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如居士:太上感应篇浅释之防心如城、守念如门

      从《感应篇》所说的“夫心起于善,善虽未为,而吉神已随之;或心起于恶,恶虽未为,而凶神已随之”这句话可以看出,断恶行善的关键是控制起心动念,因为善恶的本体就是内心的念头,而语言和行为上的善恶只不过是念头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而已。《禅门日诵》中有一篇《修心铭》的短文与《感应篇》的这句话有异曲同工的作用,我们不妨在这里也学习一下。《修心铭》原文可分为以下八个部分:

      一、立宗:凡人举念,关系最重,发机虽微,果报甚大。善造道者,不可不慎。

      这句话是《修心铭》全文所要说明的结论:大凡一个人心中生起一个念头,这件事的关系最重大了。为什么呢?因为念头在不经意之间就会生起,但其果报却是巨大的。所以,要想改变命运、使得自己有美好未来的人,对自己内心的起心动念不可不谨慎。

      二、念头决定未来:是故经云:发念之机在十恶,则三途之业报已成;发念之机在十善,则人天之业报已成;依四谛发念,悟无生而罗汉果成;依十度发念,悟无生而菩萨果成;悲智平等,则正觉果成。

      所以经书上说:如果心中生起的念头与“杀、盗、淫、妄语、粗恶语、离间语、绮语、贪婪、嗔恚、邪见”这十恶相应,实际上就已经在心中播下了“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这三恶道的种子,这些种子将来成熟时就会感受三恶道的恶报;如果心中生起的念头与十善相应,实际上就已经在心中播下了人天乘善报的种子,将来果报成熟时就会享受人道或天道的安乐;如果生起的念头与“苦集灭道”四圣谛相应,并且悟到“人无我”空性,就会成就阿罗汉的果位;如果心中生起的念头与“布施、持戒、安忍、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这十度相应,并且悟到“法无我”空性,就会成就不同阶次的菩萨果位;念头如果能够做到悲智平等——也即起现的念头全是大悲心,而且大悲心生起时能安住于本性,就成就了正等觉的佛果。

      从上面这段话可以看出,未来我们将有什么样的命运——是上升还是下堕,是解脱还是轮回,是大乘还是小乘,是佛还是菩萨,都唯一取决于心念。

      三、念头决定当下:念凡即凡矣,念圣即圣矣,念佛即佛矣。

      念头是凡夫,就活在凡夫的境界中;念头是圣人,就活在圣人的境界中;念头是佛,就活在佛的境界中。

      念头贪婪就体验贪婪的滋味,念头知足就体验自足的滋味;念头仇恨就体验仇恨的滋味,念头慈爱就体验慈爱的滋味;念头愚痴就体验愚痴的滋味,念头智慧就体验智慧的滋味;念头傲慢就体验傲慢的滋味,念头谦虚就体验谦虚的滋味;念头嫉妒就体验嫉妒的滋味,念头随喜就体验随喜的滋味。总之,当下的念头是怎样的,生命的体验就是怎样的,对于这个事实,大家应当在自心之上反复体认。

      四、念头决定未来与当下的理由:盖果不离因也,因外无果也。

      为什么念头对未来与当下都有决定性的作用呢?这就是大觉世尊释迦牟尼佛所揭示的宇宙间法尔成立的因果定律所决定的。因,就是指人心中的起心动念,身体的动作与嘴上的语言只不过是念头的另外两种表现形式而已;果,就是当下果与未来果——念头不仅定格了一个人当下的生命体验,还决定了这个人未来的境遇。一个人生命中一切的一切都是过去与现在的念头这个“因”唯一决定的,念头的内容是什么,当下的生命体验就是什么,未来的境遇也会就是那样,这就是因对果的决定作用。这就是“果不离因”的道理。

      所谓“因外无果”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因不作,果不得”;二是指“因已作,其生果之力不会无缘无故自动消失”。

      什么是“因不作,果不得”呢?例如,从当下来说,一个人内心不痛苦,有谁能让此人痛苦呢?一个人内心不快乐,谁能让此人快乐呢?从未来的遭遇来说,如果一个人过去没有造过布施等生财之因,则无论如何辛苦劳作,都不会得到财富;如果过去没有造过伤害他人身心的恶业,自己则一定不会感受生病以及短命的果报。

      什么是“因已作,其生果之力不会无缘无故自动消失”呢?例如,如果一个人心里默默地辱骂了他人,虽然外面没有任何人听到此人心中的辱骂,但是这个辱骂他人的心念会在此人心中留下铭印,这个铭印不会无缘无故地消失,在将来某个时候,这个铭印就会浮现出来,让此人听到他人辱骂自己的声音,辱骂的内容一定会与自己过去辱骂他人的内容是一模一样。

      五、果报会增长广大:故曰:春种一粒粟,秋受万颗子,人生为善恶,果报还如此。

      春天在田地里播下一颗种子,秋天的时候就会收获千万颗这样的种子;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心中生起一个善念或恶念,其果报在成熟时,规模也会增长为原来的很多倍。例如,过去自己只是在心里默默地辱骂了某人一句话,将来成熟时,居然被他人辱骂了很多句,甚至还挨揍了,严重地还会被对方夺去生命。

      六、强调对念头谨慎的重要性:念头之重,岂不大哉?

      把握因果定理有四个要素:一、当下的生命体验以及境遇唯一是由过去和现在的念头决定的,这叫“因决定果”;二、心中没有那个念头,就不会感受那个念头定义的果报,这叫“因不作,果不得”;三、念头已经生起,其生果的力量不会自动消失,这叫“因已作,果不失坏”;四、果报的规模比因会增长很多倍,这叫“果增长广大”。从因果的这四个要素来看,谨慎取舍心念这件事确实是太重要的。

      七、阐明因果规律的原理:虽云报在未来,然三际不出一心也。夫法身湛然,遍一切处;报化一体,感应随机。感之所召,跨亿大千如咫尺;缘未应机,虽浅迹而弗睹。

      虽然念头生起之后,成熟在外境上的果报不会立即起现,但实际上过去、现在、未来都不离常住真心。真心也称为法身,它犹如虚空一般清澈湛然,并且周遍一切处,报身是法身的光明,由于法身与报身不二,所以也称为“明空不二”;化身则是明空不二的法身中起现的种种现象,因为也与法身不二,所以称为“现空不二”。化身起现的原理就是“感应随机”:感,是指法身能感受到心念中的心像并将其记录下来;应,是指法身还能回应心念中的心像,将心像呈现为现实;随机,就是心念中的心像是怎样的,所呈现出来的种种现实就是那样的。果报成熟时,即便逃到亿万个大千世界之外的遥远之处,果报也会瞬间现前;播在心田中的善恶种子还没有成熟时,果报暂时也不会被看到。

      八、劝诫:铭曰:防心如城,守念如门,邪正出入,一念修分。

      “防心如城,守念如门”使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是“防守心念,要像防守城门一样”。如何防守心念呢?就是“邪正出入,一念修分”——邪念或正念生起的时候,要用“一心向善的正念”来加以取舍,这里的“一念”是指心中的“一心向善的正念”,这个正念也可以称为一心向善的誓言。

      内心的这个一心向善的誓言,不可能无因而生,也不可能嘴上空喊几句“我要断恶行善”的口号而生,唯一依赖于不断观察思维因果定律以及十善与十恶各自的善恶果报,对恶报生起恐惧心、对善报生起希求心之后而生起。这个誓言生起之后可以通过受持戒律的方式加以巩固。有了这个坚固的一心向善的誓言,恶念起时立即就会毫不犹豫地灭掉,善念起时立即就会毫不犹豫地奉行。我们之所以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太上感应篇》,其目的就是希望通过不断观察形形色色善恶果报的差别,让内心生起坚定的断恶行善的誓言。

      “防心如城,守念如门,邪正出入,一念修分”这句话总摄了一切佛法的修心扼要,所以要铭记在心里,不要忘记。

      摘自《太上感应篇浅释》(明如居士 著)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

本文经用户投稿或网站收集转载,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

发表评论

0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