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是主张戒色的

孔子在《论语》中说到:“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明朝李贽的《四书评》对这一段解释到:“原不望人不好色,只望人‘好德’如‘好色’耳。”




在儒家看来,男女的色欲是人类很大的欲望。正如,亚圣孟子说到的“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要完全做到一点都不好色,对于普通人来说是极不容易的。但是作为我们凡夫,如果想做一个君子,想做成为有道德的人,想要未来往圣人、贤人的方向前进,那就要努力去学习圣贤之道。






而想要学习到正确的圣贤之道,那就是特别注重看古德的著述。正如,《论语·述而》中,孔子说的:“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而不是推崇现在一些标新立异,违背古德教诲的个人见解。要尽力去做到研习古德著述崇尚道德的热情,犹如追求色欲一般。






一个特别好色的人,一个纵容自己欲望的人,很容易会做出伤风败俗,违背社会道德礼法的邪淫行为。所谓的邪淫,就是指一切男女与配偶之外的异性,发生色欲的行为。这种行为已经违反了儒家礼仪的要求,背离了为人君子的准则,是伤风败俗的小人行迹。





一个崇尚道德的人,纵然有好色之心,但绝对不可以付之于行动,而与自己配偶之外的异性,发生任何不正当的男女关系,乃至身体的色欲接触都是不可以的。






众所周知,中国历代以来的圣贤,大多讲到了戒色,儒家至圣先师孔子也同样倡导戒色。





在《论语·季氏》中,孔子说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认为人在年少时,由于血气还不稳定,往往容易受到外面色欲的诱惑,容易犯下不恰当的错误,因此要小心谨慎防止被色欲所迷。当人成长到壮年时,由于血气方刚,容易与他人争斗,故人在壮年时,要尽量避免与人争斗。而年老时,身体与血气渐渐衰弱,精力大不如前,这个时候往往贪欲增长。因为年老之人,大都误以为得到越多,越会有安全感。或者通过得到,来弥补失去。因此年老的人,更需要懂得放下舍得之道。




而在儒家的“君子三戒”中,戒色排在第一位,也是首为重要。古语有云:“万恶淫为首。”孔子讲的“色”,也以男女色欲为根本。虽然好“色”,是人的天性。但是好色只要是失了礼法,乃至与其配偶之外的人发生了色欲的事情,那就不对了!




当色欲违背了礼法,那便是“万恶淫为首”,就是“色字头上一把刀,石榴裙下乱葬岗”。儒家主张克制而不放纵欲望,正所谓“克己复礼”。既承认欲望的存在是正常,但也讲究学会克制不纵容欲望,不让其伤害到自身或他人。




主张年少时戒色,有助于壮年或老年的性情改善。孔子讲年少之时,由于血气未定,所以要戒色。若年少时不节制色欲,结交狐朋狗友,进出不正当的情色场所。一旦养成了这种恶劣的习性,必会影响往后的壮年,乃至老年时的命运。所以年少时把握不好,就会在人生路上留下后患。故而,儒家注重在年少的时期要戒色,这是首位的重要。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