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心是什么?怎么断除?
不必仰望别人,自己亦是风景。什么是嫉妒心?很多人都不承认自己有嫉妒心,或者没有发现自己有嫉妒心。先来看一下佛给出的定义。
嫉妒定义:
在《佛说大乘造像功德经》里面,佛说:“其嫉妒者。自求名利,不欲他有。于有之人,而生憎恚(恨),是为嫉妒。”意思是:有嫉妒心的人,自己求名闻利养,还不希望他人有;如果别人有,他内心会生起憎恨心、嗔心,这叫“嫉妒”。所谓的“嫉妒”是自己有而不希望别人有,自己没有更不希望别人有。总而言之,不希望别人比我强,如果别人比自己强,内心就生起嗔恨心或害心等等,这都叫“嫉妒心”。
大家反观一下自己,当别人有功德或赞叹别人的时候,我们的内心是什么想法?是觉得不舒服?还是特别随喜替他高兴?我们修道人是不可以有嫉妒心的。
那么,怎样断除嫉妒心呢?
有三种方法:第一种是断除我执;第二种是观因果;第三种是修慈悲心和菩提心。如果具足这三种心,我们对众生是不会有嫉妒心的。
一、 断除我执
什么叫“断我执”?就是知道这一切世界,你也好、他也好,所有的人其实都是空性、没有自性的,对于假象不会当真,不会执着。我们对他人生起嫉妒心,就是因为我们认为是实有的,认为这些名闻利养、超胜的物欲都是真实的。如果我们依靠无我空性摄持,认为一切都是假象、是虚幻的、没有任何意义,比如(人生)不过百年,一切都是变化无常的,而且没有真正的实质,那还有什么可嫉妒呢?
二、观因果
第二种是观因果。如果知道因果的道理,就不会嫉妒。
第一,别人有功德,他肯定是前世积累来的,不会因为你有嫉妒心而消失。有人说,“我生起一个害心,在背地里陷害他一下,或者在背后去诽谤他,去遮止他的功德,对他的这些殊胜之处会不会有影响?”如果他前世有这个善根,不会因为你的嫉妒而有任何影响,你就是被气死、怎么去眼红,别人的功德还是依然殊胜的,(你这么做)没有任何意义。
还有,观因果我们会知道嫉妒心、害心的过患。你不但影响不了别人,因为你内心有憎恨和嫉妒,反而会给自己带来无量的恶业。嫉妒具足三毒也会引发三毒,嫉妒没有一点好处。知道了嫉妒的过患,我们应该断除这种不平衡的心理。
有一个真实的公案,有一位道秀法师,从小出家特别优秀,小时候就广闻博学、通经通论,摄受了很多的弟子,特别有名声,也有能力。他身边有个同修道友,跟他出家的时间差不多,年纪比他小一点,也是精通三藏,悟性特别高,慢慢地他道友的名闻利养就超过他了。他就嫉妒他,想各种办法去害他、诋毁他,总而言之就是不能让他超过他。这样的情况一直持续。
有一次,他带着弟子游行,在一棵大树下休息。突然之间狂风大作,他的身体开始发生变化,两只脚突然合在一起变成了蛇的尾巴,身体也开始发生变化,最后变成了一条三丈长的巨蟒。树林里还爬出了上百条小蛇迎接他,他就跟着那些蛇走了。这是因为嫉妒心而堕落恶趣的故事。这是我们看得到的,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将来恶业成熟的果报是不可思议的。所以如果我们真的为自己好,就要以欢喜心、宽容心、随喜心对人,将来才会越来越好。
三、慈悲心&菩提心
第三种是修慈悲心和菩提心,因为众生都是如母有情。如果是你最喜欢的人,你会希望把世间所有最美好的事物都让他去享受;如果他现在已经有了,你也不会嫉妒他。就像父母从来不会嫉妒儿女,不会觉得儿女有出息了心里不舒服;儿女也不会嫉妒父母。
所以你把身边所有优秀的人都想成你的亲人,你会觉得特别光彩,“我怎么这么有福报,身边的人都是这么优秀、这么殊胜!”这是一种,修慈悲心,一切众生都是如母有情。
还有一种是菩提心。我们利益众生,就是要赐予一切众生大安乐,让众生安住在最殊胜、究竟的佛道当中,这叫菩提心。现在不需要我们辛勤付出,人家已经具有了安乐,我们应该替他高兴,替自己高兴。如果你看到一个堕落的人跟你有缘,你发心去度化他,但是不管怎么扭转都改变不了他,你会觉得特别难过。现在这个人自己解脱了,获得了殊胜的功德,你应该高兴才对。
通过种种的反观对治嫉妒心,让我们以后能利益众生。为什么菩萨不能有嫉妒心?因为在弘扬佛法的过程中,心怀嫉妒、内心不平等,就没有办法利益众生。所谓的利益众生,就是希望别人快乐。现在别人快乐,你就不要去心怀嫉妒。
附: 换位思考
还有,寂天菩萨的《入行论》当中有一个方法,就是换位思考。当你嫉妒别人的时候,可以站在别人的角度来嫉妒你自己。比如你嫉妒别人年轻貌美、有名利财富,然后你反观自己,也不差啊!其实就是寻找平衡心理。比如我,出家、修行、有善知识、有善道友、每天精进闻思,这也是别人没有的功德。这样一观修,心里是不是就平衡了?就不会去嫉妒别人。
原来嫉妒心这么狡猾,深藏不露啊!幸好有佛陀的提醒,让我们及时发现并遮止,还教给我们这么多断除嫉妒心的方法。在这里小编也感言一下:自己好不算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内容源自西行法师传讲的《佛说无量寿经》第80课
原标题:见不得别人比自己强?这样做可以断除嫉妒心
转自:圆觉寺智悲弘愿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