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06月30日 一外国博主称王亚平太空课堂造假
6月25日,一位外国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我国空间站上航天员王亚平在直播授课时的一个画面,画面中有放在桌子上的一杯水,并画圈着重指出了这杯水的水面是平的,可能这个外国网友认为空间站中杯子里的水不应该是这种形态,因此认定我国空间站中的“太空课堂”电视直播是在造假,言下之意是认为视频是在地面上拍摄的。
这位外国网友还在图上配上了“Faking Space is a Television Show”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进入太空是假的,这只是个电视节目。”很明显就是想说太空课堂是造假,也有外国媒体还真就报道了这件事。对于喜欢故意造谣攻讦我们的那些人来说,要是不说我们的空间活动是假的才是怪了呢,这不,果然就有人来整事了。
能在细节上指出这一点,其实并不能说明这位外国网友多有学问,相反,这恰恰证明他很“文盲”,也许这位网友看惯了空间站中的水滴都是圆球状的,所以也认为杯子中的水应该会冒出来,或者水面呈现出球状,而不应该是像在地球表面的重力环境中这样呈现水平状,再者空间站中的物体大多呈漂浮状态,放在桌子上的水杯在他看来可能也应该漂浮才对。
这位外国网友很是无知者无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以为自己很博学,只能是贻笑大方了。在空间站中的失重环境下,水滴如果没有附着在某个物体上,那么在各向心力相同的作用下它就会呈现出球形。
我们都知道水的基本单位是水分子,而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水分子之间可以利用氢键特殊作用力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重力等外力作用,这样的水分子就在这种作用力条件下形成一个球状。
至今仍有不少人还在怀疑美国当年的阿波罗登月是在造假,原因是上面的美国国旗看上去在随风飘动,没想到因为一杯水,居然也有外国人怀疑我国的空间站及航天员们的空间活动是在造假了,必须送他们一句:没文化真可怕。6月25日,一位外国博主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了我国空间站上航天员王亚平在直播授课时的一个画面,画面中有放在桌子上的一杯水,并画圈着重指出了这杯水的水面是平的,可能这个外国网友认为空间站中杯子里的水不应该是这种形态,因此认定我国空间站中的“太空课堂”电视直播是在造假,言下之意是认为视频是在地面上拍摄的。这位外国网友还在图上配上了“Faking Space is a Television Show”这样一句话,意思是“进入太空是假的,这只是个电视节目。
”很明显就是想说太空课堂是造假,也有外国媒体还真就报道了这件事。
对于喜欢故意造谣攻讦我们的那些人来说,要是不说我们的空间活动是假的才是怪了呢,这不,果然就有人来整事了。
能在细节上指出这一点,其实并不能说明这位外国网友多有学问,相反,这恰恰证明他很“文盲”,也许这位网友看惯了空间站中的水滴都是圆球状的,所以也认为杯子中的水应该会冒出来,或者水面呈现出球状,而不应该是像在地球表面的重力环境中这样呈现水平状,再者空间站中的物体大多呈漂浮状态,放在桌子上的水杯在他看来可能也应该漂浮才对。
这位外国网友很是无知者无畏,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却以为自己很博学,只能是贻笑大方了。
在空间站中的失重环境下,水滴如果没有附着在某个物体上,那么在各向心力相同的作用下它就会呈现出球形。
我们都知道水的基本单位是水分子,而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组成的,水分子之间可以利用氢键特殊作用力聚合在一起,如果没有重力等外力作用,这样的水分子就在这种作用力条件下形成一个球状。
比如王亚平从水袋中挤出来的水,在空间站中漂浮时都是球形的。
但是水分子氢键也会对其他分子产生吸附力,当水接触其他物体的时候就很容易粘附在上面,当我们用手触摸水时,水就会沾到手上,从而把手弄湿,如果把水倒进杯子里,水分子就会和杯壁形成吸附力,水就会附着在里面了,而杯中的水面受周围杯壁的吸附力是相同的,水分子在水面的表面张力又会使它呈现出水平状,所以看起来就像是在地球表面的一杯水的形态了,道理其实很简单。
在太空失重环境下,让水在杯子里呈水平面并不难,难的是把水倒进杯子里,因为空间站中基本没有重力,所以水并不能被像在地球上那样倒进杯子里,但航天员可以先用膜将杯子封住,再用针管往杯子里注水,之后将膜去掉,水面就会呈水平状态了。
至于水杯为何能平稳地放在桌子上,是因为水杯下面桌面之间贴着一层固定用的“撕拉扣”,类似我们的鞋或衣服上那种,所以杯子放在上面并不会漂浮起来。
6月28日,我国空间探测技术首席科学传播专家庞之浩在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专门解答了外国网友的质疑,指出在地外空间微重力环境下就应该是那个样子的。
不过提出质疑的外国网友很可能是没事找事,因为王亚平的太空课堂上其实有很多场景都能证明是在太空中,比如空间站漂浮的水滴,航天员本身就在空间站中飘动等等。
但是质疑者对这些视而不见,只拿一杯有着水平水面的水做文章,试图鼓动他人认为我国载人航天活动是在造假,真是居心叵测,也恰恰证明了他的无知。
★《布宫号》提醒您:民俗信仰仅供参考,请勿过度迷信!