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获得正定聚的原因
你了解自己的根性吗?我们在娑婆世界的修行可谓举步维艰,饱受了五浊恶世的侵害、亲朋好友的阻挠和自己的左顾右盼……太多的染污、太多的障碍、太多的不利因素,我们不小心就会坠入深渊。我们真正了解自己的根性吗?是属于正定聚、邪定聚还是不定聚?给自己做个定位吧!也许会让我们的思路更加清晰。
什么叫正定聚、邪定聚和不定聚?
我们通过比喻来说明。
正定聚
众生到了极乐世界获得了“正定聚”,就好比世间一个品行特别端正、正直的人,他的品行已经达到坚固,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改变不了他的品行、他的善良。他一生当中都会坚持善法,即使所有人都变坏了,他一个人还会坚持恪守己德,到死都不会犯。
比如有的人节俭、有的人清廉、有的人品行正直,有的人说“我从来不撒慌”、“我不虚伪”,或有的人爱护生命去放生……为什么叫“正定聚”?就是品行已经坚固了。
比如有人劝他去杀生,而且通过各种渠道去转变他,他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或者失去某些重要的东西,都不会失去他的品质。像有的人说他杀生了、吃肉了,找借口说家里人不让,这就不叫“正定聚”。
一旦认定这种善法有益就会坚持,不管有什么样的违逆和障碍都不会变坏,这叫“正定聚”。比如我们修道,任何事情永远都不是我们退失道心的理由,不管发生什么事情,我的出离心、菩提心永远不会失坏、不会退失,这就叫“正定聚”。
邪定聚
第二种叫“邪定聚”,就好比是人品不好,而且决定即将堕落。虽然每一个众生都有佛性,都会究竟成佛,但从暂时的角度来讲,他现在一点善心善行都没有,下一世肯定会堕落。我们身边就有这样的人。
比如我们自认为学佛还算比较虔诚,为什么影响不了身边某些人的邪知邪见呢?因为这种人就是“邪定聚”,他们今生的习气、品行和业果已经确定了,没有办法扭转。
但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多多发愿,将来机缘成熟还是会有得度的机会。所以我们平时都会为小动物等旁生念佛号,因为它们也是“邪定聚”,将来也会堕落,也听不懂讲经说法。但是我们可以为它们种善根,它们听到佛号后,暂时没有办法改变,将来会改变的。
不定聚
第三种是“不定聚”,这种根机就指的是我们大多数人了。我们会随着人和环境发生改变,遇到好人、好因缘就会变好,遇到坏的环境和因缘就会变坏,这就是“不定聚”,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根性。
我们之所以会有善心去念佛、修行,是因为遇到了善的有缘人劝导我们,或者遇到了善的环境。有的人家里父母、亲友都信佛,就是一个佛化家庭,这就是环境的影响,与生俱来就有这样的善根。有的人是通过身边的善友劝导信佛的,所以我们也要尽量与别人结善缘,做别人的善道友。
以上通过三种比喻来说明,我们在修道上要远离两种过失、具有正定聚的功德。众生到极乐世界统统都是正定聚。获得正定聚意味着什么?决定会开悟,永远不会退转,一定会成佛。
获得正定聚的原因
为什么到了极乐世界就可以获得正定聚,在娑婆世界却是不定聚或邪定聚呢?获得正定聚的原因是什么?
有三个原因,善知识、善道友和殊胜的环境。
第一,善知识。
极乐世界最强大、最有威力的善知识就是阿弥陀佛,他具有功德和力量,我们依止他,他自身有功德,会让我们变得有功德,他自身有力量,可以让我们变得有力量。我们为什么不能成为别人的善知识?首先,我们自身无德。我们经常会约束别人或要求别人,是因为我们自身没有功德,所以没有办法成全别人。其次,我们没有能力,所以也没有办法帮助到别人。阿弥陀佛有无量的功德、能力和力量,所以我们到极乐世界只能是快速成佛。
第二,善道友。
到了极乐世界,身边的伴侣、助伴都是清净的海众菩萨。有时候想到极乐世界的功德,对极乐世界特别生欢喜心,特别想去极乐世界,因为那里没有一个人是不喜欢我的、不欢迎我的。我来到极乐世界,清净海众菩萨比我还高兴,他们会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帮助我,让我道业增长,没有人障碍我、妨碍我。
第三,环境殊胜。
在极乐世界,六根所接触到的都是清净色法,让我们生欢喜心、清净心,能让我们生起功德。我们在娑婆世界经常会看到不清净的相,或是听到不清净的声音,会影响我们的心。阿弥陀佛已经发现了,为了让众生不生起这种过患,他所设计的极乐世界,眼睛所见到的都是光明、莲花、甘露、宝树,耳朵所听到的都是清净的法音和妙乐,都能显发我们自性的功德。在那样的环境里,我们远离分别和诸根恼乱的过患,身心清澈柔软,自然而然就会开发我们的本性。
一到极乐世界,我们念念都在增进无量的菩提善根,我们的自性光明会不断地快速开显和发展,最终和佛达到相合。在那里,人也是好的,环境也是好的,我们的心也是好的,肯定会很快跟佛达到相应,最终可以到达目的。
是“出淤泥而不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是“一条鱼腥一锅汤”?相信大家一定会对自己和周围的人有所判断。愿我们心系净土,在修行的路上不忘初心、广结善缘、激流勇进、无所畏惧!
——内容源自西行法师传讲的《佛说无量寿经》第76课
原标题:你是正定聚、邪定聚OR不定聚?
转自:圆觉寺智悲弘愿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