玄义》



3.圭峰宗密禅师(华严宗五祖)


孔、老、释迦皆是至圣,随时应物,设教殊途,内外相资,共利群庶。……策万行,惩恶劝善,同归于治,则三教皆可遵行。——《原人论》



4.大珠慧海禅师( 唐代禅师,马祖道一禅师法嗣)


问:“儒道释三教,为同为异?”师曰:“大量者用之即同,小机者执之即异。总从一性上起用,机见差别成三。迷悟由人,不在教之异同。”——《大珠慧海禅师语录》



5.永明延寿禅师(禅门法眼宗三祖、净土宗六祖)


问:佛行无上,众哲所尊。儒道二教,既尽钦风。云何后代之中,而有毁谤不信者何?答:儒道仙家,皆是菩萨。示助扬化,同赞佛乘。老子云:“吾师号佛,觉一切民也。”《西升经》云:“吾师化游天竺,善入泥洹。”符子云:”老氏之师名释迦文。”列子云:“商太宰嚭问孔子曰夫子圣人欤? 孔子对曰丘博识强记,非圣人也。又问三王圣人欤? 对曰三王善用智勇,非圣人也。又问五帝圣人欤?对曰五帝善用仁义,亦非丘所知。又问三皇圣人欤? 对曰三皇善任因时,亦非丘所知。太宰嚭大骇曰然则孰为圣人? 夫子动容有言曰丘闻西方圣者焉,不治而不乱,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吴书云:“吴主孙权问尚书令阚泽曰,孔丘老子得与佛比?对以不? 阚泽曰,若将孔老二家,比较远方佛法,远则远矣。所以言者,孔老设教,法天制用,不敢违天。诸佛设教,诸天奉行,不敢违佛,以此言之,实非比对明矣。吴主大悦,用阚泽为太子太傅。”《起世界经》云:“佛言我遣二圣往震旦行化,一者老子,是迦叶菩萨;二者孔子,是儒童菩萨。”明知自古及今,但有利益于人间者,皆是密化菩萨。惟大士之所明,非常情之所测。遂使寡闻浅识起谤如烟,并是不了本宗,妄生愚执。——《万善同归集》



6.赞宁大师(宋初僧录、律宗高僧,著《大宋高僧传》)


问曰:以一介比丘之微力,何以能中兴佛道?答曰:释子不知法、不修行、不勤学科,更不明本起因缘,当不能以副帝王中兴之业。先师之著述虽多,然后人多滞于一方,不知儒释道三教循环之理,有帝王而三教兴盛,此三教所以应助帝王。儒自三王以降,道在五帝以前,行王道尚帝道。而释氏之门,其教以慈悲为本,变化暴恶,悟人死神明不灭之理,以天堂地狱明赏罚之别。三教是一家之物,万乘是一家之君,视家不宜偏爱,偏爱则竞生,竞生则损教。己在其内,自然不安。及己不安,则悔损其教。不欲损教,则莫若无偏。三教既和,故法得久住。——《大宋僧史略》



7.孤山智圆大师(宋天台宗高僧)


尝谓三教之大,其不可遗也。行五常,正三纲,得人伦之大体,儒有焉。绝圣弃智,守雌保弱,道有焉。自因克果,反妄归真,俾千变万态,复乎心性,释有焉。吾心其病乎,三教其药乎?矧病之有三,药可废耶?吾道其鼎乎,三教其足乎?欲鼎之不覆,足可折耶?——《闲居编》




夫儒、释者,言异而理贯也,莫不化民俾迁善远恶也。儒者饰身之教,故谓之外典也。释者修心之教,故谓之内典也。惟身与心则内外别矣,蚩蚩生民岂越于身心哉? 非吾二教何以化之乎? 嘻,儒乎,释乎,其共为表里乎……故吾修身以儒,治心以释,拳拳服膺,罔敢懈慢,犹恐不至于道也,况弃之乎。——《中庸子传》



8.明教契嵩禅师(宋云门宗高僧)


古之有圣人焉:曰佛、曰儒、曰百家,心则一,其迹则异。夫一焉者,皆欲人为善也。异焉者,分家而各为其教者也。圣人各为其教,故其教人为善之方,有浅有奥,有近有远,及乎绝恶而人不相扰,则其德同焉。——《辅教编》




儒佛者,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镡津文集》卷八




9.大觉怀琏禅师(北宋云门宗高僧)


妙道之理,圣人尝寓之于易。至周衰,先王之法坏,礼义亡。然后奇言异术,间出而乱俗。迨我释迦入中土,醇以第一义示人,而始末设为慈悲,以化群生,亦所以趋于时也。自生民以来,淳朴未散,则三皇之教简而素,春也。及情窦日凿,五帝之教详而文,夏也。时与世异,情随日迁,故三王之教密而严,秋也。昔商周之诰誓,后世学者,故有不能晓,比当时之民,听之而不违,则俗与今如何也。及其弊而为秦汉也,则无所不至矣,故天下有不忍愿闻者,于是我佛如来,一推之以性命之理,冬也。天有四时循环,以生成万物,圣人设教,迭相扶持,以化成天下,亦由是而已矣。然至其极也,皆不能无弊。弊者,迹也。要当有圣贤者,世起而救之。——《答侍郎孙莘老书》



10.大慧宗杲禅师(南宋临济宗祖师)


三教圣人,立教虽异,而其道同归一致,此万古不易之义。——《大慧宗杲禅师语录·示张太尉》




从上诸圣大解脱法门,无边无量,无得无失,无默无语,无去无来,尘尘尔,刹刹尔,念念尔,法法尔。只为众生根性狭劣,不到三教圣人境界,所以分彼分此。——《大慧宗杲禅师语录·钱计议请普说》




直要到古人脚蹋实地处,不疑佛,不疑孔子,不疑老君,然后借老君孔子佛鼻孔,要自出气,真勇猛精进胜丈夫所为。——《大慧宗杲禅师语录·示鄂守熊祠部》




三教圣人所说之法,无非劝善诫恶,正人心术。——《大慧宗杲禅师语录·示成机宜》



11.无准师范禅师(南宋临济宗祖师)


三教圣人,同一舌头,各开门户,鞠其旨归,则了无二致。——《无准和尚奏对语录》



12.无门慧开禅师(南宋临济宗祖师)


三教圣人,同归一理,理长则行,理短则止。——《无门慧开禅师语录》



13.虚堂智愚禅师(南宋临济宗祖师)万派同源,三教一舌。——《虚堂和尚语录》



14.志磐大师 (南宋天台宗高僧,著《佛祖统纪》)


夫世称三教,谓皆足以教世。——《佛祖统纪·法运塞通志》



15.雪岩祖钦禅师(宋末临济宗祖师)窃观圣人之道,与如来之道同一道也,未尝二也。圣人之道则率性,如来之道则见性,见性则可以明心,可以成佛。率性则可以正心,可以修身,可以治国平天下。虽率与见异,而性则同也。自曾子、子思、孟轲以降,至于近世伊洛、晦庵……正脉绵绵,接踵而臻圣人之域,莫不同此性也。西天唐土三十五祖,与德山、临济,至于近代妙喜、应庵,或下世间有作者而出,发扬佛祖不传之秘于言句外,是亦同此性也。此性即同,则此道亦同。此道即同,则百家诸儒之书,与五千大藏之文,同一舌也。是故圣人曰:“吾道一以贯之。”如来亦曰:“十方世界中,唯有一乘法。”……即儒所谓皇极、无极、太极,释所谓本地风光、本来面目、本生父母是也。……圣人曰:“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如来亦曰:“法法不隐藏,古今常独露。”但此义虽至近至易,而非世间聪明利智之所能达,是须脱去一切尘情解路,至胸中一寸之地,廓若太虚之广,则此义洞然明矣。……圣人之道与如来之道,同一揆也明矣。——《雪岩祖钦禅师语录》



16.中峰国师(元代临济宗祖师)


儒之道治心者也,修心者也。佛之道明心者也,悟心者也。治与修渐之谓也,明与悟顿之谓也,心一也。——《中峰广录》



17.空谷景隆禅师( 明初临济宗祖师)三教圣人,各出只手,扶持大道,以成天下之化权,此切论也。——《尚直编》



18.莲池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使夫子而生竺国,必演扬佛法以度众生。使释迦而现鲁邦,必阐明儒道以教万世,盖易地则皆然。大圣人所作为,凡情固不识也。为儒者不可毁佛,为佛者独可毁儒乎哉?——《竹窗二笔》




儒佛二教圣人,其设化各有所主,固不必歧而二之,亦不必强而合之。何也?儒主治世,佛主出世。治世,则自应如大学格致诚正修齐治平足矣。而过于高深,则纲常伦理不成安立。出世,则自应穷高极深,方成解脱,而于家国天下不无稍疏。盖理势自然,无足怪者。若定谓儒即是佛,则六经论孟诸典,璨然备具,何俟释迦降诞、达摩西来?定谓佛即是儒,则何不以楞严法华理天下,而必假羲农尧舜创制于其上?孔孟诸贤明道于其下,故二之合之,其病均也。虽然,圆机之士,二之亦得,合之亦得,两无病焉,又不可不知也。——《竹窗二笔》




19.紫柏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儒也、释也、老也,皆名焉而已,非实也,实也者,心也。心也者,所以能儒、能佛、能老者也……知此,乃可与言三家一道也;而有不同者,名也,非心也。——《紫柏老人全集》卷六




20.憨山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


余尝以三事自勖曰:不知春秋,不能涉世;不知老庄,不能忘世;不参禅,不能出世。知此,可与言学矣。——《憨山大师梦游集·论学问》




愚尝窃谓,孔圣若不知老子,决不快活,若不知佛,决不奈烦。老子若不知孔,决不口口说无为而治,若不知佛,决不能以慈悲为宝。佛若不经世,决不在世间教化众生。愚意孔老,即佛之化身也。后世学佛之徒,若不知老,则直管往虚空里看将去。目前法法都是障碍,事事不得解脱。若不知孔子,单单将佛法去涉世,决不知世道人情,逢人便说玄妙,如卖死猫头,一毫没用处。——《老子道德经解》




是知三教圣人所同者心,所异者迹也。以迹求心,则如蠡测海。以心融迹,则似芥含空。心迹相忘,则万派朝宗,百川一味。——《老子道德经解》




21.蕅益大师(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儒与老主治世,而密为出世阶。释主出世,而明为世间佑。——《灵峰宗录·儒释宗传窃议》




自心者,三教之源,三教皆从此心施设。苟无自心,三教俱无;苟昧自心,三教俱昧。——《灵峰宗录·金陵三教祠重劝施棺疏》




惟学佛然后知儒,亦惟真儒乃能学佛。——《灵峰宗录·敷先开士守龛助缘疏》




儒之德业学问,实佛之命脉骨髓。故在世为真儒者,出世为真佛。——《灵峰宗录·示石耕》




22.鼓山元贤禅师(明末清初曹洞宗祖师)


人皆知释迦是出世的圣人,而不知正入世的圣人,不入世,不能出世也。人皆知孔子是入世的圣人,而不知正出世的圣人,不出世,不能入世也。——《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教既分三,强同之者妄也。理实为一,强异之者迷也。……故圣人因时势,察人情,为之说仁义,立纪纲,化之以礼乐,束之以刑罚,使不乱也。即使佛处震旦国,又岂过于周公孔子哉?——《永觉元贤禅师广录》




23.普能真嵩禅师(晚清临济宗高僧,住持常州天宁寺,有《净土诗》传世)鱼兔得时方入道,筌蹄何用觅回头。圣凡各别为多体,三教同流共一舟。——《毗陵天宁普能嵩禅师净土诗》




24.印光大师(净土宗十三祖)


三教圣人,依此心性,各垂教迹,广导群萌。由是尼山抉诚明之奥,作修齐治平之轨。柱史说道德之经,陈长生久视之术。大觉世尊,称法界性,示真如心,演背尘合觉之道,立不生不灭之宗。虽浅深大小不同,世出世间有异,要皆不外即吾心本具之理,以发挥演畅之。普令含识,称性起修,即修显性。消原无之幻妄,复本有之天真,永出迷途,诞登觉岸而后已也。——《安士全书序》




儒释无二道,生佛无两心。以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一切有情,皆禀真如佛性而得建立故。然复生佛迥殊,凡圣各异者,以因地之迷悟不同,修德之逆顺各别也。由是儒释圣人,各出于世,为之倡导,俾一切众生,返迷归悟,溯流穷源,以复其固有之本性而已。其发挥虽有权实浅深,方便究竟之不同,而其所宗之理体,所修之工夫,其大端固无二。——《儒释一贯序》




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具以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己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然在家学佛,必须深信因果,恪尽己分,戒杀护生,至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修持,所言恪尽己分,即慈孝友恭等。——《印光法师增广文钞上·复万安校长书》




文章看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了历代祖师古德的心量。也知道中国三教圣人设化的不可思议之处,故而切不可以凡夫情见进行测量,而心生疑谤。


最后,谨以宋朝佛印了元禅师在《双林傅大士像赞》中言到的“:道冠儒履释袈裟,和会三家作一家;忘却率陀天上路,双林痴坐待龙华”这一段赞语,结束这一篇文章!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